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5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是腰腿痛常见及重要的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近年来国内外应用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获得了较好的疗效。但胶原酶溶核术后,随着突出椎间盘的溶解和吸收,患者往往要经达3个月到半年的症状反复期才能达到疗效。最近,我科把射频减压术与胶原酶溶核术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即获得了较好疗效,现将此方法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经眶一圆孔入路行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第二支三叉神经痛提供解剖测量数据。方法对80个成人头骨经眶一圆孔穿刺入路及相关结构进行了测量与观察,对20个头颅软标本进行在CT引导下模拟操作与观察。结果在160侧颅骨中,成功穿进圆孔者为122侧,占76.25%;穿刺点位于眶下缘外眦的内侧(0.41±0.11)cm;经穿刺点至圆孔外口的距离为(4.45±0.18)cm,至圆孔内口前缘的距离为(4.99±0.17)cm,至颈动脉沟外侧缘距离为(5.52±0.35)cm。头颅软标本模拟操作穿刺安全有效深度为(5.38±0.25)cm;穿刺针进入圆孔时针与正中矢状面角度为32.2°±2.3°,与冠状面角度为57.2°±2.5°;穿刺针进入眶上裂后端时针与正中矢状面角度为26.0°±1.5°,与冠状面角度为64.5°±1.6°。结论根据解剖测量数据,在CT引导下经眶下裂至圆孔穿刺法行临床治疗第二支三叉神经痛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从机械原理和设计思想上对麻醉医师遇到的两个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癌性疼痛是恶性肿瘤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剧烈的持续性疼痛,是晚期癌症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重度癌痛是影响患者情绪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缓解这部分患者的疼痛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对妇科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00例,年龄35~64岁,BMI 18~28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联合全麻组(AL)和全麻组(CG),每组50例。AL组给予0.375%罗哌卡因40 ml行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联合全身麻醉。CG接受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记录手术时间、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总用量,术后2、12、24和48 h静息和活动(翻身)时VAS疼痛评分、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头晕、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瘙痒等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CG组比较,AL组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总用量、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术后2、12、24和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头晕、恶心呕吐、瘙痒等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能够提高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麻醉效果,减少麻醉和镇痛药物用量,减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共36 例,随机分为三组,其中A 组12 例行蛛网膜下腔阻滞+椎旁神经阻滞治疗,B 组12 例行单纯蛛网膜下腔阻滞治疗,C 组采用单纯椎旁神经阻滞治疗.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 d、7 d 及14 d记录三组患者VAS 评分,结果 发现三组患者治疗后3 d、7 d 及14 d 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逐渐降低,但A 组在治疗后3 d、7 d 及14 d VAS 评分与B 组及C 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其中A 组治疗后VAS 评分均低于B 组及C 组(P <0.01).结论 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能够很好地缓解急性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双针电极间距在2~14 mm时双针射频热凝形态.方法 用ELEKTA射频治疗仪,将两支100.5 mm长、22 G射频电极针分别以2、4、6、8、10、12、14 mm间距平行固定在鸡蛋清中,并放置直尺作为参照物.在90℃190 s下进行射频热凝,若190s末两电极针之间不能形成稳定的热凝物.则热凝时间增加至290 s.每间距组各行10次热凝.加热开始后.每隔10秒拍摄一幅图片,利用PHOTOSHOP软件计算各间距最终热凝物的长度、宽度、面积、电极外围热凝物的最大值.结果 双针间距2、4、6、8、10、12mm时双电极针之间均能形成带状热凝,2~10 mm间距时热凝物形态较均匀,热凝物长度及面积随电极间距增大而增加,而热凝物宽度及电极外围最大值并不随间距增大而增加.结论 双针电极间距在2~12 mm之间均能形成带状热凝物;当间距增大时,可通过增加加热时间的方法 来增加热凝物面积.  相似文献   
8.
电极针工作端长短对双针射频热凝范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双极射频模式下不同工作端电极针形成热凝物的形态.方法 选用工作端长度分别为5、10、15 mm的20 G Baylis电极针,在双极射频模式下,以4mm等差距离平行固定在鸡蛋清中,均给予90℃180 s的射频热凝,并重复5次.对形成的热凝物表面形态摄像记录和图像数据分析.结果 5、10、15mm的20G Baylis电极针可分别在12、24、28mm的电极间距下形成最大的带状热凝,其最大热凝面积分别为108.00、432.82、623.43mm2,但其热凝物宽度及电极外侧热凝物最大长度未随电极间距增大而明显变化.结论 当电极针标号相同时,增加工作端长度可增大形成带状热凝物的两电极的最大间距并增大热凝物面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外应用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获得了较好的疗效.但胶原酶溶核术后,患者在一周内常出现腰痛或症状反复,有的患者要经历1个月到半年才能出现稳定的疗效[1].我科将射频减压术与胶原酶溶核术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观察其能否提高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翼腭窝神经阻滞相关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翼腭窝神经阻滞相关解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33个干性颅骨标本上对翼腭窝相关孔道和穿刺路径进行解剖观测.应用SPSS17.0分析并比较相关解剖数据.结果:不同穿刺测量法测量翼腭窝的长度,分别为:颧弓下法之侧入法,左侧为(54.87±3.44)mm、右侧为(54.79±2.81)mm;颧弓下法之侧前入法,左侧为(52.90±3.39)mm、右侧为(52.98±2.76)mm;颧骨上法,左侧为(47.59±2.93)mm、右侧为(47.34±3.05)mm.穿刺针与颅骨正中矢状面的角度上述3种方法依次为:左侧(75.5±6.4)°、右侧为(73.4±4.7)°,左侧(83.0±7.1)°、右侧(82.7±5.2)°,左侧(101.4±7.4)°、右侧(101.9±6.6 )°.结论:翼腭窝神经阻滞术以颧骨上法、颧骨下法应用较多.以颧骨上法风险较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