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儿,男,4岁,在某幼儿园集体接受注射“百、白、破”,三联疫苗0.2ml,针头拔出后立即出现面色青紫,双目上吊,四肢抽搐,神志不清,随即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1/3支,一分钟后患儿清醒,一般情况好,即送回家,2小时后患儿烦躁、哭闹,并发生喷射性呕吐,精神差,立即来院。体检:体温36℃,脉博130次,呼吸28次,血压90/60mmHg,神清、萎糜,呼吸稍促,烦躁,颈软,双瞳孔园形等大,对光反应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过量饮酒对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情的影响。方法以表格方式记录饮酒HFRS病人和非饮酒病人的出血、血压、尿量、血小板计数、生化指标(血浆尿素氮、肌酐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以及临床类型,应用统计软件对这些指标进行处理。结果过量饮酒病人的出血、低血压休克和肾功能损害均较非饮酒病人严重,且病死率高,影响程度与日饮酒量和饮酒时间均呈正相关。结论过量饮酒病人FHRS时病情严重,在治疗上应重点防治,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的严重程度与污染细菌的种类、细菌毒性、细菌数量、患者的原发病及免疫功能有关.轻者易被误认为发热性输血反应,重者可致受血者死亡.虽然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已极其少见,但不是不见.血小板是在(22±2)℃保存,细菌污染更不容忽视.现将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的有关问题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不同位点变异及基因型对干扰素疗效的影响。方法:研究17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临床表现、生化、血清学和病毒学指标,并分析这些病人干扰素治疗(IFN-α2b 3MU,每周三次,疗程6个月)前血清标本中的病毒X基因和前c/c基因的DNA序列。结果:所有发生T^1762-A^1764突变的5例病人对干扰素治疗均有应答,而其余12例病人中仅2例有应答。在5例既有前c区A^1896变异又有c区抗原决定簇aa107—118变异的病人中,4例无应答,1例有应答。其他3例有A^1896位点变异的病人中,2例同时伴有1~2处淋巴细胞表位变异的病人有应答,而1例伴有5处淋巴细胞表位变异的病人无应答。应答的血清HBV DNA复制水平低而抗HBc—IgM滴度高。所有病人的血清HBV DNA基因型均为B型或C型。结论:提示HBV基因变异、血清病毒载量和抗HBc—IgM滴度等可能是干扰素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但有待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的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5.
人类XRCC1-399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永年  杨金龙  郑水根  吴一迁 《肝脏》2004,9(4):235-237
目的以病例-对照研究方式探讨人类DNA修复基因XRCC1-399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HBV感染者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关系。方法72例HCC患者经病理检查证实,根据地缘、性别、年龄,按1:1~2比例匹配137例非HCC对照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受试者XRCC1-399位SNP。结果(1)XRCC1-399SNP和年龄均与HCC的发生无关,但在XRCC1-399Arg/Arg受试者中,HCC的发生与年龄呈负相关(P=0.028);(2)HBV感染是HCC发生的肯定因素(P=0.007);在XRCC1-399Gln/Gln或Arg/Gln受试者中,伴HBV感染者HCC发生率(25.7%)远高于不伴HBV感染者(5.3%,P=0.047);(3)XRCC1-399Arg/Arg受试者HBV感染率与Gln/Gln或Arg/Gln受试者近似(36.6%对38.0%,P=0.052)。结论(1)XRCC1-399Arg/Arg可能具有潜在抵抗HCC发生的作用;(2)XRCC1-399Gln/Gln或Arg/Gln联合HBV感染是HCC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前胃镜下分型诊断尚未统一,从而对其治疗方法存在分歧。本文就我院近2年来经胃镜和病理检查证实的553例十二指肠球炎的分型诊断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慢性病毒性肝炎与宿主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炎病毒感染后可呈现不同的转归,这种情况除与病毒的毒力有关外,与宿主对病原体感染的敏感性(即与宿主的遗传多态性)有一定的关联。本文就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转归与人类白细胞抗原、肿瘤坏死因子-α、甘露糖结合蛋白、血色素沉着蛋白、Vit 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X区和前C区热点变异对干扰素(IFN)治疗的影响。方法:采用半套式聚合酶链反应(HN-PCR.)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形态(RFLP)技术检测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FN治疗前病毒核苷酸序列的突变。结果:A^1896变异株不影响治疗结束时应答率,6/8例T^1762-A^1764变异株感染者为应答者。停药后12mo时,l例T^1762-A^1764变异株感染者由无应答者变为应答者:在复发者中,既有T^1762-A^1764变异株感染者,又有A^1896变异株感染者,或两者同时存在。结论:T^1762-A^1764变异者近期疗效好,而A^1896变异者不影响近期疗效;T^1762-A^1764变异者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FN -α对慢性乙型病毒肝炎抗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血清TGFβ1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HA、LN和PCⅢ测定均采用放射免疫法。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TGFβ1、HA、LN和PCⅢ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治疗组在治疗后TGFβ1、HA、LN和PCⅢ都比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P <0 .0 1) ,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统计学无意义 (P >0 .0 5 )。且HBeAg转阴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IFN -α具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