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8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介绍用心电图S_(V_2)、S_(V_5)计算右后向量角(RPVA)。根据三角函数关系绘成计算图,RPVA 的图算值与实测值相接近,r=0.76(P<0.05)。在120名30岁以上的正常人中,图算的RPVA 正常值上限为-110°。在实测53例慢性肺心病中,超过-110°者38例,占71.7%。47例肺气肿,超过-110°者2例。42例慢性支气管炎,超过-110°者2例,肺心病和其它两组的阳性率和平均值皆有极显著的差异(P<0.005)。RPVA 的特异度平均95.5%,诊断效率86.6%。在室内传导异常、肥厚性心肌病和心肌梗塞时,不适宜测RPVA。诊断需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2.
七、调频型并行心律 在实验模型一节中,已介绍过调频型并行心律的机制。调频型并行心律的各异搏间期之间,既无倍数关系,也求不出最大公约数。  相似文献   
3.
预激综合征改变心室激动顺序的机制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预激综合征改变心室激动顺序的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沿房室环将心脏分为10个区,每区10~30例预激综合征,共155例为研究组。测量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前后QRS终末20ms波的极性和振幅。以隐匿性房室旁束24例为对照组,作同样测量。此外,研究组测量6波时间及消融前后的QRS时间。结果10区旁束皆有大于或等于两个导联出现QRS终末20ms波极性改变的病例,总改变率为832%,95%可信区间为0.77~0.89。与对照组比较,10个区域的QRS终末20ms波振幅在X、Y、Z3个轴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左心室壁,室间隔和右心室壁3组的QRS时间分别是0.135±0.014s。0.135±0.016s和0.149±0.021s,右心室壁组显著长于室间隔组(P=0.001)和左心室壁组(P=O.000)。6波后的QRS时间〉消融后QRS时间的发生率左心室壁、室间隔和右心室壁3组分别为3615%、27.3%和5913%,右心室壁组显著高于室间隔组(P=O.001)和左心室壁组(P=O.022)。结论预激心室各区皆出现QRS终末向量改变,说明心室激动从开始到结束,都发生了顺序改变。其机制是预激导致心室失同步,并与正常径路顺传的激动发生广泛的干扰。由于心室激动顺序异常导致心室收缩与舒张顺序异常,预激综合征不可避免地改变了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如果把一对QRS波后面有一长间歇的节律称为二联律,则有许多机理可以形成二联律,包括1.房性二联律;2.3∶2外出的窦房阻滞;3.隐匿性房性三联律;4.逸搏—早搏序列;5.心房扑动2∶1与4∶1交替下传心室;6.3∶2下传的房室阻滞;7.交接区心律呈3∶2外出的文克白周期;8.逸搏-夺获二联律;9.心房颤动的巧合。这些二联律的鉴别诊断并不容易,其中最难鉴别的是3∶2外出的窦房阻滞与早搏起源于窦房结或其周围区域的房性二联律,这些早搏的P波与窦性P波相似。窦房阻滞是被动性心律失常,房性二联律是主动性心律失常,两者  相似文献   
5.
经食管心房起搏对功能性左束支阻滞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V1导联左束支阻滞QRS波形的早期表现 ,以及左束支阻滞从不完全性到完全性在V1导联QRS波形的演变规律和影响功能性左束支阻滞显现的因素。 10 0例经食管心房程序刺激显现的具有直接显示性左束支文氏阻滞特征的功能性左束支阻滞病人与 10 0例无功能性束支阻滞的正常者作对比研究。结果 :①功能性左束支阻滞的检出率为 6 .73% ;②V1导联左束支阻滞的早期QRS波形的表现为SV1增深。左束支阻滞从不完全性到完全性在V1导联QRS波形的演变规律为正常rS—深S波的rS—窄QS—宽QS ;③功能性左束支阻滞的房室交界区功能不应期略短于左束支有效不应期 ,而房室交界区相对不应期、功能不应期则显著短于对照组 (5 4 2± 95msvs 5 74±6 4 .1ms,4 15± 5 1.4msvs 4 4 1± 5 1.7ms ,P <0 .0 1)。结论 :左束支阻滞从不完全性到完全性在V1导联上可呈现其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6.
隐匿性房性二联律伴房内室内差异性传导国内尚未见报告,我们遇到1例。 患者男性,58岁,有冠心病史近十年。记录心电图时未用过洋地黄及抗心律失常药。  相似文献   
7.
食管法研究113例PCL对SNERP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PCL缩短,SNERP先缓慢缩短,达最小值后缓慢延长,继而进行性延长,两者关系呈二次多项式曲线。3组受检者的PCL/SCL极小点集中在0.90左右,且此点附近SNERP较稳定,易于区分病窦患者与正常人。建议将PCL/SCL=0.90作为测定SNERP的“最适起搏周期”。  相似文献   
8.
关于并行心律诊断标准的商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并行心律现行诊断标准的缺陷是特异性不够高。为探索新的诊断标准,将87例典型并行心律的心电图数据用电脑处理,选取能反映异位灶有完全性传入阻滞的定量指标,作为并行心律的新诊断标准。结果87例并行心律的心电图特征是:(1)用最先记录到的5个早搏间期计算异位周期长度(ECL),其中至少3个间期包含已激动异位灶所在区域的窦性或其它心搏。最短联律间期/最短ECL皆<80%;(2)ECL的变异系数皆<7%;(3)联律间期相差皆≥0.11秒。用上述三项定量指标作为并行心律的诊断标准,可排除各种非并行心律,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TⅢ〉TⅠ与TV1〉TV6的机制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连续的100例心电向量图,其中有29例T_Ⅱ>T_Ⅰ,21例T_(Ⅴ1)>T_(Ⅴ6)。这两项心电图现象的机制,分别为额面T环下移与水平面T环前移,和QRS-T夹角增大无真正的因果关系。T_Ⅱ>T_Ⅰ及/或T_(Ⅴ1)>T_(Ⅴ6)的临床意义是:如有复极异常的其它表现或器质性心脏病,与T波异常同样看待。单纯T_Ⅱ>T_Ⅰ及/或T_(Ⅴ1)>T_(Ⅴ6),40岁以上者,宜随访观察;对于年轻人,尤其男性,不宜作为T波异常看待。  相似文献   
10.
对25例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胸痛死亡的患者作详细尸解,以评价连续的心电图检查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价值。尸解证实的17例心肌梗塞,入院时只有4例(24%)从心电图获得诊断.在连续2—5天的心电图检查中,阳性诊断增加到7例.但5例内膜下心肌梗塞,除了1例报告为可能心肌损伤外,皆不能从心电图上作出正确诊断。25例中心电图诊断正确的共11例(7例真阳性和4例真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