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0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预防再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初次发作无激惹原因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在完成6~18个月华法林治疗后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100 mg·d-1)或安慰剂组,观察治疗2年。主要有效性终点为再发静脉血栓栓塞症,主要安全性终点为严重出血。结果:在研究中位期23.8个月时,103例给予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有14例发生了再发静脉血栓栓塞症,99例给予安慰剂的患者有21例发生了再发静脉血栓栓塞症(13.6%vs 21.2%,危险比0.59,95%可信区间0.37~0.95;P=0.02)。阿司匹林组和安慰剂组各有1例患者发生了严重出血事件。结论:对已停用抗凝治疗的无激惹原因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可减少再发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并且不增加严重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后使用血管闭合装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因STEMI经股动脉入路行急诊PCI的278例患者进行院内预后研究。主要终点为由致命性血管入路出血、需要外科干预的血管入路并发症、血红蛋白下降≥3g/dl或需输血的血管入路出血组成的主要血管并发症。结果231例(83.1%)患者使用了血管闭合装置;47例(16.9%)患者给予了手工压迫。血管闭合装置组的主要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手工压迫组,分别为3.5%和10.6%(P=0.031)。多变量回归分析表明使用血管闭合装置是降低主要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的独立预测因素(比值比0.38;95%CI,0.17—0.91)。结论急性STEMI患者行急诊PCI时使用血管闭合装置是安全的,与手工压迫组比较可明显降低主要血管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和当代药物治疗是否可降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VA)发生率。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2年5月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急性STEMI患者均给予48h心电监护。结果255例行急诊PCI的患者有12例(4.7%)发生了恶性VA,其中60%的恶性VA发生于住院后的第1个24h,92%发生于住院后的第1个48h。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恶性vA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白细胞计数升高、红细胞压积降低和未使用β-阻滞剂。结论急诊PCI可降低急性sTEMI患者的恶性VA发生率,但不能缩短其发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约10%~30%的患者存在缓再流现象(SRP),致使患者不能实现心肌组织水平的有效再灌注,探讨PCI后SRP防治方法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山莨菪碱及联合腺苷对AMI患者PCI后梗死相关动脉(IRA)SRP的影响.方法 51例AMI直接PCI后存在SRP者,先以硝酸甘油200 μg冠状动脉内注入确认SRP,再随机分为两组:A组(26例)冠状动脉内注入山莨菪碱500 μg,B组(25例)注入山莨菪碱500 μg 腺苷3 mg,两组于给药后1、3、10 min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应用TIMI血流计帧法和冠状动脉造影计算机测量系统行给药后不同时间点IRA再通后血流速率帧数定量分析比较,并观察用药前后的心率和血压变化.结果 术后基础对照与硝酸甘油给药1、3、10 min时CAG血流帧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A组给药后1、3和10 min时CAG血流帧数分别较给药前减少56 6%,54 4%和52 8%(P均<0 01),平均TIMI血流从(1 75±0 46)级增加到(2 73±0 44)级(P<0 05);B组较给药前减少59 5 %,58 6%和55 8%(P均<0 01),平均TIMI血流从(1 72±0 52)级增加到(2 82±0 36)级(P<0 05),组间差别显著.两组在给药后10 min内连续监测冠状动脉内压、外周血压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A组心率较用药前增加了15~19次/min,B组心率未见增加,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冠状动脉内注射山莨菪碱联合腺苷可改善AMI直接PCI后SRP,对血压和心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经桡动脉入路与经行血管闭合装置股动脉入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连续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192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依据血管入路途径将患者分为桡动脉组82例和行血管闭合装置股动脉组110例,观察疗效、并发症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 两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住院期间病死率、PCI操作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桡动脉组PCI操作时间和Needle-to-Balloon时间较行血管闭合装置的股动脉组延长(P值均<0.05);桡动脉组非主要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行血管闭合装置的股动脉组(P=-0.016).结论 行急诊PCI经桡动脉入路与经行血管闭合装置的股动脉入路途径相比,具有相同的MACE和住院期间病死率,因此可将其作为急诊PCI血管入路途径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王绍伟  郭会敏  安静霞  杨志家  刘津军  范卫泽   《四川医学》2021,42(11):1117-1121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10月就诊我院急诊行PCI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试验组32例。对照组单纯行PCI治疗,试验组术前10 min给予rhBNP负荷剂量,术中冠脉内应用山莨菪碱,术后维持rhBNP静脉注射5 d。观察两组PC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术后校正的TIMI血流计帧数(CTFC)、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7 d血浆人脑利钠肽(NT-proBNP)、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术后1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术后两组冠脉血流较术前均有改善,但较对照组,试验组TIMI血流3级及TMPG 3级水平有显著提高,CTFC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7 d试验组NT-proBNP、CRP、TNF-α、IL-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LVEDV及LVEF改善情况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山莨菪碱联合rhBNP可显著增加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术后心肌组织灌注,抑制炎性因子,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约10%~30%的患者存在缓再流现象(SRP),致使患者不能实现心肌组织水平的有效再灌注,探讨 PCI 后 SRP 防治方法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山莨菪碱及联合腺苷对 AMI 患者 PCI 后梗死相关动脉(IRA)SRP 的影响。方法 51例 AMI 直接 PCI 后存在 SRP 者,先以硝酸甘油200μg冠状动脉内注入确认 SRP,再随机分为两组:A 组(26例)冠状动脉内注入山莨菪碱500μg,B 组(25例)注入山莨菪碱500μg+腺苷3 mg,两组于给药后1、3、10 min 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应用 TIMI 血流计帧法和冠状动脉造影计算机测量系统行给药后不同时间点IRA 再通后血流速率帧数定量分析比较,并观察用药前后的心率和血压变化。结果术后基础对照与硝酸甘油给药1、3、10 min 时 CAG 血流帧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给药后1、3和10 min 时 CAG 血流帧数分别较给药前减少56.6%,54.4%和52.8%(P 均<0.01),平均 TIMI 血流从(1.7...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显示为轻度狭窄(狭窄程度25%~50%)的急性胸痛低危患者的短期预后以明确其是否需要进一步行诊断性检查。方法纳入2008年3月。2012年2月邯郸市中心医院心肌梗死溶栓(TIMI)危险评分为低危、冠状动脉CT成像显示为轻度狭窄的急性胸痛患者215例。通过观察患者30天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和心血管死亡),以明确行进一步诊断检查的必要性。结果30d随访期间,仅1例患者(0.5%)发生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95%CI:0%~2.6%),该患者在住院期间第3次复查肌钙蛋白T时呈阳性结果。无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或需要血运重建。结论冠状动脉CT成像显示为轻度狭窄的急性胸痛患者近期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非常低,对此类患者行系列心脏生物学标志物检查有可能获益,但无需行进一步诊断检查。  相似文献   
9.
刘津军  田洪森  赵梦华 《河北医药》2013,35(10):1554-1556
经股动脉入路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最常用的传统血管入路途径[1]。为达到减少手工压迫卧床时间较长和血管并发症的目的,许多心脏介入中心较为广泛使用了血管闭合装置(VCD)。本文对PCI时使用VCD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1血管入路途径的选择经皮心血管诊断和介入治疗的主要血管入路途径为股动脉和桡动脉。尽管有研究结果表明经桡动脉入路途径可减少PCI时的严重出血风险,并具有可早期下床活动、增加患者舒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两种大鼠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制作方法 的各自特点及其应用.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胆胰管直接穿刺组(A 组, n = 16)、经十二指肠肠壁穿刺组(B 组, n = 16)和对照组(C组, n = 8).取A组、B组其中一半大鼠(分别为A1组和B1组)与C组一起在制模后 24 h处死,观察各组手术时间、腹水量、淀粉酶含量和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同时对 A组、B组的剩余大鼠(分别为A2组和B2组)作4 d的生存分析.结果 两种方法 24 h胰腺病理改变均表现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1组和B1组的 24 h淀粉酶和腹水量显著高于C组 (P<0. 01),而这些指标在A1组和B1组之间没有差异;A1组和B1组的制模时间存在差异 (P< 0. 05); 4 d内生存分析提示B2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A2组(P<0. 05).结论 经十二指肠肠壁穿刺复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方法 明显优于胆胰管直接穿刺法;而胆胰管直接穿刺法由于操作简便,在某些短期研究仍可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