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经手术确诊的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观察组)、非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照组)各290例,按1:1配对,对两组相关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程>10a、曾行牵引治疗、按摩治疗、剧烈活动、血清IgM升高、血糖升高是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危险因素.认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非由单一因素所致,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降低其发病率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医学模式也发生着变化。预防医学日益显示出其在医学科学中的重要性。本文主要讲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其在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剖析,以及预防医学教育在工作中探讨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培养实用型医务人才尽一份力。  相似文献   
3.
4.
益气升阳汤治疗胃下垂9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胃下垂的新方法。方法:采用自拟益气升阳汤加减治疗;连续服药30天;高血压、孕妇忌服。结果:治愈78例(79.6%),有效12例(12.2%),无效8例(8.2%)。结论:全方采用先、后天并补,升清降浊兼施,使脾气健旺,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胃腑自复其位,诸证随之而愈。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PVP术后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1年11月因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而行椎体成形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56例,其中男62例,女94例;年龄56~77岁,平均70.1岁。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7.3个月。根据症状、体格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判断手术椎体是否再发骨折。分析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骨质疏松程度、骨水泥注射量、单侧或双侧注入、骨水泥是否同时接触上下终板、骨水泥是否偏一侧分布、骨水泥椎间盘渗漏以及术前椎体裂隙样变等因素对手术椎体是否出现再发骨折的影响。结果 10例患者发生了手术椎体的再发骨折,4例的新发骨折出现在PVP术后3个月内。术前椎体存在裂隙样变的患者发生手术椎体再骨折的概率明显增高(B=-2.864,OR=0.004,95%CI=0.002-0.05,P=0.000)。骨水泥是否同时接触上下终板、骨水泥是否偏一侧分布、骨水泥有无椎间盘渗漏未增加手术椎体再骨折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合并裂隙样变的骨折椎体是PVP后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高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背景:伴真空裂隙征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后的骨水泥分布模式对疗效是否有影响,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 目的:观察伴真空裂隙征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后两种骨水泥分布模式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 2011年11月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61例伴真空裂隙征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椎体高度恢复、后凸角矫正情况,记录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分布及邻近椎体骨折等并发症情况,以目测类比评分评估腰背部疼痛的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活动功能受限程度。 结果与结论:根据椎体内骨水泥分布的X射线或CT表现分为团块状组29例和海绵状组32例。团块状组骨水泥注射量(5.20±0.62) mL,海绵状组骨水泥注射量(4.80±0.66) mL,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患者均获得16个月以上的随访,两组治疗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 0.05),海绵状组同期疼痛缓解明显优于团块状组(P < 0.05)。两组治疗后3 d及末次随访时前缘及中线椎体高度、后凸角较治疗前明显恢复(P < 0.05),团块状组同期在影像学指数恢复上优于海绵状组(P < 0.05)。继发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团块状组为14%,海绵状组为6%,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在漏渗率方面团块状组为17%,海绵状组为25%,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可见海绵状骨水泥分布比团块状分布模式更能有效稳定地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漏渗率更高。团块状分布模式比海绵状分布模式更能恢复椎体的高度,治疗后继发相邻椎体的骨折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不同时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 1年12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94例老年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骨折椎体内MRI信号强度不同分为新鲜期骨折组(A组,48例)、修复期骨折组(B组,30例)、基本愈合期骨折组(C组,16例).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矫正程度及骨水泥渗漏,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9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2~ 25个月,平均14.3个月.术后第3天及末次随访时三组患者VAS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第3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2.31 ±0.55)、(2.43±0.87)分,(20.89±4.57)%、(21.21±3.98)%]低于B组[(2.84±0.67)、(3.00±1.07)分,(22.55±5.01)%、(23.32±3.47)%]、C组[(2.90±1.07)、(3.45±1.54)分,(22.32±3.47)%、(25.97±3.94)%],B组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第3天及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中线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椎体中线高度恢复率大于B、C组,B组大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第3天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Cobb角矫正率大于B、C组,B组大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无脊髓、神经损伤以及球囊破裂.6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总渗漏率为6.38%(6/94),患者无临床不适.结论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不同时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能起到良好的止痛效果,对新鲜期的骨折在椎体高度及后凸角度恢复方面治疗效果更好,配合有效抗骨质疏松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Allman Ⅲ度肩锁关节脱位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分析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AllmanⅢ度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我院自2002年2月~2005年3月收治AllmanⅢ度肩锁关节脱位患者60例,分别应用单纯克氏针内固定、喙锁间钢丝内固定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三种方法治疗,随访6~30个月,平均16.4个月。结果以Karlsson评价标准进行肩关节功能评价,三种术式的优良率分别为58.3%、66.7%、90.0%。单纯克氏针内固定与喙锁间钢丝内固定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者疗效均差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克氏针内固定及喙锁间钢丝内固定治疗结果相比,锁骨钩钢板治疗AllmanⅢ度肩锁关节脱位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 ,12岁 ,因颈部淋巴结肿大 4个月 ,间歇性发热 1个月于 2 0 0 2年 3月 2 7日入院。入院时查体 :贫血貌 ,左颈部及左右颌下可触及数枚 0 .2 cm~ 0 .5 cm大小的淋巴结 ,脾肋下 5 cm。外周血 WBC96× 10 9/ L,Hb73g/ L,PL T6 4× 10 9/ L。经骨髓等检查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 L - L1 B细胞型 )。给予EA(足叶乙甙、阿糖胞苷 )方案 2个疗程达完全缓解。脐血移植前 4周用化疗和粒细胞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干细胞 ,应用CS30 0 0 PL S采集后经程控降温冻存于液氮中备用。由山东脐血库提供 HL A相合脐血 1份 ,供者为男性 ,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