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静脉应用胺碘酮致急性肝损害六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静脉应用胺碘酮致急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静脉应用胺碘酮后致急性肝损害6例患者应用的适应证、剂量、肝损害出现的时间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6例患者出现急性肝损害前静脉应用胺碘酮剂量为290—3000(1322.5±973.8)mg。6例患者用药后(40±29)h肝酶开始升高,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峰值为199—9885(2992±3453)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峰值为247—6750(2583±2402)U/L。停药护肝降酶治疗后(28±17)d肝酶降至正常。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可以导致急性肝损害,应及时监测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2.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右心室压、肺动脉压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右室压、肺动脉压的变化。方法36周鼠龄大鼠wky7只,SHR8只。测定两种大鼠的颈动脉压、右室压、肺动脉压,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SHR的颈动脉压较WKY非常显著升高(225.3±25.6VS127±15.9mmHg,P〈0.001),右室平均压明显升高(23.1±4.8mmHgVS9.1±2.6mmHg,P〈0.001),SHR肺动脉平均压也明显升高(29.1±8.2VS12.4±2.2mmHg,P〈0.001)。结论36周SHR不仅体动脉压升高,并出现右室压及肺动脉压上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的遗传性长QT综合征(以下简称遗传性LQTS)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以下简称ICD)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这两种治疗在预防患者猝死中的差异。方法对我院从2003年6月到2013年6月出院诊断为遗传性LQTS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植入了永久起搏器或ICD的全部21例患者,结合门诊、电话和程控随访了解患者的生存状况、手术并发症以及晕厥、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情况。结果起搏器组男性2例,女性9例,年龄39.3±14.3岁,随访时间50.6±26.3个月,1例患者猝死,2例患者再发晕厥前兆,其中1例最终更换为ICD。ICD组男性2例,女性8例,年龄34.5±11.9岁,随访时间61.4±43.5个月,3例患者接受了ICD的适当治疗,另2例患者接受了ICD的不适当治疗,1例患者术后出现囊袋感染,1例患者更换为永久起搏器。治疗有效率在起搏器组及ICD组分别为72.7%(8/11)和100.0%(10/10),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21)。不良事件发生率在起搏器组及ICD组分别为27.3%(3/11)和30.0%(3/10),也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63)。结论对于不能植入ICD的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的遗传性LQTS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可能是一个较好的替代方法,但对于QTc≥539ms的患者,只有植入ICD才能预防猝死。植入ICD后长期无心脏事件发生的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可考虑更换为永久起搏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红蛋白浓度(Hb)及总胆红素水平(Tbil)是否能预测慢性心衰患者全因死亡。方法对入选的1197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进行随访,全因死亡为随访终点。先比较不同Hb及Tbil水平其他临床指标分布的差异;再应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rank检验进行不同水平生存描述及比较;单因素Cox回归判断各影响因素与心衰死亡的关系,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引入多元Cox回归,以明确低Hb、高Tbil是否为心衰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完成随访1025例(失访率14.4%),死亡360例(35.1%)。随访中位数44个月。不同Hb及BMI水平的心衰患者在合并症、血压、左室射血分数(LVEF)、多种检验项目及用药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随着Hb减低及Tbil增高,死亡率增加。单因素分析显示,总胆红素(Tbil)、肌酐、尿酸(UA)升高以及血红蛋白(Hb)、血钠(Na)降低均可增加心衰患者死亡风险。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Hb、Tbil、Scr和UA与心衰死亡独立相关,Hb减低(HR1.142)及Tbil〉19umol/L(HR1.312)均为心衰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Hb、Tbil和UA与心衰死亡独立相关,Hb降低和Tbil升高均为心衰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抑郁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long-QT syndrome (LQTs) accompanied with torsade de pointes. Methods Thirty-two eligible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Clinical and electrocardiographic data were analyzed and telephone or out-patient follow-up were made in all patients. Results There were 15 patients with inherited LQTs (h-LQTs) and 17patients with acquired LQTs (a-LQTs). There are more women (n =24) than men (n =8). β blockers,potassium and magnesium supplement were the basic therapy for h-LQTs patients, bivent pacemaker was implanted in 2 patients and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was implanted in 5 patients. 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s and syncope occurred in 4 patients during (39.4 ± 25. 1 ) months follow-up. In 17 a-LQTs patients, one patient with dilated cardiomyopathy died suddenly and another patient with implanted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experienced one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during (30. 9 ± 13. 3 ) months followup. Conclusions The prognosis in h-LQTs and a-LQTs patients with structure heart disease is poor. ICD or CRT-D therapy is suggestive for a-LQTs patients with structure heart disease.  相似文献   
7.
在临床实践中,本人感到抑郁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越来越普遍,一些自觉症状明显的病人,尤其是具有冠心病的症状,如心前区疼痛、烦躁等不适,而辅助检查如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以及冠状动脉造影均为阴性的病人,临床上对此类病人重视程度较低,往往认为仅是抑郁症的表现,治疗上没有采取完整、科学的方案,造成治疗不足.从目前人们对抑郁与心血管疾病相互影响的研究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心血管疾病可以引起抑郁或加重抑郁,反之,抑郁可以诱发、加重心血管疾病.临床实践中,重视抑郁对心血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73岁。植入双腔起搏器术中,穿刺右锁骨下静脉置入9F电极鞘管后退鞘过程中发现损伤锁骨下动脉,造成出血,经行锁骨下动脉覆膜支架置入后抢救成功。  相似文献   
9.
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分析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分析及随访2000年1月~2006年4月住院治疗的17例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及预后。结果:心肌致密化不全特征为海绵状心肌,多发生于左心室。临床表现主要为心力衰竭(纽约心功能分级Ⅱ~Ⅳ级者占88.2%)、心律失常及血栓形成(分别为88.2%与11.8%)。17例中14例为孤立性心肌致密化不全,3例合并其他心血管疾患。17例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及心脏磁共振检查,其中13例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及心脏磁共振检查均明确诊断,另4例经心脏磁共振检查确诊。随访10例患者,3例行心脏移植手术,1例死亡。结论:心肌致密化不全临床表现各异,预后差。超声心动图检查是诊断主要方法,心脏磁共振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体重指数(BMI)在预测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全因死亡风险中的作用。方法:对入选的1 197例慢性心衰患者进行随访,以全因死亡为随访终点。将人群按BMI的四分位数分为BMI≤21.6 kg/m2组(低BMI组,n=288)、21.6 kg/m226.7 kg/m2组(高BMI组,n=304)四组。先比较不同BMI水平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再应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rank检验对不同BMI人群的生存率进行描述及比较,多因素Cox回归用于分析BMI降低对心衰预后的独立预测作用及不同BMI人群的死亡风险比较。结果:完成随访1 025例(失访率14.4%),死亡360例(35.1%);随访中位数44个月。不同BMI水平的心衰患者在合并症、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检验项目及用药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随着BMI降低,心衰患者死亡风险增加。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BMI降低(风险比1.089,P<0.001)为心衰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与高BMI组相比,中BMI组、正常BMI组及低BMI组的死亡风险逐渐升高(风险比分别为1.619、1.647及2.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年龄、BMI、左心室射血分数、合并短阵/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否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和袢利尿剂、血红蛋白、总胆红素、尿酸、甘油三酯均为心衰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低BMI增加心衰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