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4篇
临床医学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在组织创伤修复中发挥核心和关键作用。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在大鼠皮肤瘢痕性创伤愈合过程中表达量及表达部位的变化。 方法:制备大鼠皮肤全层切伤模型,长度1.5-2.0 cm,深及筋膜层。于伤后0 h,12 h,1 d,2 d,3 d,4 d,5 d,6 d,7 d处死大鼠,取损伤部位皮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时间点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的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创伤愈合的早期阶段(伤后1-5 d),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免疫阳性颗粒主要出现在上皮细胞、上皮基底层细胞胞浆、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胞浆及肉芽组织中;随着创伤修复时间的持续,免疫阳性颗粒主要出现在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及细胞外基质中。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在创伤后1-5 d最强,而转化生长因子β3在创伤后六七天时开始明显表达。可见在大鼠皮肤瘢痕性创伤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先于转化生长因子β3,提示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胶原形成及创伤修复关系密切,而转化生长因子β3在愈合后期表达量有升高趋势,其可能与创伤后期的组织改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器质性病变的病例中 ,常可见关节盘及髁状突软骨严重破坏的情况 ,因而不得不行关节盘摘除术、髁状突高位切除术。为了寻求在关节盘摘除术后用骨膜移植修复髁状突软骨缺损的可行性 ,本实验将家兔的一侧关节的关节盘摘除后并造成 4mm× 3mm大小的髁状突软骨缺损区 ,用自体游离骨膜移植于软骨缺损区。术后 16周处死动物 ,对缺损区的新生软骨及邻近原正常软骨组织进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 ,并与未摘除关节盘组 (组Ⅱ )相对照。结果显示 :在关节盘摘除后 ,行游离骨膜移植修复髁状突软骨缺损效果较差 ,且易导致邻近原正常软骨的变性性改变  相似文献   
3.
同皮肤相比,口腔黏膜受到创伤后愈合快,形成的瘢痕组织少。所以,比较口腔黏膜和皮肤创伤修复的临床、组织和分子愈合机制,将为促进创口愈合,减少瘢痕形成提供重要信息。口腔黏膜和皮肤创伤修复的显著区别在于口腔组织的炎症过程是短暂的、一过性的,而皮肤组织愈合却伴有持久的炎症过程。两者创伤修复的分子机制也不相同,口腔黏膜创伤修复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beta1和beta3的比例在口腔黏膜创伤中低于皮肤。所以,从基因和分子水平去探索口腔黏膜的修复机制,将帮助我们控制创伤愈合修复过程,减少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4.
作者采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实验动物(兔)一侧关节髁突高位切除术后非手术侧关节髁状突软骨氨基多糖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非手术侧髁状突软骨基质中氨基多糖含量减少,并随实验周期的延长而有一定程度的加重。  相似文献   
5.
上前牙冠折后根面伸入龈下的桩冠修复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430022)韩传火,何虹临床上多主张拔除根面伸入龈下的上前牙残根,我们采用光固化复合树脂作固位材料,进行桩冠修复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并与磷酸锌粘固粉进行比较,光固化复合树脂的固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端粒酶活性在良、恶性涎腺肿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与涎腺肿瘤的性质、TNM分期、瘤体大小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TRAP法检测冻存的87例良、恶性涎腺肿瘤标本的端粒酶活性。结果:①涎腺恶性肿瘤端粒酶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肿瘤;良、恶性涎腺肿瘤的瘤旁组织中均无端粒酶活性表达。②端粒酶的阳性率与TNM分期无相关性。③瘤体长径<20mm组端粒酶阳性率显著低于≥20mm组。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的端粒酶阳性率显著低于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结论: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为恶性肿瘤的重要标志,端粒酶活性与涎腺肿瘤的增殖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检测涎腺肿瘤端粒酶的活性,有助于早期鉴别其良、恶性,为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可帮助预测恶性涎腺肿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一侧颞下颌关节手术对非手术侧关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颞下颌关节是左右联动关节,一侧关节手术是否会对非手术侧关节产生影响及影响程度是临床医生关心的问题。本实验通过组织学、组织化学观察,对比研究了一侧关节髁突高位切除加关节盘摘除术后,加骨膜间置物与不加任何间置物对非手术侧关节的影响,并与相同月龄的正常家兔关节进行比较。通过实验观察,颞下颌关节髁突高位切除加关节盘摘除后植入或不置入间置物都将对非手术侧关节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非手术侧关节的退行性变,单纯髁  相似文献   
8.
髁状突软骨缺损自身修复能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研究以家兔作为实验对象,在家兔的左侧颞颌关节髁状突造成4×5mm2大小的全层软骨缺损,分别于术后2,4,8,12和16周处死动物,对缺损区的修复组织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表明:造成髁状突软骨缺损术后4至8周修复组织一度趋向透明软骨形成,但在术后8周以后开始退变,16周时修复组织为纤维组织,纤维软骨组织或薄层无增殖能力的软骨,而不是透明软骨。由此说明:单纯髁状突软骨层切除术后其组织结构不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9.
自体游离骨膜移植修复髁突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疗各种关节病的关键问题是软骨层的修复。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创伤、炎症及手术等导致的器质性髁突软骨破坏的病例很多,为了寻找髁突软骨缺损修复更有效的方法,本实验将家兔的一侧关节髁突造成4mm×5mm大小的全层软骨缺损,用自体游离骨膜移植于软骨缺损区,术后分别于1、2、4、8、12和16周处死动物,对缺损区的新生软骨组织进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游离骨膜移植修复髁突软骨缺损,在关节局部的应力作用下可以成活并化生成软骨组织,其组织结构接近正常关节软骨。  相似文献   
10.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在组织创伤修复中发挥核心和关键作用.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在大鼠皮肤瘢痕性创伤愈合过程中表达量及表达部位的变化.方法:制备大鼠皮肤全层切伤模型,长度1.5-2.0 cm,深及筋膜层.于伤后0 h,12 h,1 d,2 d,3 d,4 d,5 d,6 d,7 d处死大鼠,取损伤部位皮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时间点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的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创伤愈合的早期阶段(伤后1-5 d),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免疫阳性颗粒主要出现在上皮细胞、上皮基底层细胞胞浆、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胞浆及肉芽组织中;随着创伤修复时间的持续,免疫阳性颗粒主要出现在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及细胞外基质中.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在创伤后1-5 d最强,而转化生长因子β3在创伤后六七天时开始明显表达.可见在大鼠皮肤瘢痕性创伤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先于转化生长因子β3,提示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胶原形成及创伤修复关系密切,而转化生长因子β3在愈合后期表达量有升高趋势,其可能与创伤后期的组织改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