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诊断糖尿病(DM)的理想切点及可行性。方法选择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58例,所有患者均行空腹血糖、2 h OGTT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曲线)进行判断,得到诊断DM的HbA1c值,计算最佳切点。结果158例入选的冠心病患者中,平均HbA1c为(6.27±1.04)%;诊断为正常糖耐量(NGT)37例,HbA1c为(5.32±0.08)%;糖调节受损(IGR)52例,HbA1c为(6.03±0.36)%;DM 69例,HbA1c为(6.96±1.11)%。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为76.6%。通过绘制ROC曲线,得到HbA1c与诊断DM 相关的临界点为6.35%,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和95%,曲线下面积为0.88(95%CI 0.823-0.935)。结论 HbA1c≥6.35%作为筛查DM切点具有较高敏感度与特异度,可作为临床DM 筛查的切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口服叶酸对冠心病患者的作用。方法 选择冠心病患者60例,检测血清叶酸、同型半胱氨酸(Hcy)、丙二醛(MD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血流介导的内皮舒张功能(FMD);随机分为安慰剂组和叶酸口服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在冠心病二级预防基础上分别再予5 mg/d叶酸或安慰剂口服,治疗4 周、8周后复查前述指标,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相关指标的差别。结果 叶酸口服组与安慰剂组基础年龄、性别、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血清叶酸、Hcy和LDLC水平、FMD无明显差别;规范的冠心病二级预防能在4周时显著降低患者血清LDLC水平,持续至8周后能显著降低血清MDA水平并显著提高FMD,但对血清叶酸和Hcy水平无明显影响;而在此基础上加用叶酸口服4周,在轻度降低血清Hcy水平、提高血清叶酸水平的同时已显著降低血清MDA水平并显著提高FMD,持续至8周时这一益处进一步显现;叶酸口服组治疗8周后血清叶酸水平与Hcy水平无相关性,与FMD呈正相关,与MDA水平呈负相关, Hcy水平与其他指标之间无明显相关。结论 在规范冠心病二级预防基础上加用叶酸口服可进一步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并改善内皮功能;叶酸可能通过降低氧化应激改善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这种作用与可能其降低Hcy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胰岛素抵抗对冠脉慢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冠脉造影正常但存在冠脉慢血流的28例患者为观察组,而冠脉造影正常且无冠脉慢血流的30例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和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敏感指标(HOMA-IS).结果: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脉慢血流组FINS和HOMA-IR较正常对照组高,而HOMA-IS较正常对照组低(P<0.05).结论:胰岛素抵抗与冠脉慢血流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这可能是冠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的数量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3例作为患者组,同期无冠状动脉病变患者33例作为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即抽取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个核细胞中CD34及CD133双阳性细胞(EPCs)的数量。然后行冠状动脉造影,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对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外周血EPCs数量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严重的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明显高于狭窄程度较低的患者(P<0.05);冠脉狭窄的严重程度与EPCs数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明显降低,冠脉狭窄可导致外周血EPCs数量增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尿微量白蛋白(MAU)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11月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者82例,根据血管病变程度分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n=24)、单支病变组(n=22)、双支病变组(n=16)、三支及多支病变组(n=20),Gensini法计算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积分:在冠状动脉造影前及冠状动脉造影后1周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双侧颈动脉IMT及斑块情况,同时测定MAU,分析冠心病病变程度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及MAU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冠状动脉正常组比较,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二三支及多支病变组的颈总动脉IMT明显增厚,而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其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斑块积分及MAU亦随之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AU与Gensin-S呈正相关(r:0.54,P〈0.05),与颈动脉IMT亦呈正相关(r=0.57,P〈0.05)。结论颈动脉IMT及MAU水平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相关性,通过测定颈动脉IMT及MAU含量可预测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应用中西药联合的治疗方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加以分析。方法随机将100心力衰竭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西药治疗(西药组)和中西药联合治疗(联合组),每组患者50例,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及药物副作用发生率。结果西药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约为80.00%;而联合组总有效率约为96.00%。两组比较。联合组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且两组患者在药物副作用发生率方面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西药联合的治疗方法较单纯西药治疗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且不增加药物副作用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RNA干扰GPR14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和心血管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RNA干扰技术下调尾加压素Ⅱ(UⅡ)特异性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14(GPR14)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和心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 SHR或Wistar-Kyoto(WKY)大鼠均随机分为两组:裸病毒(Ad)对照组和Ad-GPR14-shRNA治疗组,分别尾静脉注射对照Ad和表达GPR14基因特异短发夹RNA(shRNA)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GPR14-shRNA。注射前1周和注射后0、1、2、3、4周检测心脏、胸主动脉GPR14表达情况和尾动脉压变化情况。检测注射后2周心脏、胸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组织病理学。结果 Ad-GPR14-shRNA注射后1周即显著降低WKY大鼠和SHR心脏、胸主动脉GPR14表达和尾动脉压,该效果可持续至第4周,2周时最明显,并且SHR大鼠降低更显著;Ad-GPR14-shRNA治疗2周时SHR组左心重/体质量显著下降、心肌细胞横断面积显著减少、心肌纤维化显著减弱、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中膜厚度/官腔内径比值显著下降。结论 RNA干扰能有效降低心肌和血管GPR14表达,降低SHR血压并改善心血管重构,靶向GPR14的RNA干扰有望成为高血压病基因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超早期使用控温毯控制体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超早期使用控温毯控制体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受伤至入院时间在2h以内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1例,入院测其腋温在36℃以上即使用控温毯进行物理控温,对照组59例,腋温在38℃以上才使用控温毯降温,观察两组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组病人的生命体征较容易控制在正常范围,并发症较少,死亡率低.追踪观察,恢复良好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5.57%和44.07%,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别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χ 2=5.61,P<0.05);致残(中残 重残 植物状态)率分别为11.48%和25.42%,对照组高于治疗组,两组差别在统计学上也有显著意义(χ 2=3.89,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超早期使用控温毯控制体温,对脑细胞有显著的保护作用,生命体征变化幅度小,并发症少,可降低病死率及减轻致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对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0例,根据治疗分为支架置入组32例和单纯药物组28例,均在入院时、术后1周及6个月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CD34/KDR单个核细胞水平;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2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荆豆凝集素Ⅰ和DiI标记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双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分别观察其集落形成、增殖及迁移能力。结果与术前比较,支架置入组术后1周及6个月EPC数量、双阳性细胞数量、迁移及增殖能力明显增高(P<0.05);与单纯药物组比较,支架置入组术后1周及6个月EPC数量、双阳性细胞数量、迁移及增殖能力明显增高(P<0.05)。结论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EPC数量及功能均增加,从而有助于改善动脉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有效方法,但对心肌易造成损伤,尤其是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PCI治疗。PCI术相关心肌损伤与手术诱发血小板的激活与聚集有关121。血小板糖蛋白(GP)IIb/III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PCI相关的心肌损伤,但使用时机目前学者的观点不一致。本文拟通过复杂冠状动脉病变PCI术前及术后即时应用替罗非班的对比分析,对其疗效与安全性作一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