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1篇
儿科学   2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Mp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的相关因素,为完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防治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基于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SCH)开展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监测,筛选2018-2021年在SCH住院的<16岁CAP病例,采用统一的调查表收集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基础疾病史、临床表现等信息,通过医院检验信息系统查询研究对象的病原检测结果,比较Mp、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者的临床特征,比较Mp混合其他病原感染对病情严重性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p混合其他病原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收集8 274名CAP住院病例,其中Mp阳性2 184例(26.4%);Mp检出率女童高于男童(P<0.001),随月龄增加而升高(P<0.001),夏秋季高于冬春季(P<0.001)。喘息、气促、喘鸣音及肺部呈片状阴影的发生率,以及发热和住院天数等指标在Mp、细菌和病毒感染病例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0月龄Mp混合感染病例出现喘息症状及痰鸣音和喘鸣音的比例高于单纯感染病例,≥60月龄混合感染病例较Mp单纯感染更易出现气促症状(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男童(aOR=1.38,95%CI:1.15~1.67)、<6月龄(aOR=3.30,95%CI:2.25~4.89)、6~月龄(aOR=3.44,95%CI:2.63~4.51)、24~月龄(aOR=2.50,95%CI:1.90~3.30)、48~71月龄(aOR=1.77,95%CI:1.32~2.37)和3个月内呼吸系统感染史(aOR=1.28,95%CI:1.06~1.55)为Mp混合其他病原感染的相关因素。结论 Mp是导致儿童CAP住院的主要病原体,单纯Mp感染病例较细菌、病毒感染病例发热天数更长;Mp常与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男童、<72月龄和3个月内呼吸系统感染史是Mp混合感染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类百日咳综合征的病原学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对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可疑百日咳住院患儿进行痰百日咳博德特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细菌培养、呼吸道病毒抗原及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 共有197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119例(60.4%)百日咳博德特菌PCR检测阳性,78例百日咳检测阴性的标本中,其他病原检测阳性者37例,其中鼻病毒14例(37.8%),肺炎支原体14例(37.8%),博卡病毒4例(10.8%),副流感病毒3型3例(8.1%),呼吸道合胞病毒1例(2.7%),流感嗜血杆菌1例(2.7%)。百日咳组患儿的平均年龄、痉挛样咳嗽、鸡鸣样回声、咳后呕吐、阵发性青紫、并发症及肺部体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百日咳组男性患儿的比例(57.1% vs. 35.3%)、白细胞计数[(18.83±11.54)×109/L vs. (12.46±6.01)×109/L]、淋巴细胞计数[(10.62±8.48) ×109/L vs. (6.54±5.13×109/L]明显高于类百日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病毒和肺炎支原体是引起类百日咳综合征的主要病原,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可作为临床初步区别百日咳与类百日咳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呼吸道定植菌对人类偏肺病毒(hMPV)感染患儿喘息的影响。方法收集531例hMPV感染患儿鼻咽分泌物,RT-PCR检测hMPV,普通痰培养法检测细菌,观察肺炎链球菌(SP)、流感嗜血杆菌(HI)、卡他莫拉菌(MC)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定植情况。分析四种定植菌与hMPV感染患儿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hMPV感染患儿中,SP、HI、MC和SA定植主要见于3岁以下患儿,无明显性别差异。定植菌阳性组喘息发生率高于定植菌阴性组(73.6%vs.49.1%)(P<0.05)。细菌(主要是SP、HI和MC)定植与hMPV感染患儿喘息症状相关(OR=3.27,P<0.01)。结论鼻咽部定植菌,尤其是SP、HI、MC,对hMPV感染患儿的喘息症状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判别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及干预措施。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并确诊为RMPP的63例患儿(RMPP组)以及采用抽签法抽取同期住院治疗的32例普通MPP患儿(MPP组)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比较研究。结果:RMPP组患儿平均年龄高于MPP组(P<0.01),热程(16.17±4.60)d长于MPP组的(6.97±1.77)d(P<0.01);RMPP组患儿大叶性肺炎、呼吸音减低及肺部叩诊浊音、胸腔积液、肝脏损伤的发生率均高于MPP组(P均<0.05);RMPP组MP鄄DNA拷贝数高于MPP组(P<0.01);RMPP组外周血中WBC、中性粒细胞计数及 LDH、IgG、IgA、IgM水平均高于MPP组(P均<0.05);RMPP组CRP>40 mg/L及ALT升高发生率均高于MPP组(P均<0.05);RMPP组使用支气管镜冲洗治疗的比例高于MPP组,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个疗程后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长于MPP组(P均<0.01)。结论:RMPP易发生于大年龄儿童,更易出现大叶性肺部炎症,MP鄄DNA 拷贝数高,热程长,CRP>40 mg/L的比例高,胸腔积液、肝脏受损发生率高,需要支气管镜冲洗治疗的比例高,住院时间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亚型的流行规律。方法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筛检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苏州地区42 208份来自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鼻咽分泌物标本的RSV病毒抗原;随机抽取不同年份RSV流行季节的RSV阳性标本,采用实时荧光PCR鉴定亚型。结果 RSV流行呈季节性,当年11月至次年3月为高峰期,而当年5至9月为RSV检出低谷期;从2006年至2012年,不同年份间高峰期的RSV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0.09,P0.01)。在398份不同年份高峰期的RSV抗原阳性标本中,检出A亚型319份(80.15%),B亚型63份(15.83%),未检出16份(4.02%),不同年份高峰期之间RSV亚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数年份RSV流行以A亚型为主,在高峰期RSV检出率最低的2008—2009年A、B亚型同时流行,随后的2009—2010年以B亚型为主。结论苏州地区2006年至2012年,前四个流行季RSV检出率呈现周期性隔年增高趋势,之后两个流行季RSV感染呈持续高发趋势,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RSV以A亚型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低密度cDNA表达阵列研究人不同肿瘤细胞中的糖基转移酶基因家族的表达谱差异。方法TOPO—TA克隆获得硫酸基(磺基)转移酶、半乳糖基转移酶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三种糖基转移酶基因家族的cDNA文库,PCR获得目的基因,逆转录标记不同肿瘤细胞株的cDNA探针,化学发光法表达阵列对人不同肿瘤细胞进行表达谱分析。结果建立了硫酸基(磺基)转移酶、半乳糖基转移酶和N一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三种糖基转移酶家族的cDNA文库,并制成低密度cDNA表达阵列。通过阵列分析发现:在不同肿瘤细胞中,除SHG44和PCI2等神经细胞未检出1-GlcNAc6ST表达外,其余几种肺癌、胃癌和白血病肿瘤细胞株中均有高水平的表达;其它糖基转移酶在不同的肿瘤细胞中也存在差异表达,与目前文献报道的肿瘤细胞的糖基化特征基本一致。结论在不同肿瘤细胞中,糖基转移酶基因家族表达谱有差异,特别是磺基转移酶1-GlcNAc6ST高水平表达更值得关注,其表达差异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123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lineag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儿童B-ALL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检测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以健康儿童骨髓淋巴细胞为对照,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91例儿童B-ALL患者骨髓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及CD123的表达,其中78例B-ALL患者进行了骨髓细胞染色体培养及细胞遗传学分析。用CD10/CD123/CD34/CD19等抗体组合对其中CD123阳性表达的65例B-ALL患者进行MRD标记的筛选和监测。结果:健康儿童骨髓淋巴细胞CD123为阴性表达,91例儿童B-ALL患者中65例骨髓淋巴细胞CD123阳性表达(阳性率71.43%),且表达水平与白血病细胞成熟度呈负相关,CD34高表达患儿CD123表达水平高于CD34低表达患儿;细胞遗传学分析超二倍体组患儿CD123表达水平高于非超二倍体组;筛选到47例(占51.65%)B-ALL患儿CD123高表达。结论:儿童B-ALL患者多数表达CD123,表达水平与细胞成熟度呈负相关,CD123可用作B-ALL患儿的MRD监测标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人博卡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在苏州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的流行特征。方法收集6108例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住院儿童鼻咽分泌物标本,实时荧光PCR法检测HBoV,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肺炎支原体(MP),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A型、B型(IVA,IVB)、副流感病毒1~3型(PIV1~3)和腺病毒(ADV)。结果共检出HBoV感染378例(6.19%,378/6108),其中HBoV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73例(19.31%,73/378)。与HBoV混合感染的前三位病原体分别为RSV(64.38%,47/73),PIV-3(16.44%,12/73),MP(12.33%,9/73)。HBoV感染阳性率在夏秋季分别为9.06%和11.35%,而在冬春季3.52%和2.37%,夏秋和冬春各季之间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1)。HBoV感染在7~12月和1~3岁儿童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1.14%和10.40%,而在0~6月组、3~5岁组、5~6岁组和≥6岁组的阳性率分别为2.83%、4.29%、3.11%和1.97%,7月~3岁患儿与其它年龄组间HBoV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44.26,P<0.01)。结论人博卡病毒是苏州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苏州全年均存在HBoV感染,以夏秋季高发。HBoV易与其它病原混合感染,尤其是RSV。HBoV感染在7月~3岁儿童中高发。  相似文献   
9.
<正>留置导尿管是解决排尿异常的基本方法,但其本身是一种侵袭性操作,容易引起泌尿系感染,即发生导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泌尿外科发生CAUTI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泌尿外科于2010年01月至2012年12月因尿道下裂、肾盂积水、隐匿性阴茎,膀胱结石、尿道狭窄、尿路结石及膀胱输尿管返流等术后住院期间需留置导尿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道感染儿童肺炎链球菌菌株的血清型分布及耐药特征,为制定肺炎链球菌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接种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乳胶凝集和荚膜肿胀试验对肺炎链球菌菌株进行血清分型,采用E-test法检测菌株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结果  2017年1月-2019年7月共收集3 652株肺炎链球菌,主要来自于6月龄~2岁年龄段儿童,男女性别比为1.5:1。常见血清型为19F、6B、23F、19A及6A,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13-valent 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PCV13)的血清型覆盖率为73.1%(95% CI:71.6%~74.5%)。肺炎链球菌菌株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1.9%。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penicillin-non susceptible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PNSP)(含中介和耐药菌株)对阿莫西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青霉素敏感肺炎链球菌(penicillin-susceptible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PSSP)菌株;PCV13疫苗血清型菌株的耐药率高于非疫苗血清型菌株。  结论  苏州地区儿童肺炎链球菌分离株PCV13疫苗血清型覆盖较高,且青霉素不敏感菌株大多为PCV13疫苗血清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