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中隐匿性乙肝感染(OBI)率,为进一步阐明HCV/OBI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盖立复PROCLEIX TIGRIS、罗氏cobas s 201和罗氏E601等仪器对2011年1月—2015年7月广州无偿献血者中的933(人)份HCV感染者标本做HBV DNA和抗-HBc检测,比较HCV单纯感染者和HCV/OBI共感染者之间性别、年龄、民族和转氨酶的差异;巢式PCR扩增HCV/OBI共感染者HCV C区和S区,并构建进化树和基因分型,荧光定量PCR检测HCV和HBV的病毒载量;另外,随机选取同期本地HCV 6a基因型的44名单纯HCV感染者和16名HCV/HBV共感染者最为对照组,通过巢式PCR扩增各组HCV C区,并对3组对象的HCV核心蛋白氨基酸序列做比对分析。结果本组HCV感染的献血者标本中,有6(人)份HBV DNA和抗-HBc阳性,亦即OBI感染率为6.43‰(6/933);该6份HCV/OBI共感染标本的HCV基因型中6a占83.3%(5/6)、1b占16.7%(1/6),HCV病毒载量(log_(10)IU/mL)为3.8—5.7(5.0±0.69)。HCV单纯感染者和HCV/OBI共感染者的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和ALT均无明显差异(P>0.05)。HCV单纯感染者、HCV/HBV共感染者和HCV/OBI共感染者HCV核心蛋白序列氨基酸变异数分别为0.8±1.3 vs 0.7±1.5 vs 0.4±0.5(P>0.05),没有在HCV/OBI共感染者中发现一致性的结构或突变规律。结论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CV感染者中的OBI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国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eptitis C virus,HCV)感染者中不同基因型/亚型HCV混合感染率以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HCV预防和治疗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全国各省(台湾省除外)的省会城市、直辖市(重庆市除外)和自治区(新疆除外)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传染病专科医院,随机收集2009-2011年HCV RNA阳性血浆(血清)标本1 450份,记录相应的年龄、性别、民族、籍贯、职业和病毒滴度等。分别以C/E1和NS5B为目的基因进行巢式PCR扩增并克隆测序。根据感染情况分为单独感染组和混合感染组,用χ2检验及t检验比较两组性别、年龄、民族和滴度等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C/E1和NS5B两个基因PCR扩增均为阳性的标本1 159个,HCV混合感染者为11个,其余1 148个均为单独感染。不同基因型/亚型混合感染率为0.95%。混合感染的基因型涵盖了1b、2a和6a。1b+2a混合感染9个(2a占优势的6个,1b占优势的3个);6a+2a混合感染1个(6a占优势);6a+1b混合感染1个(6a占优势)。年龄、性别、民族和滴度等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国HCV不同基因型/亚型混合感染率为0.95%。混合感染的基因型涵盖了1b、2a和6a。6a基因型在中国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混合感染中首次被报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二代测序法(NGS)在HCV 3b全长序列及基线耐药相关置换(RAS)检测中的应用。方法从1例2016年7月在广州血液中心献血的献血者(HCV RNA阳性)血浆中提取核酸,经序列非依赖性扩增后,构建测序文库并采用illumina Hiseq进行深度测序,然后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HCV全长序列、病毒基因分型以及针对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基线RAS。结果NGS获得8.4 Gb原始测序数据,序列数(reads)超过56 M。经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HCV全长序列,平均测序深度为488007,基因分型结果为3b亚型。病毒氨基酸序列里含有12个RAS,分别是NS3区域的Y56H、Q80K、Q80R、A156G,NS5A区域的M28G、Q/A30G、Q/A30K、L31F、L31M、Y93H,以及NS5B区域的S282T和V321A,其中位于NS5A区域的Q/A30K和L31M属于高丰度RAS(99.16%和98.37%),其余10个RAS丰度较低(<0.5%)。结论NGS用于HCV 3b亚型的全长序列检测和基因分型,最终鉴定出基线RAS,对于HCV 3b的流行病学研究和DAA治疗方案的制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比较广州血液中心2010~2015年对全血献血者血液标本的两种检测模式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数据分析和统计学方法,对广州血液中心两种检测模式的全血献血人数、血液采集量和报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5年全血无偿献血者1546938人,全血献血量2381126.95U,两种检测模式下检测阳性报废率分别是5.19%和3.82%。两种检测模式对ALT、抗-HCV、梅毒抗体和核酸检测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检测模式2实施期间不合格血量、报废血量和报废率均大幅度降低,尤其是ALT阳性率显著降低。ALT阳性率降低对HCV抗体和梅毒抗体阳性率降低有意义。HBsAg复检阳性率无明显变化。检测模式2是目前较高效的检测模式,能有效提高临床输血安全。建议合理进行献血前快速筛查和献血后检测项目研究,能有效降低全血的报废率,减少血液的浪费,同时大力推广2013~2015年检测模式2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海南黎族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感染情况并分析其相关风险因素。方法:于2014 年7 月至2015 年10 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 595 名海南白沙黎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获得其基线资料和风险因素等流行病学资料,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的乙肝核心抗体(HBcAb),用t 检验分析HBcAb 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年龄的差异,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s 回归分析年龄、性别及相关风险因素对HBcAb 的影响。结果:该人群HBcAb 的阳性率为71.8%(1 145/1 595)。男性与女性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0.134,P =0.715)。各年龄组之间HBV 感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540.769,P<0.001)。其中,12 ~ 17 岁组的HBV 感染率(11.9%)显著低于其他各年龄组,18 ~ 23 岁组(28.0%)显著高于12 ~17 岁组,但显著低于其余(>23 岁)年龄组(>85%)。多因素Logistics 回归分析显示饮酒和纹身均是该人群HBV 感染的独立风险因素( 2 =169.833,P<0.001; 2 =11.354,P =0.001)。结论:海南黎族人群的HBV 感染率较高,年龄、饮酒和纹身是该人群感染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蛋白磷酸酶1调节亚基11(PPP1R11)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自发清除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于广州血液中心行无偿献血的献血者中,血液样品HCV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果呈阳性的328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访结果中,HCV RNA检测结果呈阴性,但经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确证为HCV抗体呈阳性献血者纳入自发清除组(n=134);HCV RNA检测结果呈阳性献血者纳入慢性感染组(n=194).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检测PPP1 R11基因rs3807031位点基因型,分析其与HCV自发清除的相关性.结果 自发清除组献血者的平均年龄为(28.8±10.2)岁低于慢性感染组的(31.0±9.0)岁.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5,P=0.034).自发清除组中女性比例为35.8%,高于慢性感染组的21.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994,P=0.005). rs3807031的等位基因A和C在自发清除组的基因频率分别为30.6%和69.4%,在慢性感染组中则为22.4%和77.6%.两组献血者rs3807031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538,P=0.02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OR=1.957,95%CI:1.118~3.224,P=0.008)和rs3807031基因型(OR=0.650,95%CI:0.450~0.973,P=0.021)是HCV自发清除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PPP1R11基因rs3807031位点基因型与HCV自发清除显著相关,可作为HCV感染自发清除的预测因素,为进一步研究机体自发清除HCV的机制及分子标志物提供了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CV感染者自然转归的相关因素。方法对ELSIA法检测为抗-HCV阳性的193名献血者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HCV RNA,半年后随访并再次做抗-HCV和HCV RNA检测。结果 193名未经治疗的抗-HCV阳性献血者随访前后2次检测的HCV RNA及抗-HCV结果无变化;分别按性别、年龄比较其HCV RNA阳性比例:男性为60.5%(69/114)、女性为34.2%(27/79)(P0.01),35~55岁组为60.9%(42/69)、18~35岁组为43.5%(54/124)(P0.05)。结论女性HCV感染者的自然转归明显好于男性感染者,18~35岁HCV感染者的自然转归优于35~55岁感染者,提示性别及年龄均为HCV感染者自然转归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6a亚型与病毒滴度的关系.方法 从2009年11月~2011年8月收集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抗-HCV阳性标本527份,对其进行HCV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NAT).对核酸阳性的标本采用罗氏COBAS AmpliPrep/COBAS TaqMan HCV test进行病毒滴度的定量检测,以及采用NS5B基因扩增和直接测序法进行HCV基因分型的鉴定.对于标本的病毒滴度与基因分型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 527份抗-HCV阳性标本中,299份标本成功获得病毒滴度和分型结果.HCV 1型(1a+1b)、2型(2a)、3型(3a +3b)和6型(6a)的比例分别为48.8%,8.7%,12.4%和30.1%.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之间的病毒滴度存在显著差异(F=6.675,P<0.01).HCV 1型和6型的平均滴度分别为6.04,6.15 log10 IU/ml,均高于2型和3型(平均滴度分别为5.66和5.49 log10 IU/ml).结论 HCV 1b和6a是广东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群中流行的主要亚型.HCV 1型(1a +1b)和6型(6a)的病毒滴度显著高于2型和3型.HCV 6a在广东地区的流行和传播可能其较高病毒滴度有关.研究HCV基因分型与病毒滴度的关系的研究有助于广东地区HCV的防控策略以及各亚型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的频率、类型、特异性和抗体效价。为输血前检查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广州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20160例。选择含特定抗原的筛选红细胞,采用聚凝胺介质微板法进行不规则抗体初筛,阳性样本使用试剂筛选细胞和试管法进行确证试验,仍然阳性的样本采用谱细胞微柱法进行特异性鉴定并测定效价。结果20160名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中共筛查出不规则抗体97例,检出率为0.48%,其中IgG型抗-E1例,IgM型抗体96例,包括抗-P14例,抗-M2例,抗-Lewisnn1例,上述抗体效价均不超过8;冷自身抗体59例和非特异性不规则抗体30例。女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男性(xz=18.7201,P=1.51E.05)。结论广州献血人群中存在低比例的不规则抗体,对献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有利于电子配血及血液预警系统的建立,对提升临床用血安全性、有效性和智能化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中国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感染人群机体自发清除HCV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区域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关联性。方法选择96名抗-HCV阳性并成功随访1年的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自发清除组(HCVRNA阴性)和慢性感染组(HCVRNA阳性),采用Illumina MHC Mapping Panel试剂盒对两组人群进行MHC区域的SNPs检测,利用SPSS16.0分析软件、Matlab软件编程,采用t检验、x2检验及分层分析等方法对各SNP位点及性别、年龄因素与HCV清除与否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获得HCV自发清除组和慢性感染组样本分别为19份和77份。两组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0,P=0.543),HCV自发清除组中女性感染者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x2=17.668,P=2.63×10^-5)。检测的1293个SNPs中,rs2246626(x2=10.777,P=0.001)、rs12386522(x2=7.725,P=0.005)、rs2534679(x2=7.522,P=0.006)和rs1264457(x2=6.821,P=0.009)与HCV的自发清除显著相关。结论MHC区域共发现4个与HCV自发清除存在显著性关联的SNPs,女性发生HCV自发清除比例高于男性。该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机体自发清除HCV和MHC基因的关联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