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2016~2018 年成都市双流区恶性肿瘤报告发病与死亡情况。方法;资料来源于"成都市重点慢性病监测信息系统",采用 SISS 18.0 对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人口标准化率按照200 年中国标准人口结构和Segi's世界标准人口结构进行计算。结果;2016~2018 年成都市双流区恶性肿瘤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 255.35/10万,中标率为175.34/l0 万,世标率为172.76/10 万。男性年平均报告发病率(311.06/10 万)高于女性(196.53/10万)。50 岁后各年龄发病率均呈快速上升趋势,并在 75~79 岁年龄组达到高峰,为1 578.76/10 万~ 1 938.33/10 万。报告发病前五位的恶性肿瘤均有肺癌、肠癌、肝癌、食管癌和胃癌。2016~2018 年恶性肿瘤年平均报告死亡率为 173.50/10万,中标率为115.54/10万,世标率为114.45/10 万。男性年平均报告死亡率(228.16/10万)高于女性(115.80/10万)。55 岁后各年龄死亡率均呈快速上升趋势,除 2017 年报告死亡率在75 ~79 岁年龄组达到高峰(1 647.08/10万)外,其余各年份死亡率均在80岁以后年龄组达到高峰,为1 27.70/10 万~1450.53/l0万。报告死亡前五位的恶性肿瘤各年份均有肺癌、肝癌、食管癌、肠癌和胃癌。结论;肺癌、肝癌,食管癌,肠癌和胃癌应作为双流区恶性肿瘤防治的主要癌种。  相似文献   
2.
血钙水平与肾癌肿瘤大小、分期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患者血钙水平和肿瘤大小与分期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发现与病情相关的规律和了解病情。方法按照血钙水平将肿瘤大小/分期相应地分3组,即降低、正常和升高各3组。利用SPSS10.0软件,对3组不同的肿瘤大小/分期病例进行差异性分析和相关性研究。结果3组不同的肿瘤大小差异性分析(Kruskal-wallisH)显示,X^2=4.768,df=2,P=0.092;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相关系数为.0.166,P=0.029。3组不同的肿瘤分期差异性分析(Kruskal-Wallis H)显示,X^2=4、277,df=2,P=0.118;Spearman相关系数为.0.157,P=-0.039。结论3组不同的肿瘤大小之间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血钙水平与肿瘤大小间存在负相关;3组不同的肿瘤分期之间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血钙水平与肿瘤分期间存在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盐酸吉西他滨、奥沙利铂经动脉灌注化疗对中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19例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氏技术,动脉插管后选择性在肿瘤供血动脉处灌注盐酸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治疗间隔为3~4w,观察肿瘤改善情况及临床受益反应(Clinicalbenefitresponse,CBR)。结果PR2例(10.5%),NC6例(31.6%),SD6例(31.6%),5例无法评价。Kaplan-Meier法计算6个月和9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6.2%和31.4%。频数分布法计算中位生存期为6.5个月,中位进展期为3.1个月。临床受益率为38.2%。结论经动脉内灌注盐酸吉西他滨、奥沙利铂是治疗胰腺癌的安全有效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受益反应。  相似文献   
4.
笔者自2009年7月~2012年12月采用挎臂式手法复位治疗肩关节脱位17例,取得成功,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16~69岁,平均40岁,均为新鲜的肩关节脱位。复位时间为伤后2~72 h。右肩脱位11例,左肩脱位6例。伴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5例。前脱位者11例,后脱位者4例,盂下脱位者2例。所有患者  相似文献   
5.
在暗娼中预防AIDS综合干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降低暗娼感染HIV的危险性。方法 营造支持环境,对暗娼实施流动宣传和100%的安全套推广使用,提供规范的、可及的性病诊治服务,开展同伴教育等综合干预措施。结果 目标人群的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得到了普遍的提高,能正确回答有关艾滋病传播途径8个条目的人数从7%上升到96%;安全套使用率明显提高,与临时性伴侣最近一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从34.7%上升到84%;性传播感染(STI)的感染率从61.4%下降到36.7%;在目标人群中建立了一支同伴教育者队伍。结论 对暗娼实施综合干预可有效降低STI的感染率和感染HIV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经肝动脉介入治疗(TAI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组60例HBsAg阳性且不能手术切除的HCC患者,配对分为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组(A组)和常规保肝降酶组(B组),每组30例。对两组进行常规TAIT同时,给予常规保肝降酶治疗,A组同时联合核苷(酸)类药物行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的生存率,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A组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初始治疗药物选择:恩替卡韦14例,拉米夫定8例,阿德福韦酯8例,其中4例患者出现病毒学突破,经加用另一核苷(酸)类似物后实现病毒持续抑制。B组中,13例(13/30,43.33%)患者分别在第1~9次TAIT后发生病毒学突破,中位突破时间为5.52个月(4次TAIT后)。两组共死亡48例,其中A组20例,B组28例,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9.63、14.77个月(χ2=7.51,P=0.01)。A组和B组中BCLC分期C期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3.63、8.07个月(2χ=7.11,P=0.01)。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患者是否行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肝功能分级、肝癌BCLC分期影响患者预后。未发生核苷(酸)类药物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TAIT治疗HBV相关HCC时联合应用核苷(酸)类药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改进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分离方法,提高肝星状细胞分离的纯度和活力.方法:本研究主要依据Weiskirchen的方法并加以改进,灌注后即将肝脏从原位分离,随之使用0.25%的链霉蛋白酶E和0.025%的胶原酶Ⅳ消化,经DNA酶Ⅰ分散,筛网过滤、离心,将细胞沉淀用18%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获取肝星状细胞.台盼蓝染色鉴定细胞活率,Desm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鉴定肝星状细胞纯度.结果:本方法所建立的离体消化分离肝星状细胞方法,每只大鼠肝约获取2.7×107个肝星状细胞,活率、纯度分别为99%、90%.该方法可有效减少细胞污染、提高细胞活力,值得广泛应用.结论:本文所建立的大鼠离体消化法分离肝星状细胞,方法简单可行,较大程度避免了细胞污染,提高了细胞的存活率和纯度.  相似文献   
8.
刘德忠 《山东医药》2014,(34):66-67
目的观察金双歧辅助护肝药物预防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自发性腹膜炎再发的效果。方法60例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护肝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金双歧,2 g/次口服,2次/d,持续用药3个月。比较1年内两组患者自发性腹膜炎的再发、其他危险因素的发病情况以及再发时各症状缓解时间。结果出院1年内观察组7例(23.33%)、对照组14例(46.67%)再发自发性腹膜炎,观察组自发性腹膜炎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热、腹部压痛和反跳痛缓解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出院1年内观察组发生胃溃疡穿孔6例、阑尾炎5例、肝性脑病3例、胆囊炎5例,对照组分别为13、7、5、4例,观察组胃溃疡穿孔、阑尾炎、肝性脑病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胆囊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金双歧可以显著降低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出院后自发性腹膜炎的再发率以及可以诱发自发性腹膜炎的多种疾病的发生率,缩短自发性腹膜炎再发时各症状的缓解时间。  相似文献   
9.
为科学评价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dphate cement,CPC)丹参缓释体局部植入治疗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的近中期疗效,将符舍纳入标准的120例(135髋)AMH患者,按手术内植物的不同,随机分成全世植骨灵(RBX)组、CPC组和CPC/丹参组,进行临床观察。结果表明三组患髋评分术前、术后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P〈0.01)。术后ARCOⅠ期三组间患髋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Ⅱ、Ⅲ期各组间则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0.001)。说明三种方法对早中期ANFH均有明显疗效,CPC/丹参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  相似文献   
10.
局部动脉介入治疗在中、晚期大肠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局部动脉介入治疗在中、晚期及治疗后复发或未控的大肠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价值。方法:50例中、晚期及治疗后复发或未控的大肠癌患者进行局部动脉介入治疗。35例可评价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7-76岁,中位年龄为48岁。全部病例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行局部动脉灌注化疗及/或栓塞治疗,并按肿瘤位置以及造影所示的肿瘤供血情况选择介入治疗所用动脉,并相应分配化疗药物用量。介入治疗1-3次后,对于疗效较好的大肠肿瘤原发灶未切除的病人如无禁忌可进一步行根治性切除术。对于局部动脉介入治疗疗效不佳或估计肿瘤切除有困难的患者继续施以放射治疗及(或)全身化疗。结果:在可评价的35例病人中,随诊时间范围为1-139个月,平均24个月。经综合治疗(介入治疗+手术及/或放、化疗)后总的临床有效率(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9例)为51.4%。全部病例平均生存期为24.11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其半年、一年、二年、三年、以及五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8.6%、51.4%、34.3%、14.3%、以及14.3%,一例患者的生存时间已达139个月。综合治疗有效者中位生存期(82个月)显著长于无效者(9个月)。治疗后最常出现的毒副反应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以及短暂的腹泻或脓血便等,经对症处理后,多在一周左右即可缓解、消失。本组无其他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局部动脉介入治疗中、晚期大肠癌安全、可靠;应尽可能在手术或者放射治疗前应用、也可于根治术后或放疗后应用,以便减少局部转移及复发率,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