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开发一组新的听觉Oddball范式,通过事件相关电位观察其在健康受试者中的脑加工反应。方法:社会招募健康志愿者15名(男8名,女7名,平均年龄40±9岁),分别进行纯音-正名(TS),其他名字-正名(OS)和反名-正名(RS)三组难度依次增大的听觉Oddball范式的事件相关电位检查,分析比较各组MMN和P300潜伏期和波幅的差异。结果:三组实验范式在所有健康志愿者中均诱发得到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和P300,TS组MMN和P300的潜伏期最短,OS组次之,RS组最长(P0.05),但OS组和RS组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MMN的波幅TS组最大,OS组次之,RS组最小(P0.05),但OS组和RS组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之间P300波幅比较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组听觉Oddball实验范式有一定的区分难度,有望进一步应用于植物状态/无反应觉醒综合征患者和最小意识状态患者的鉴别诊断和预后预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唤名相关的P300在非急性期意识障碍残余意识评估及预后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例植物状态(VS)患者及7例最小意识状态(MCS)患者进行事件相关电位(ERP)研究,使用了两组不同难度的Oddball程序:第一组(正名组)使用纯音和受试者本人名字(正名)做标准刺激和偏差刺激,第二组(正反名组)使用受试者本人的衍生名字(反名)和受试者本人名字(正名)做标准刺激和偏差刺激,比较两组刺激诱发的P300在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出现率及其与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1)MCS较VS患者两组同时出现P300的可能性较大(P0.05);(2)两组同时出现P300者在随访期间均恢复意识,反之恢复意识的可能性较小。结论:与既往研究仅使用正名组刺激或使用其他刺激相比,本研究中正名组联合正反名组诱发的P300可有效识别意识障碍患者的残余意识,并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4.
<正>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心肺复苏术和重症监护医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从严重脑损伤中存活的患者数量增多[1],存活的患者大都存在不同水平的意识障碍,准确可靠的预后判断可为患者家属和临床医师制定合理有效的医疗决策提供有益的信息,因此对其准确的预后判定非常重要。目前对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DOC)患者意识水平程度及预后的判定手段主要依靠神经行为学,即昏迷量表及临床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