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6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岩斜区脑膜瘤采用不同手术入路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76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手术效果,同时对不同手术入路的手术效果和并发症进行比较。 结果76例岩斜区脑膜瘤,肿瘤全切除42例(55.3%),次全切除28例(36.8%),部分切除6例(7.9%)。术后病理提示世界卫生组织(WHO)Ⅰ级脑膜瘤71例(93.4%),WHOⅡ级脑膜瘤5例(6.6%)。术后颅神经受损26例,脑干受损2例,脑脊液漏4例,颅内感染5例。术前平均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为(73.6±8.7)分,术后6个月平均KPS评分为(79.7±8.8)分,术后6个月平均KPS评分高于术前(P<0.05)。对不同入路而言,颞下组全切率高于乙状窦后组(P<0.05),但术中出血量多于乙状窦后组(P<0.05)。 结论岩斜区脑膜瘤大多为良性肿瘤,且多数岩斜脑膜瘤可以获得全切除或次全切除。颞下入路全切率高,但术中出血多于乙状窦后入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枕下经颈-颈静脉突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4月—2019年5月,行枕下经颈-颈静脉突入路手术治疗的13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分析影像学检查、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和预后。结果 本组患者中,11例患者达到肿瘤全切除,2例患者次全切除。术后,7例患者症状缓解; 3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 5例患者出现后组颅神经麻痹症状加重,其中3例患者行气管切开; 1例患者发生脑梗死。结论 枕下经颈-颈静脉突入路是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ND)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认知功能障碍及海马Tau蛋白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SAH组、ND组,每组10只;采用枕大池单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造模后30 d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评估大鼠认知功能,TUNEL法检测海马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海马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表达。结果 1认知功能:SAH组和ND组潜伏期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延长(P〈0.05),而ND组较SAH组明显缩短(P〈0.05);SAH组和ND组平台象限游泳时间百分比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明显缩小(P〈0.05),而ND组较SAH组明显增大(P〈0.05)。2海马病理改变:SAH组和ND组细胞凋亡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而ND组较较SAH组明显减少(P〈0.05);SAH组和ND组海马Tau蛋白及磷酸化Tau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而ND组明显低于SAH组(P〈0.05)。结论 ND可改善大鼠SAH后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抑制细胞凋亡及降低海马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共116个微小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显微手术治疗30例共37个微小动脉瘤(手术组),血管内介入治疗29例共36个微小动脉瘤(介入组),保守治疗35例共43个微小动脉瘤。结果手术组动脉瘤完全闭塞34个,次全闭塞3个。介入组动脉瘤完全闭塞16个,次全闭塞11个,部分闭塞9个。手术组和介入组并发症分别为:出血性事件1例和5例,缺血性事件4例和。例。随访15d。5年,平均36个月。手术组和介入组的GOS评分≥4分病人分别为27例、24例。动脉瘤复发3例,均为介入治疗病人,其中再治疗1例,2例定期观察。保守治疗病人随访期间无破裂出血。结论血管内介入和显微手术均可用于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治疗。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建议密切观察,必要时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术中磁共振成像(intra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iMRI)联合神经导航在切除岛叶胶质瘤 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7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 3.0T iMRI 联合神经导航辅助手 术的41例岛叶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切除程度、并发症及预后进行评价。结果:通过iMRI发现肿瘤次全切除21 例,大部分切除20例;iMRI后再次切除。术后MRI示肿瘤全切16例,次全切18例,大部分切除7例。对比iMRI前后肿 瘤切除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例患者在3个月至3年的随访期间,症状有所好转。结论:iMRI联合神经 导航可以及时纠正脑漂移,准确评估肿瘤切除程度,最大安全范围内切除岛叶胶质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例脑膜血管瘤病变(MA)伴发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例形成颅内动脉瘤的MA患者的临床资料,实施急诊开颅大脑中动脉瘤夹闭、颅内血肿清除术,并将手术中动脉瘤周围脑膜脑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 MA伴发颅内动脉瘤患者镜检提示脑膜增厚,梭形细胞围绕脑膜和皮质内增生的血管周围形成环状、栅栏状结构。免疫组化结果示增生的血管及血管周围成纤维细胞样梭形细胞弥漫性vimentin阳性;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CD99、CD34阳性;病灶内残存胶质细胞示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阳性。结论 MA伴发动脉瘤形成的脑膜血管瘤病罕见,患者脑皮质血管畸形,血管条件差,动脉瘤形状极不规则,出血风险较高,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受累脑膜脑组织并夹闭动脉瘤。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下切除垂体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治疗的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其中无功能性腺瘤44例,泌乳素腺瘤32例,生长激素腺瘤8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3例,促性腺激素腺瘤6例,多分泌性腺瘤5例。结果肿瘤全切除62例,次全切除23例,部分切除13例。平均手术时间115 min,平均术后住院时间5.7 d。术后第1天复查垂体激素水平,提示激素水平恢复正常37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3例,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无再次手术与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视力、视野障碍好转40例,头痛、头晕缓解51例,月经恢复正常20例。结论经鼻蝶神经内镜治疗垂体肿瘤,能够全程直视下切除肿瘤,肿瘤切除率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缩短住院时间,具有较好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