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3篇
中国医学   4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138例冠心病患者的证候分布与组合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才  农一兵  林谦  宋麦芬 《中医杂志》2008,49(1):62-63,66
目的探讨冠心病证候分布特点及基本病机。方法168例住院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完成病史、中医证候的采集,作出冠心病或非冠心病诊断并进行辨证分型。结果138例冠心病以血瘀证(92.0%)和气虚证(81.9%)最为多见,且两者出现比例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心绞痛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各中医证候构成比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冠心病证候以三证组合最多,气虚血瘀证为其基本证候组合。结论气虚、血瘀是冠心病患者的基本证候特点,并且以其组合为基本证候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中医证候与冠状动脉造影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候与冠状动脉造影之间的相关性,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的研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102例入选病例依据1990年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血瘀证和气虚证为冠心病主要证候,辨证为血瘀证和气虚证的患者更可能诊断为冠心病,具气虚血瘀证的患者同样更可能罹患冠心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气虚证及气虚血瘀证冠脉病变类型以多支病变为主,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提示在冠心病“金标准”诊断的前提下,气虚在影响冠脉病变程度中所起着重要作用。结论 气虚和血瘀是冠心病的主要证候,气虚血瘀为冠心病的基本病机;同时气虚贯穿本病始终,是本病发生发展及影响冠脉病变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的质量。方法:①以(中文标题:心肌梗塞or心肌梗死)and(全部检索条目:中医or中药or中西医结合)的检索式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年限为1978年1月至2004年11月。②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获取文献的相关研究特征资料,并加以评价,意见不同者通过讨论解决。结果:①共检索到1621个文献。②经两次筛选,最终共有252篇文献入选评价。③临床研究文献存在遵循标准的程度不足、研究设计缺陷较明显(特别是随机、盲法和统计学方法)、观察指标选择不尽理想(特别是缺乏远期预后指标)等问题。对提到“随机”的文献进行Jadad评分,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3~5分)只有1篇。而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质量评分结果,也没有1篇得分超过6分(总分是12分)。结论: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应加强对循证医学原则的重视,同时探讨能够体现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从心肌能量代谢入手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心气虚证与心肌能量物质肌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复制心梗后CHF大鼠模型,通过模型大鼠的一般状态、生理和血流动力学等指标评价心气虚证和心功能;利用核磁共振波谱(NMR)检测心肌能量物质肌酸含量,比较各组心肌肌酸的变化,运用积矩相关系数和线性回归分析CHF心气虚证与心肌能量物质肌酸代谢的相关性.结果 CHF模型大鼠出现了明显的CHF和心气虚证的表现,模型组大鼠毛发多呈黄白色,枯槁,多倒竖,精神萎靡,少活动喜蜷缩,抓取时反抗轻微.与同期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呼吸频率加快(P<0.01),心率加快(P<0.05,P<0.01),力竭性游泳时间缩短(P<0.05,P<0.01);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与同期假手术组相比左室收缩压(LVSP)明显下降(P<0.05、P<0.01),左室收缩压/舒张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明显降低(P<0.05、P<0.01),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升高(P<0.05、P<0.01);NMR检测CHF心气虚证模型大鼠心肌肌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CHF心气虚证模型大鼠心功能的减低与心肌能量物质肌酸含量下降具有相关性,第6、9、12周±dP/dtmax与对应时间点心肌肌酸含量正相关.结论 本实验印证了心梗后CHF大鼠模型符合心气虚证表现,NMR检测结果表明CHF模型大鼠心肌能量物质肌酸减少,提示CHF心气虚证与心肌肌酸水平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运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总体水平作出初步评价。方法:①以随机对照研究中,明确说明诊断标准的13个占11.11%,报告有不良反应的61个占52.14%,有随访报告的5个占4.27%。结论: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质量普遍不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寻找合适的试(题目:黄芪注射液)and(题目:心功能不全or心衰or心力衰竭)—限定:人类为检索式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②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并建立文献数据库;③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整体评价。结果:在117个纳入的临床验形式、建立合理的疗效评价体系可能是目前更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黄芪组分对心肌细胞ATP含量的影响,旨在探讨黄芪组分对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干预作用,为中药防治心衰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加AngⅡ造成肥大模型,黄芪组分干预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ATP的含量。结果:AngⅡ作用心肌细胞24h,ATP含量无变化,48h含量增加。黄芪组分干预后48h,ATP含量高于正常组,低于模型组。结论:黄芪组分可在分子水平上抑制AngⅡ对心肌细胞ATP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黄芪多糖联合丹参酮对心力衰竭(CHF)模型大鼠心肌核因子-κB(NF-κB)通路过度激活的影响。方法以大鼠左冠状动脉结扎术造成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超声心动图观察心功能变化情况,将成模后大鼠分为6组:模型组、黄芪多糖组、丹参酮组、黄芪多糖加丹参酮组、洛伐他汀组、假手术组。光镜下观察心肌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查心肌NF-κB的激活,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NF-κB、抑制蛋白IKB及IKB激酶(IKK)蛋白的表达。结果心肌NF-κB被激活,NF-κB的表达明显升高,而IKB及IKK的表达明显降低,应用药物干预后,NF-κB的表达降低,而IKB及IKK的表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益气活血中药对CHF大鼠心肌的心功能损害有一定防治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转导通路过度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8.
苏敬泽  林谦  农一兵 《北京中医药》2007,26(11):742-744
目的 在原代培养的心肌细胞上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及黄芪组分对心肌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活力的影响,旨在探讨黄芪组分(包括黄芪皂苷和黄芪多糖)对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干预作用,为中药防治心衰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利用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根据活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在能量代谢过程中可使四氮唑盐(MTT)还原产生蓝紫色结晶产物formazan这一原理,应用比色法测定Ang Ⅱ对培养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和黄芪组分的干预作用.结果 Ang Ⅱ在作用24 h后使formazan产物的吸光度A值(OD)显著增加,此后开始下降,至48 h低于正常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P<O.05);48 h黄芪干预组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黄芪皂苷和黄芪多糖可显著地拮抗Ang Ⅱ引起的心肌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活力下降,从而改善心肌细胞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凉血生肌法防治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冠脉介入术成功的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于手术后当日加用凉血生肌方药(生黄芪、丹参、丹皮、金银花)2个月。随访6个月,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同时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情况。结果:完成随访97例,依据复发心绞痛和造影示支架内再狭窄情况估计再狭窄率,治疗组较对照组有减少估计再狭窄事件发生概率的趋势(5/51:11/46),但两组相比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联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7/51:14/46),P〈0.05。结论:冠脉介入术后服用凉血生肌中药,术后半年有减少估计再狭窄事件发生概率的趋势,能显著降低联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髓过氧化物酶变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髓过氧化物酶(MPO)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测和临床预后。方法618例经冠脉造影术后患者分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于入院当天抽血测MPO含量。随访6个月,分别在第1、3、6个月记录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1)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清中MPO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2)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测中,当肌钙蛋白Ⅰ〈0.05μg/L,MPO对急性冠脉综合症的预测显著高于肌钙蛋白I和C反应蛋白。(3)卡卜兰-迈尔图显示,MPO水平≥62.9AUU/L组的6个月随访终点事件的累计发生率显著高于MPO水平〈62.9AUU/L。结论MPO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测及危险分层是一个新颖的指标,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在没有急性心肌缺血和坏死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