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73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7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儿 ,女 ,8岁 ,因低热 40d ,肝脾大2 0d ,皮下结节状包块 5~ 6d ,于 2 0 0 2年 9月 10日入院。 7月中旬开始无诱因低热 ,低温波动于 3 7 2~ 3 7 4℃之间 ,伴乏力 ,食欲减低 ,消瘦。查支原体抗体阳性 ,口服希舒美 2周 ,静点红霉素 1周。但仍有低热 ,午后及夜里为主 ,可自行退热。 8月上旬于医院就诊时发现肝脾大 ,未予系统治疗 ,病情未见好转。于 9月初发现周身皮肤出现散在的不规则包块 ,遂就诊我院。病后无出血、关节痛、肌痛、腹痛及呕吐。 2年前曾因“黄疸”于我院传染科住院 ,确诊为“EB病毒感染 ,获得性纯红再障 ,类白血病反应” ,…  相似文献   
2.
小儿过敏性紫癜(Anaphylactoidpurpura,AP)临床常见,其内镜改变报告鲜见。本文报告27例纤维胃镜改变所见。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993年8月~1997年4月住院AP患儿27例。男17例,女10例,年龄4~13岁,平均7岁。均无过敏...  相似文献   
3.
药物相关的凝血、止血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源性疾病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约占药物不良反应总病例数的10%左右,占药物相关死亡病例的40%[1]。许多药物可引起凝血、止血障碍,虽然发生率不高,但是药物相关的出血可危及生命。如果不进行相关监测,常无先兆的出血可导致严重后果。1药物相关的凝血、止血障碍的临床类型及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早期的死亡原因.方法 分析3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期死亡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儿中,男2例,女1例;均为b亚型;分别在住院10 d、11 d、13 d死亡.死亡原因:3例均存在典型的DIC.2例死于脑出血,1例死于高白细胞综合征(维甲酸综合征).2例治疗中发生急性支气管肺炎.发生高白细胞综合征者诊断时WBC 45.7×109/L,死亡时为136.5×109/L.3例诊断时PLT分别为7×109/L、9×109/L、32×109/L,死亡时为1×109/L、5×109/L、76×109/L.结论 诱导分化治疗中,前2周为监护的重点时间,高白细胞综合征、与DIC相关的颅内出血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初诊时高白细胞、b亚型、DIC、血小板减少明显者,易于出血,要特别重视输注血小板.必要时可谨慎地予以化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早期的死亡原因.方法 分析3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期死亡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儿中,男2例,女1例;均为b亚型;分别在住院10 d、11 d、13 d死亡.死亡原因:3例均存在典型的DIC.2例死于脑出血,1例死于高白细胞综合征(维甲酸综合征).2例治疗中发生急性支气管肺炎.发生高白细胞综合征者诊断时WBC 45.7×109/L,死亡时为136.5×109/L.3例诊断时PLT分别为7×109/L、9×109/L、32×109/L,死亡时为1×109/L、5×109/L、76×109/L.结论 诱导分化治疗中,前2周为监护的重点时间,高白细胞综合征、与DIC相关的颅内出血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初诊时高白细胞、b亚型、DIC、血小板减少明显者,易于出血,要特别重视输注血小板.必要时可谨慎地予以化疗.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休克时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休克新生儿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规律及意义,采用分批观察147例休克患儿的缩血管物质;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肾素(RA)、血管紧张素Ⅱ(AⅡ)、内皮素(ET)、血栓素A2(TXA2),5-羟色胺(5-HT);舒血管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前列环素(PGI2)、β-内啡肽(β-EP)。结果显示:治疗前各种因子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表明新生儿机体对各种病理刺激的反应能力较完善。交感-肾上腺素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新生儿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前列环素物质在中度休克以TXA2增加占优势,重度休克时以PGI2分泌占优势,二者平衡失调是其特点。β-EP浓度与休克程度平行,参与休克晚期低血压成因,多数缩血管活性物质与pH值和ABE呈负相关,与PCO2和CRT呈正相关,表明血压不是早期休克的诊断指标。结论:新生儿休克时以缩血管物质分泌占优势,治疗时以扩血管药物为主,晚期休克提倡应用纳酪酮。  相似文献   
7.
<正>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综合征。目前认为多数AA的发病主要是由免疫因素介导,随着AA免疫抑制治疗的广泛开展,本病的预后有了极大改善。自1984年Finlay首次报道应用环孢素A治疗重型AA获得成功至今,环孢素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治疗CD20+小儿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5例均为住院患者,用药剂量:375mg/(m2.次),每周1次,连续4次。可与化疗方案联用。结果5例为完全缓解,其中Ⅲ期2例,Ⅳ期3例(白血病期1例)。主要不良反应:低热2例,消化道反应、头晕1例,关节疼痛、皮疹等,均未出现骨髓抑制。心、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为主方案化疗是治疗CD20+小儿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有效而安全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利妥昔单抗治疗CD20+小儿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 5例均为住院患者,用药剂量:375 mg/(m2·次),每周1次,连续 4次.可与化疗方案联用.结果 5例为完全缓解,其中Ⅲ期2例,Ⅳ期3例(白血病期1例).主要不良反应:低热2例,消化道反应、头晕 1例,关节疼痛、皮疹等,均未出现骨髓抑制.心、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为主方案化疗是治疗CD20+小儿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有效而安全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