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对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和6例正常人进行了血浆心房利钠多肽(ANP)、肾素活性(PRA)及血管紧张素Ⅱ(AT-Ⅱ)的测定。结果显示:无并发症的COPD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血浆ANP、PRA、AT-Ⅱ水平增高(P<0.01);合并肺心病患者血浆ANP、PRA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AT-Ⅱ两组比较P<0.05。作者结合文献对其变化和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餐后血糖对2型糖尿病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和胰岛素释放(IRT)试验,解析空腹和餐后血糖对糖尿病诊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07年6月,内分泌和代谢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共3 588例进行OGTT和IRT检测。以血浆葡萄糖5.6、6.1、7.0mmol/L为空腹血糖切点,7.8、11.1mmol/L为餐后血糖切点,分析患者分布情况以及空腹血糖(FPG)、餐后1h血糖(1 h PG)和餐后2 h血糖(2 h PG)等不同切点对糖尿病诊断的价值。结果依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糖尿病患者3097例。其中FPG≥7.0mmol/L者2654例,单独检测2hPG漏诊62例,占2.33%;单独检测1hPG仅漏诊18例,占0.6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2 h PG≥11.1 mmol/L者中FPG〈7.0 mmol/L的占14.60%(443/3 035);1 h PG≥11.1mmol/L者中FPG〈7.0mmol/L的占14.00%(429/3065),差别无有统计学意义(P=0.503)。FPG和餐后2hPG均正常202例〔但其中113例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和(或)胰岛素分泌延迟,占55.94%〕,其余289例为糖耐量受损和(或)空腹血糖受损。在1 hPG≥11.1 mmol/L且2 h PG〈11.1 mmol/L的291例中,54例FPG≥7.0mmol/L经复查诊断为糖尿病,另有125例餐后30 min血糖≥11.1 mmol/L者的HOMA指数及胰岛素曲线下面积与FPG5.6~6.1mmol/L而2 h PG≥11.1mmol/L的糖尿病患者接近。结论1 h PG与FPG的一致性不比2 h PG差,且更敏感,提示1 h PG同2 h PG一样,可以作为糖尿病的餐后血糖诊断切点。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性膀胱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剑超 《医学综述》2007,13(7):532-534
糖尿病性膀胱病(DCP)是指因糖尿病而导致的排尿障碍,一般发病隐袭,症状进展极缓慢。人们对它的认识在不断深入。本文综述了近年对DCP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方面的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初发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早期分泌缺陷与血糖的关系,评价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方法:对初发未予降糖药治疗糖尿病病人53例,正常对照组9例,在进行常规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及胰岛素动态释放试验基础上加测口服葡萄糖后10min静脉血糖及血清胰岛素测定。按空腹血糖10mmol/L为标准将糖尿病患者分为低于10mmol/L(A)组(32例)及高于10mmol/L(B)组(21例)。结果:糖尿病患者空腹及120min血清胰岛素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而10min血清胰岛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组与B组比较,血清胰岛素A组除空腹低于B组外(P<0.05),其余10min、30min、60min、120min。均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用口服葡萄糖法测定早期(10min)胰岛素分泌的情况来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早期分泌缺陷有一定意义,方法简便而且患者较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伴下肢动脉病变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方法选取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280例,通过双下肢动脉彩超检查下肢动脉病变情况,按照动脉病变程度分为对照组、斑块组、狭窄组、闭塞组,均测定hs-CRP。结果斑块组、狭窄组、闭塞组的hs-CRP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以闭塞组最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伴下肢动脉病变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hs-CRP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免疫调节剂Biostim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病情基本稳定的COPD患者23例,口服必思添1个疗程(2mg/d,连续8月,停21日;1mg/d,连续8日,停21日;1mg/d,连续8日)。结论:Biostim对COPD患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增强和调节作用,对防治COPD急性作有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免疫调节剂Biostim(必思添)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病情基本稳定的COPD患者23例,口服必思添1个疗程(2mg/d,连续8日,停21日;1mg/d,连续8日,停21日;1mg/d,连续8日)。检测服药前和服药后3、6个月免疫功能的改变,包括T淋巴细胞亚群(间接免疫荧光法),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溶菌酶(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吞噬白葡萄球菌百分率和加号积分值),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球蛋白(单向琼酯扩散法)。结果:服用必思添后3个月和6个月,5项免疫指标虽未达正常对照水平,但与服药前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Biostim对COPD患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增强和调节作用;对防治COPD急性发作有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国产那格列奈和进口瑞格列耐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用双盲双模拟随机平行方法,210例患者经14周治疗,评价组内和组间的糖化血红蛋白、餐后血糖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后,2组糖化血红蛋白和餐后2h血糖均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国产那格列奈组为(9.06±1.54)%vs(7.85±1.00)%(P<0.05);进口瑞格列耐组为(8.95±1.56)%vs(7.76±1.04)%(P<0.05)。餐后2h血糖:国产那格列奈组为(14.17±3.44)mmol·L-1vs(10.90±2.97)mmol·L-1(P<0.05);进口瑞格列耐组为(14.14±3.11)mmol·L-1vs(10.89±3.09)mmol·L-1(P<0.05)。治疗后,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低血糖。结论国产那格列奈与进口瑞格列耐均显著降低餐后血糖且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新诊断的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与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IR)及胰岛β细胞功能。方法:将73名40岁以上新诊断的T2DM患者分为两组,其中40~59岁(中年组)39例,60岁以上(老年组)34例。分别测量体质指数(BMI)、检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分泌曲线、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观察指标为OGTT各点血糖和胰岛素,根据血糖和胰岛素计算HOMA-IR、△Ins30/△Glu30、HOMA-IS、AUC-Ins、AUC-Glu等。结果:新诊断的老年T2DM患者与中年T2DM患者相比HOMA-IR、△Ins30/△Glu30、HOMA-IS、AUC-INS、AUC-GLU均无明显差异。老年组OGTT2~3h血糖高于中年组同点血糖(P<0.05)。结论:新诊断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胰岛素早期分泌缺陷方面无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系统评价利拉鲁肽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anFang Database、CBM和CNKI数据库,纳入利拉鲁肽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截至2016年1月.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13个RCT.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组相比,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组能更有效地降低HbA1c(WMD:-0.36,95% CI:-0.67~-0.06,P=0.02)及体重(WMD:-3.11,95% CI:-3.72~-2.51,P<0.000 01);低血糖发生率低(WMD:-0.15,95% CI:-0.19~-0.11,P<0.000 01);但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WMD:0.18,95% CI:0.09 ~ 0.27,P<0.000 1);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效果相当.结论 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组相比,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组能更好的控制血糖、降低体重且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