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4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32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33篇
临床医学   102篇
内科学   4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63篇
外科学   83篇
综合类   233篇
预防医学   74篇
药学   57篇
  2篇
中国医学   122篇
肿瘤学   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维纳托克(Venetoclax)在HepG2、Hep3B 2个肝癌细胞株的抗癌活性。方法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Hep3B细胞株进行体外培养,采用不同浓度的Venetoclax(0、3、10、30μmol/L)处理肝癌细胞,以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活性,0,3,10和30μmol/L Venetoclax作用细胞48 h,锥虫蓝拒染法检测细胞的死亡,0,5μmol/L Venetoclax,作用24 h,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Venetoclax诱导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活化,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裂解。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Venetoclax对HepG2、Hep3B细胞株均有较强活性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Venetoclax处理肝癌细胞48、72 h,Venetoclax在HepG2细胞株中取得的半数细胞活性抑制率(IC50)值分别为46.5μmol/L和14.2μmol/L;在Hep3B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24.6μmol/L和11.2μmol/L。处理24 h,30.0μmol/L的Venetoclax在HepG2和Hep3B细胞株中诱导57%[对照组、实验组凋亡率分别为(4.00±1.00)%、(56.67±8.51)%,t=-10.650,P<0.01]和54%[对照组、实验组凋亡率分别为(5.67±1.53)%、(54.33±9.87)%,t=-8.440,P<0.01]的肝癌细胞发生凋亡,并能诱导肝癌细胞的Caspase-3活化,PARP裂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用0、3、10和30μmol/L的Venetoclax处理48 h,在HepG2细胞株中可诱导3%(3.26±1.71)%,12%[(12.36±1.99)%,(t=-12.36,P<0.05)],32%[(32.38±4.57)%,(t=-10.350,P<0.01)]和67%[(66.71±6.29)%,(t=-16.86,P<0.01)]的细胞死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Hep3B细胞株诱导2%(1.91±0.68)%,16%[(15.72±3.40)%,(t=-6.890,P<0.05)],42%[(42.39±6.86)%,(t=-10.180,P<0.01)]和73%[(73.32±2.69)%,t=-44.490,P<0.01]的细胞死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应用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抑制剂预处理,Venetoclax对HepG2和Hep3B细胞的死亡率分别从56%(56.71±6.29)%降低至11%(10.70±1.43)%,(t=12.350,P<0.01)和68%(68.05±10.16)%至12%(12.7±6.12)%,(t=8.08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enetoclax能够通过诱导Caspase的活化,诱导肝癌细胞发生凋亡,并对肝癌细胞进行杀伤。  相似文献   
2.
中华医学会中华放射学杂志第8届编委会第1次全体会议于2006年5月27日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本届21位资深编委中的13位、96位编委中的84位、22位特邀编委中的17位出席了会议。老一辈放射学专家李果珍、郎志瑾等教授也应邀参加了会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副总编辑郭启勇教授在腿骨折的情况下仍坚持到会,使大家深受感动。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主任姜永茂、杂志社社长王德、副社长蔡丽枫同志到会祝贺。  相似文献   
3.
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对 31例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术前均有出血史 ,术前均经超声检查提示肝脏正常及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经脾穿刺门静脉造影或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确诊。 12例行脾动脉结扎、胃冠状静脉及分支结扎、肠 腔C型架桥术 ,1例行脾 肾静脉架桥术。 8例已切脾断流后再出血患者 ,结扎冠状静脉主干后 ,6例行肠 腔C型架桥术 ,1例行肠系膜下静脉 下腔静脉C型架桥术 ,1例因静脉曲张和出血部位在空肠上段而行空肠节段切除术。 6例行脾 腔架桥术 ,2例行改良脾 肺固定术 ,脾 肾架桥术和门静脉 下腔静脉架桥术各 1例 ,1例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随访 6个月~ 4年 (随访率 10 0 % ) ,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均减轻或消失 ,无再出血和肝性脑病发生。结论 多普勒超声检查和经皮脾穿刺门静脉造影是诊断本病的理想方法 ;门 体分流术加门 奇断流术是治疗本病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5.
我们在护理出血热病人中,发现一例平衡盐注射液与血浆体外混合后出现白色絮状物的现象,现报道如下: 1.患者男,8岁、出血热发热潮。医嘱给予 血浆200ml,为西安市血站配的混合型血浆,批号860114;平衡盐注射液250ml,为本院制剂室配制的,主要成份为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钙、乳酸钠、批号851207。  相似文献   
6.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年总编、副总编及在京专家年终总结会于2007年1月12至13日在北京拉菲特城堡举行。中华医学会白书忠副会长、罗玲副秘书长和杂志社王德社长、蔡丽枫副社长亲自莅临,中华放射学杂志总编祁吉教授、副总编高培毅、冯晓源、郭启勇、孟悛非、肖湘生、马大庆、秦维昌教授及在京编委和审稿专家7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老一代放射学家刘玉清、李果珍、刘庚年、兰宝森、王云钊教授也应邀到会。中华医学会和杂志社领导在听取了编辑部的总结后,对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年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祁吉总编在充分肯定杂志作出的成绩外,还提出了“打造精品期刊中的精品”的期望。刘玉清院士满怀深情的介绍了本刊在放射学事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对学科和杂志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骨移植材料对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48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桡骨15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A组植入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B组植入深冻异体骨,C组植入自体骨,D组植入新鲜同种异体骨。术后不同阶段分别行组织学、透射电镜及X线检测。结果四组骨缺损均有成骨现象发生,骨生成、骨连接情况A、C组优于B组,B组优于D组;A、C组细胞增生活跃、核呈分裂相、胞质丰富、核膜光整、细胞器丰富,同比均优于B、D组;骨缺损愈合时间A、C组为8-10周,B组为12周,D组骨缺损在术后12周仍未愈合。结论提示兔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成骨作用,其取代自体骨植骨修复骨缺损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有效治疗距骨结核与脓肿以保证愈后踝关节功能。方法 病灶清除术后以局部及全身治疗及术后踝关节外固定、适时功能锻炼整体治疗距骨结核与脓肿。结果 随访半年后未见复发 ,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此类疾病在行病灶彻底清除后 ,术后踝关节外固定 ,局部与整体治疗相结合 ,适时功能锻炼可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体外循环对其影响。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IL-8,TNF-α,IL-10在心脏直视手术围期的血浆浓度,结果:IL-8,IL-10在体外循环结束后明显高于体外循环前(P<0.05),TNF-α无明显变化,结论:L-8.IL-10作为重要心炎性介质,参与了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四氢生物喋呤缺乏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苯丙氨酸血症 (hyperphenylalaninemia ,HPA)中最常见的是苯丙酮尿症 (phenylketonuria ,PKU ) ,它是因肝脏中苯丙氨酸羟化酶活性下降或丧失导致苯丙氨酸代谢紊乱所致。此症早期采用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效果很好。目前 ,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已开展了HPA的新生儿筛查 ,对筛出的HPA患儿早期给予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 ,少数HPA患者因辅因子四氢生物喋呤 (tetrahydrobiopterin ,BH4 )缺乏 ,对单纯的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无效。这是因为BH4 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