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示指背侧岛状皮瓣又称第1掌背动脉皮瓣,在修复拇指或虎口软组织缺损方面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1].2000年1月-2007年2月,笔者对23例拇指及虎口深度烧伤的患者行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扩张后胸三角皮瓣带蒂转移修复术在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抽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游离皮片移植术,观察组采用扩张后胸三角皮瓣带蒂转移修复术,观察两组修复效果、修复组织挛缩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总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皮肤色泽、弹性质地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时修复组织挛缩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创面感染、血肿、皮肤部分坏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术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48%)明显高于对照组(82.61%),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 扩张后胸三角皮瓣带蒂转移修复术可改善面颈部烧伤后瘢痕的修复效果,降低修复组织挛缩率,可显著减少并发症,疗效显著,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臀大肌皮瓣在骶尾部难愈创面修复中的意义。方法对25例骶尾部难愈创面实施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术。对部分坏死组织较多及存在感染的创面,术前应用封闭负压疗法。结果本组25例患者实施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术,其中1例术后出现皮瓣下血肿、切口裂开,经引流、换药,皮瓣成活好,其余24例手术均成功,创面封闭理想,外观恢复较满意。结论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术是骶尾部难愈创面的修复手段之一,它具有血供充分,提供的组织量大,操作较为简便等优点,同时封闭负压疗法可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背景:尽管组织工程皮肤已应用于皮肤缺损的修复治疗,但远未达到完全代替永久性皮肤的程度.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组织工程皮肤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应用评价.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0-01/2005-12),检索词为"tissue-engineered skin";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2002-01/2007-12),检索词为"组织工程皮肤". 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226篇文献,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因研究目的与此文无关或内容重复性的研究,共保留11篇文献进行分析.皮肤组织工程学目的是创建出组织学及功能特性上最接近人类皮肤组织的皮肤替代物,尽管目前已经有多种较为成熟的组织工程皮肤产品应用于临床,并且又研制了多种人工皮肤类型,但是它们大多数只是在结构上与人体皮肤类似,只具有皮肤的屏障功能,由于缺乏皮肤附件,所以它们并不具备完整的皮肤功能,并没有达到真正的皮肤重建.理想的皮肤替代物应具有表皮层和真皮层,真皮层可以快速的血管化和神经再分布,可促进快速的生理性的伤13修复;表皮层可以快速地获得充分的屏障和保护功能,与伤口创面充分一体化.一种良好的真皮载体除了应具备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理化性能,如强度、柔软度、弹性、透气、透湿性能,才能保证真皮和创面贴附良好,为细胞生长提供理想的纤维支架,从而促进自体皮生长.组织工程皮肤应用前景良好,但目前在生物相容性、皮肤功能重建等方面仍存在各种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n)在严重烧伤病人肠内营养支持中的作用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2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32例严重烧伤病人于伤后即刻口服Gln,同时投以肠内营养,并与常规治疗组对照。结果:①治疗组供皮区、深浅Ⅱ度创面及全身创面愈合时间较常规组缩短(P〈0.05或P〈0.01);②治疗组脓毒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③常规组的淋巴细胞数、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较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或P〈0.01)。结论:Gln可提高严重烧伤病人肠内营养的利用率,提高严重烧伤病人的抢救成功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7.
东北地区605例化学烧伤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近年来化学烧伤的发病及临床特点,为其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 整理笔者单位于1992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6299例烧伤患者中化学烧伤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其性别、年龄、发病时间、院前处理情况、致伤场所、致伤物、致伤部位、创面面积与深度、合并症、治疗情况和随访情况.对年龄分布和合并症发生率行x2检验. 结果 6299例烧伤患者中,化学烧伤患者605例占9.60%,相关统计结果如下.(1)患者男女比例为5.11∶1.00.平均年龄37.6岁,20 ~ 29岁年龄段患者例数最多(29.42%,178/605),各年龄段患者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7.298,P <0.01).(2)主要发病时间为第2、3季度,分别占28.43%(172/605)、38.35%(232/605);有72.07% (436/605)的患者入院前行清水冲洗处理.(3)453例患者在化工生产中受伤,占74.88%;致伤物主要为酸类(46.61%,282/605)和碱类(20.66%,125/605),其中硫酸所占比例最大(18.18%,110/605).(4)致伤部位以四肢和头面颈部为主,各为289例和263例;平均烧伤面积5.98% TBSA;深度为浅Ⅱ~Ⅲ度.(5)348例患者发生合并症,其中吸入性损伤154例占44.25%、眼烧伤113例占32.47%、中毒81例占23.28%,各合并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086,P<0.01).(6)521例患者治愈出院,治愈率为86.12%,其中遗留瘢痕者占76.20%(397/521);3例患者因烧伤后中毒反应死亡,病死率为0.50%. 结论 笔者单位收治的化学烧伤患者在同期烧伤患者中所占比例较高,以青年男性为主,多为化工生产中酸碱烧伤且发病时间较集中.大部分患者具有创面较深、合并症发生率高、创面愈合后易遗留瘢痕等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8.
背景: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植入正常的皮肤软组织下,通过增加扩张器内的容量,对皮肤表面软组织产生压力,使其扩张产生“额外”的皮肤软组织,已成为皮肤组织工程研究领域的基本技术手段。 目的:通过狗皮肤扩张移植模型了解扩张皮肤在移植后的近期和远期的变化规律。 方法:随机抽取12只成年狗,在其背部置入150 mL的4个扩张器,其中2个不扩张进行对照。测试扩张不同时间后皮肤应力-应变、应力松弛、极限抗拉强度的结果,并对比分析测定结果。 结果与结论:经过扩张,皮肤的黏弹性、强度发生明显降低,黏弹性可在移植后6个月恢复,强度恢复较慢。在行皮肤移植后,生物力学的变化仅为暂时现象,可以恢复至正常,临床应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修复电接触烧伤的方法和特点。方法:对30例电接触烧伤所致组织缺损分别采取带血管蒂岛状皮瓣、游离皮瓣、跨区供血反流轴型皮瓣等方法进行修复。结果:30例患者34块皮瓣中,32块全部成活,2块皮瓣远端少部分坏死,经间断换药愈合。结论:显微外科是修复电接触烧伤的重要手段,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区清创、血管情况的判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背景:尽管组织工程皮肤已应用于皮肤缺损的修复治疗,但远未达到完全代替永久性皮肤的程度。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组织工程皮肤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应用评价。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0-01/2005-12),检索词为“tissue-engineered skin”;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2002-01/2007-12),检索词为“组织工程皮肤”。 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226篇文献,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因研究目的与此文无关或内容重复性的研究,共保留11篇文献进行分析。皮肤组织工程学目的是创建出组织学及功能特性上最接近人类皮肤组织的皮肤替代物,尽管目前已经有多种较为成熟的组织工程皮肤产品应用于临床,并且又研制了多种人工皮肤类型,但是它们大多数只是在结构上与人体皮肤类似,只具有皮肤的屏障功能,由于缺乏皮肤附件,所以它们并不具备完整的皮肤功能,并没有达到真正的皮肤重建。理想的皮肤替代物应具有表皮层和真皮层,真皮层可以快速的血管化和神经再分布,可促进快速的生理性的伤口修复;表皮层可以快速地获得充分的屏障和保护功能,与伤口创面充分一体化。一种良好的真皮载体除了应具备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理化性能,如强度、柔软度、弹性、透气、透湿性能,才能保证真皮和创面贴附良好,为细胞生长提供理想的纤维支架,从而促进自体皮生长。组织工程皮肤应用前景良好,但目前在生物相容性、皮肤功能重建等方面仍存在各种问题需要解决。 关键词:组织工程皮肤;生物相容性;移植;生物材料;综述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