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溪市虽处云贵高原,日光充足,但因文化生活水平较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小学生缺钙现象仍较普遍,但除女生缺钙相关性疾病发病率存在城乡差异(农村>城市)及农村存在性别差异(女>男)外,其余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本次调查结果提示,目前小学生应该改变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城市学生更应该加强户外运动及少喝碳酸饮料,而农村学生(尤其女生)则应当加强高钙食物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及血浆样本化学发光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结果一致性。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文件EP9-A2方案及美国生物信息实验室(ALE)标准进行结果一致性及临床影响评估。结果 IGF-I 40个双份血清(Dxi)、血浆样本(Dyi)检测结果均值的整体均值及范围分别为102. 15(28. 91~408. 9)μg/L,91. 51 (19. 24~405.55)μg/L;两种样本差值绝对值的均值(Dx、Dy)分别为7.19μg/L、5.98μg/L;最大Dxi及Dyi分别为23.08μg/L、22.50μg/L,成对血清及血浆样本IGF-I均值的绝对差值及平均值(Ei、E),E=10.72μg/L,Ei最大值为42.88μg/L,经过比较,所有数据均未超出4Dx、4Dy、4E判断线,未发现离群值;回归方程y=0.999x-10.628,r^2=0.994,实验数据分布满足EP9-A2 r^2≥0.95要求;0~10岁及>21岁年龄段医学决定水平下限预计相对偏差超过ALE最大允许误差的一半,其余年龄段均未超出。结论血清及血浆标本测定IGF-Ⅰ,在11~21岁年龄段具有很好结果一致性,而0-10岁及>20岁年龄断结果不具一致性,可能对临床诊断带来不被接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2593例玉溪地区男性骨密度测定,为了解玉溪地区男性骨密度(BMD)正常值及峰值骨量,分析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发病规律,为OP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采用日本Aloka生产的DCS-600EX型骨密度仪,检测非优势侧前臂远端三分之一处BMD。将2593例检测结果以5岁为1个年龄段进行统计学分析BMD均值,计算出各年龄组的OP患病率。结果玉溪地区男性BMD峰值为0.588±0.081(g/cm2),其BMD峰值出现在30~岁年龄段。各年龄段OP的患病率为20~岁7.41%、25~岁11.70%、30~岁9.68%、35~岁7.49%、40~岁13.84%、45~岁10.93%、50~岁17.20%、55~岁23.59%、60~岁30.22%、65~岁44.32%、70~岁42.34%、75~岁48.94%、80~岁38.89%。结论玉溪地区男性BMD30岁前随年龄增加而增加,BMD峰值出现在30~岁,峰值为0.588±0.081(g/cm2),其后BMD测定值随年龄增加开始逐渐下降,OP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但80~岁年龄组反而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根据分化型甲状腺癌( DTC)患者131 I治疗后辐射剂量率评估患者住院隔离时间。方法107例DTC术后患者,分为首次治疗组(FT组,n=55)和重复治疗组(RT组,n=52),分别测量两组患者在不同距离、不同时间点的辐射剂量率,同时测量1 m处400MBq131 I标准源及同一区域本底辐射剂量率,分析其动态变化规律,评估患者所需住院时间。结果 DTC患者131 I治疗后剂量率随时间推移和距离增加成倍下降,但下降速率随时间推移而减缓;两组患者24 h的剂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72 h后,FT组剂量率明显高于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TC患者131I的有效半衰期随时间推移而延长,FT组的有效半衰期明显长于RT组( P<0.01);85.0%的患者可在131 I治疗后48 h出院,RT组48 h出院比例高达96.2%,两组患者达到国家规定的出院标准时间分别为(3.5±1.9)、(2.5±1.3)d。结论 DTC患者131I治疗后剂量率迅速下降,首次治疗者和重复治疗者平均住院隔离时间分别为3.5、2.5 d。治疗72 h后,除甲状腺组织明显残留及部分骨转移患者外,公众人员可在1m外与患者正常接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玉溪市正常人群定量超声(QUS)峰值骨密度(PBD)及正常参考区间并与本院传统的单光子(SPA)骨密度(BMD)检测结果进行对比,了解二者相关性和结果传承。方法回顾性分析玉溪市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2008年1月~2010年6月14851例Sahara超声及单光子骨密度仪检测的骨密度结果,并从体检系统中筛出影响骨密度因素的异常患者,PEMS按年龄分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玉溪市正常人QUS男女PBD分别出现于25岁(0.6895±0.1411 g/cm2)及24岁(0.6884±0.1084 g/cm2),与厂家提供的25~30岁(0.581±0.112 g/cm2)具有统计学差异显著性;SPA男女PBD分别出现于32岁(0.6933±0.0815 g/cm2)及30岁(0.6160±0.0728 g/cm2)。结论 QUS与SPA法测定BMD,由于方法及测量部位的不同,PBD男女有别且出现的年龄段不同;同年龄组QUS与SPA法BMD无可比性(P<0.01),但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只要正确制定本地域参考区间,也能正确反映个体BMD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损伤标志物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及脑活性肽100β蛋白(S-100β)在急性毒蕈中毒患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循证支持.方法 对134例毒蕈中毒患者按PSS评分分为四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清NSE及S-100β水平,PEMS医学统计分析四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性以及与中毒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四个中毒组NSE及S-100β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经Pearson分析,分别于0.01和0.05水平与中毒严重程度正相关.结论 检测NSE及S-100β,可从循证医学角度反映毒蕈中毒患者的脑损伤程度,并对判断预后有一定作用.日常工作中,应当重视NSE及S-100β等脑损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及早应对或预防脑损伤所致的脑功能后遗症或死亡,对指导患者救治及判断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同品牌不同型号设备甲功五项(FT3、FT4、TT3、TT4、TSH)检测结果一致性及对临床诊断的影响。方法参照NCCLS文件EP9-A2方案及CLIA88化学发光总允许误差对两台不同型号化学发光设备检测结果进行一致性及临床影响评估。结果同台设备双份标本甲功五项检测结果精密度良好,未发现离群值;两台设备双份标本均值未发现离群值且相关性分析均满足EP9-A2 R^2≥0.95要求,除TT 3及TSH预计相对偏差超过了CLIA88最大允许误差(25%)的一半不能被接受,需要进行回归校正外,其余项目均在接受范围。结论同品牌不同型号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部份项目结果可存在对临床诊断产生影响的差异,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老年女性在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不同部位骨密度时应关注检测的部位。 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行双能骨密度检测的中老年女性,比较腰椎、髋部、前臂桡骨下1/3的骨密度(BMD)和T值。结果 中老年女性腰椎、髋部、前臂桡骨下1/3 3个部位的BMD和T评分比较,P<0.001有显著差异。随着年龄逐渐增大,腰椎、髋部和前臂BMD逐渐降低,但70岁以后腰椎BMD趋于平稳。腰椎T评分在40岁和50岁年龄段下降幅度较快,60岁以后下降有所减缓,70岁以后趋于平稳。髋部T评分在各年龄段呈匀速下降。前臂T评分随着年龄的增大下降幅度明显大于腰椎和髋部。骨质疏松检出率也随年增加而增加,重度骨质疏松检出率也以前臂为最高。结论 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髋部、前臂3个部位,经比较发现老年女性前臂骨密度和T评分明显低于腰椎和髋部,提示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诊断应同时检测前臂骨密度,以免出现骨质疏松的漏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玉溪市中老年骨质疏松症(OP)患病率变化规律,为中老年OP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玉溪市2155例中老年男性采用单光子骨密度仪检测前臂桡骨BMD,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岁年龄组OP患病率为13.60%;50岁年龄组为18.46%;60岁年龄组为33.96%;70岁年龄组为36.45%;80岁年龄组为38.88%.结论 (1)OP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80岁年龄组反而有所降低.(2)中老年人需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加户外活动,增加接触阳光的时间,调整饮食结构,纠正不良嗜好,普及相关保健知识,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预防和减少O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老年男性在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不同部位骨密度时应关注检测的部位。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行双能骨密度检测的中老年男性,比较腰椎、髋部、前臂桡骨下1/3的骨密度(BMD)和T值。结果中老年男性腰椎、髋部、前臂桡骨下1/3三个部位的BMD和T值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逐渐增大,腰椎BMD和T值下降不明显,髋部、前臂BMD和T值60岁以后才逐渐降低,前臂T值下降幅度明显大于腰椎和髋部。随着年龄的增加,髋部及前臂骨质疏松检出率也逐渐增加,但腰椎骨质疏松检出率随年增加反而下降。结论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髋部、前臂3个部位,经比较发现老年男性髋部和前臂BMD和T值明显低于腰椎,而且腰椎BMD和T值相对平稳,提示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诊断应同时检测髋部和前臂骨密度,以免出现骨质疏松的漏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