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
目的调查一次性声门下吸引器在气管切开使用声门下吸引的气管套管、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使用效果,以降低早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方法将2012年1-12月入住ICU、行气管切开使用带声门下吸引的气管套管并机械通气的4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常规吸引组)和观察组(一次性声门下吸引器组)各23例,观察比较两组的早发VAP发生率及吸引量,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早发VAP发生率观察组为13.04%、对照组39.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抗菌药物使用天数观察组为(8.29±4.26)、(22.10±12.903)、(6.73±1.78)d,对照组为(10.95±4.75)、(32.38±17.4)、(9.35±2.21)d,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观察组较对照组有减少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每日声门下吸引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声门下吸引器在临床使用中具有良好的效果,能降低早发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63岁,因中上腹痛20余小时,腹泻、便血6 h入院,人院后胃镜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巨大溃疡伴出血,失血性休克,内镜下止血困难,急诊行胃大部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4.
郁慧杰  方强 《浙江医学》2010,32(10):1556-1558
急性心力衰竭(AHF)是急需抢救的急危重症,对于部分严重的AHF患者需要行气管插管下的机械勇气.该类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及气管插管等抢救性措施带来的痛苦感受,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恐惧、躁动等,使氧耗加大,心脏负担增加,对疾病的转归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乳酸(lactate,LA)是与危重症疾病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已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血乳酸是反映外周组织灌注不足和组织缺氧的指标,是判断危重症患者病情发展及外科手术、术后监测、判断预后一项很有价值的检测项目[1~3]。而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危重症,其特点是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判断其病情发展及预后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AMI患者入院后的血LA测定,以评价LA与AMI患者病情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急性左心衰竭(Acute left ventricular failure,ALVF)是心内科常见的危重症之一,重症患者常因低氧血症及恶性心律失常而死亡。因此能否快速有效的改善低氧血症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而无创通气治疗能迅速改善肺的通气功能,改善低氧血症,因此我们对98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基础上,辅用BiPAP无创通气治疗,有较好的疗效。现将临床效果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芬太尼和异丙酚联合用于机械通气的内科患者的镇静作用。方法把50例神志清楚的机械通气的内科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组和异丙酚组,每组25例。以MAAS镇静深度评分≤3分为镇静目标,记录用药前及用药后4、8、24、48h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吸频率(R)、血氧饱和度(Sa02)、肌肉活动评分法(MAAS)镇静深度评分,48h异丙酚用量、镇静药物费用,停用异丙酚后清醒时间。结果整个观察过程中,两组各时间点SBP、DBP、HR、R、Sa0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别=12.34、15.13、11.46、13.52、13.15,P均>0.05)。两组的SBP在镇静后,逐渐下降,Sa02逐渐升高,在镇静8h后最明显,与镇静前(Oh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8.22、13.11、12.53、9.12,P均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对神经外科危重昏迷患者盲法留置鼻空肠营养管及肠内营养(EN)实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9例神经外科危重昏迷患者分为电针组及常规组。2组患者均采用盲法插入鼻空肠管,电针组患者同时辅以电针刺激足三里、合谷等穴位。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鼻空肠管推进距离、插管24 h和72 h时置管成功率、EN热量达标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电针组患者鼻空肠管在插管第24、48及72小时时的推进距离分别为(28.4±13.8)cm、(34.0±13.4)cm和(39.6±14.4)cm,较常规组的(18.1±15.5)cm、(23.0±16.1)cm和(29.6±17.0)cm均有明显增大(P<0.05)。电针组患者插管第24,72小时时的置管成功率分别为76.9%和92.3%,均较常规组(分别为52.5%和75.0%)明显提高(P<0.05)。电针组患者插管在72 h内EN热量达标率为82.1%,较常规组(60.0%)明显提高(P<0.05)。电针组需辅以肠外营养(PN)的患者比例为17.9%,较常规组(40.0%)明显下降(P<0.05)。治疗期间电针组患者消化道出血、呕吐、腹胀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4%,5.1%和7.7%,较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5.0%,20.0%和25.0%)均明显降低(P<0.05)。 结论电针穴位刺激能促进神经外科危重昏迷患者胃肠蠕动,提高盲法留置鼻空肠营养管的成功率,有利于早期肠内营养尽快实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亚甲蓝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气值及氧灌注指数的影响。方法将3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和亚甲蓝单次注射后持续输注加基础治疗组(M组),每组16例。C组给予抗感染及对症等基础治疗;M组除基础治疗外,予亚甲蓝2mg/k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ml)中单次静脉泵注,20min注完之后以同样浓度继续泵注亚甲蓝2ml/h,共24h。观察确诊时(T0)、用亚甲蓝毕(T1)、单注后第1(T2)、3(T3)、5(T4)、7(T5)天患者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和脉搏氧灌注指数(PI)的变化,同时对各时点的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观察酸碱度(pH)、PaO2、PaCO2、氧和指数(OI)、血乳酸(Lac)、还原血红蛋白溶解度(RHbS)、高铁血红蛋白(MHb)的变化。结果治疗后,M组MBP在T2、PI在T2~T4、RHbS在T1明显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内各时点与T0比较,两组患者的MBP在T1~T5、HR在T2~T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I在C组T3~T5、M组T2~T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OI在T5、MHb的T2~T5、M组PaO2、OI和MHb的T2~T5、RHbS的T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aCO2和PH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亚甲蓝在纠正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紊乱的同时,能早期有效提高末梢组织灌注,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肠内营养对无创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对无创通气中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组无创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A组32例患者间断自由进食,B组30例肠内营养,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治疗前及治疗7 d后抽血测定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液淋巴细胞总数(TLC);通气治疗2、24、72 h分别作血气分析.评估每日肠内摄入热卡数,总热卡数,无创通气时间,气管插管率.结果:B组治疗后7 d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TLC高于A组(P<0.05).机械通气后24、72 h血气分析结果好于A组(P<0.05).每日肠内摄入热卡数,总热卡数,高于A组(P<0.05),无创通气时间,气管插管率较A组低.结论:重症需长时间接受无创通气的AECOPD患者进行肠内营养可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改善免疫状况,提高无创通气效率,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