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48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本文采用两种不同剂量的细小病毒H-1(PVH-1)经腹腔内接种至成年健康仓鼠,动态观察其对实验动物各时相骨髓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时相骨髓增生程度无明显变化,均为增生增高,巨核细胞易见。骨髓细胞形态未见异常改变。PVH-1接种后第7天,两实验组骨髓粒细胞计数均呈轻度相对下降(P〈0.05),红细胞计数相对增多(P〈0.05)。至第14天后,细胞计数基本恢复。各组料红比例范围  相似文献   
2.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患病率正不断上升.但其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对肠道抗原与IBD之间关系的研究为其发病机制的认识提供了新方向.本文详述了肠道抗原识别与IBD在临床表型、预后及家族遗传间的关系,为其进一步治疗IBD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氧化苦参碱对人结肠癌细胞P21,P27,Cyclin E1及CDK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OM)对人结肠癌细胞P21,P27,Cyclin E1及CDK2表达的影响,研究其抑制细胞增殖的其他途径,探讨OM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培养人结肠癌细胞株SW1116,以2,3,4 g/L OM作用24和48 h,以流式细胞仪测定OM对SW1116细胞的周期阻断作用;并采用RT- PCR、Western blot法测定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21、P27、Cyclin E1和CDK2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2,3,4 g/L)OM可使细胞阻滞于G_1/G_0期(24 h:67.5%±0.1%,69.5%±1.4%,71.0%±1.0% vs 58.6%±0.4%,P<0.05;48h:68.5%±0.3%,71.9%±0.9%,78.0%±0.4% vs 58.8%±0.1%,P<0.05),下调Cyclin E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上调细胞周期负调控因子P21、P27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P<0.05),降低CDK2的mRNA水平而对其蛋白表达无影响.结论:OM可能通过阻滞细胞周期,降低Cyclin E1蛋白,上调P21、P27的基因表达,来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欢  沈骏  冉志华 《胃肠病学》2008,13(5):312-314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两种疾病。近年我国IB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如未及时治疗,长期炎症将最终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增高。在各种结直肠癌预防措施中,化学预防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对IBD合并结直肠癌的现状和发病机制作一综述,重点介绍几种用于化学预防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方法的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态和两种常用诊断方法(^14C-尿素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的准确性,方法:用培养、组织学、^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和 快速尿素酶试验(RUT)四种方法同时对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进行Hp感染的诊断,以培养和组织学联合诊断作为“金标准”,评估^14C-UBT和RUT的准确性,以非手术者作对照,评估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Hp感染率。结果:37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Billroth Ⅰ或17例和BillrothⅡ式20例)的Hp总阳性率为29.7%,BillrothⅠ式(29.4%)和Ⅱ式(30.0%)患者间Hp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RUT敏感性为72.7%,特异性为57.7%,准确性为62.2%,^14C-UBT敏感性为63.6%,特异性为100.0%,阴性预示值86.7%,。对照组Hp阳性率为71.4%。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Hp感染率低,RUT特异性低,^14C-UBT敏感性低,因此均不适用于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Hp感染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背景:愈来愈多的迹象表明胃溃疡(GU)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相关,而十二指肠溃疡(DU)则与胃癌的发生负性相关.目的:研究DU与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方法:对DU、GU和复合性溃疡(CU)患者胃窦、胃窦胃体交界处和胃体黏膜以及慢性胃炎(CG)患者胃窦黏膜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统计各自胃黏膜的萎缩、肠化、慢性炎症、活动性和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结果:DU患者胃窦、胃窦胃体交界处和胃体黏膜的萎缩发生率分别为54.2%、9.5%和12.4%,肠化发生率分别为18.9%、2.5%和1.5%.其胃窦黏膜肠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相应的GU、CU或CG者.3种消化性溃疡和CG患者均存在胃窦部慢性炎症,且消化性溃疡患者胃体部炎症的发生率较高,其胃炎活动性以胃窦部为主,且均较CG者高(P<0.05).DU、GU和CU患者胃窦部Ⅰ型肠化的发生率分别为68.1%、43.8%和45.0%;而其Ⅲ型肠化的发生率则分别为6.4%、25.0%和20.0%(P<0.05).结论:DU患者的胃窦部可有灶性萎缩和肠化发生,其胃窦黏膜肠化发生率和Ⅲ型肠化的发生率最低,这可能是DU患者罹患胃癌危险性较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细小病毒H-1诱导胃癌细胞死亡分子机制的基因表达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刘炯  冉志华  冯缨  邹健  萧树东 《胃肠病学》2003,8(3):132-138
背景:自主性细小病毒H—1在活体组织中具有肿瘤抑制活性,并且在细胞培养中能特异地干扰转化细胞或肿瘤细胞的生存,但其诱导转化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的:研究细小病毒H—1诱导人胃癌细胞株HGC—27死亡时HGC—27细胞基因表达的变化,进而为阐明细小病毒H—1的抗肿瘤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四唑蓝(MTT)比色法分析HGC—27细胞在感染细小病毒H—1后不同时间点的存活率;分别收集纯化细小病毒H—1感染前和感染48h后HGC—27细胞的mRNA,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研究HGC—27细胞感染细小病毒H—1后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HGC—27细胞从感染细小病毒H—1后的第3天开始,细胞存活率呈明显下降趋势;感染细小病毒H—148h后,基因表达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达改变基因约占被检测基因的11.5%(920/8000),363对基因的表达明显下调,557对基因的表达明显上调。其中与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相关的部分基因表达改变与细小病毒H—1诱导的细胞死亡通路相关;而与DNA合成和修复、代谢以及蛋白质合成相关的部分基因表达改变可能与细胞对外界刺激的防御反应相关。结论:细小病毒H—1诱导人胃癌HGC—27细胞死亡的过程是以一种细胞依赖的方式进行的,并涉及细胞中多个促进死亡的信号传导通路。细小病毒H—1诱导胃癌细胞死亡以及胃癌细胞自身防御反应中所展示的基因表达差异谱,为研究细小病毒H—1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初步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9.
冉志华  冯缨  邱德凯  萧树东 《肿瘤》2007,27(4):251-255
目的:了解重组细小病毒H-1(rhH1△/p21)对胃癌细胞株HGC27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p21wif1的生物学作用以及肿瘤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T-PCR技术,构建表达p21蛋白的重组细小病毒H-1(rhH1△/p21),并将其转染胃癌细胞HGC27,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用Western blot检测转移基因蛋白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用MTT法检测其对HGC27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重组细小病毒H-1(rhH1△/p21),所得病毒滴度达到3.5×107PFU/mL,在胃癌HGC27细胞中成功过表达转移基因蛋白p21,使胃癌细胞株细胞周期比例改变,G1期含量明显增加,并抑制其增殖。结论:重组细小病毒H-1(rhH1△/p21)可诱导胃癌细胞株HGC27细胞G1期阻滞,抑制细胞增殖,该基因疗法可有效抑制体外胃癌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背景:多药耐药一直是遏制提高结肠癌化疗有效性的瓶颈问题。目的:探讨沉默PPARα能否减弱羟喜树碱诱导的人结肠癌细胞凋亡,从而阐明PPARα在羟喜树碱耐药中的潜在作用。方法:构建针对PPARα基因的siRNA干扰载体,并转染人结肠癌SW1116细胞,经G418筛选出稳定转染的细胞,以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验证干扰效果。经羟喜树碱干预后,以MTT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 V-FITC/PI检测细胞凋亡。以定量RT-PCR检测不同浓度miR-506前体转染SW1116细胞后对PPARα下游调控靶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siRNA干扰载体Ⅲ的沉默效果最佳,PPARα 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下调了约94.1%±3.4%和70.8%±8.6%。稳定转染siRNA的SW1116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332±19)μg/L,亲本SW1116细胞为(152±12)μg/L。在相同浓度羟喜树碱的作用下,亲本SW1116细胞的凋亡率显著高于稳定转染siRNA的SW1116细胞(150μg/L:7.0%±2.5%对2.8%±1.6%;300μg/L:32.4%±7.1%对18.5%±2.7%)。miR-506前体下调HMGCS-2表达,上调FABP-2、CCND1和TGF-β1表达,其中上调CCND1的作用最为明显。结论:成功构建了针对PPARα的siRNA干扰载体;沉默PPARα能增强SW1116细胞对羟喜树碱的抵抗性,可能与下调HMGCS-2表达并上调FABP-2、CCND1和TGF-β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