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福州市共有三个市区,74万人口。我们从1982年起开展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登记报告工作,但没有及时抓婴儿及新生儿死亡登记报告,结果1982年婴儿死亡率很低,根本不符合我市情况。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采取调查、摸底、讨论、制定方案、写出计划的做法,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结合我市、区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大大地提高了我市婴儿、新生儿死亡登记报告率。  相似文献   
2.
一起B型流感暴发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4月18日,我中心获悉福清市城头镇西池村小学生发生一起群体性发热疾病,接到疫情报告后,我中心领导立即带领流病科,检验科技术人员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处理与防控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查明福州市某小学流行性腮腺炎暴发原因。方法按《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采用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对所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病31例,罹患率10.51%。发病学生均未注射过腮腺炎疫苗。结论基层传染病监测报告反应不灵敏,延误了对疫情的处理,导致疫情不能及时控制,是造成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大量易感人群积累,导致了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福州市55年麻疹疫情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福州市麻疹流行规律,预测流行趋势,制定防制对策,降低发病率。方法对1950~2004年麻疹发病资料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50~1984年福州市区麻疹发病呈高发状态,每隔2~3 a出现1个高峰,1985年以后发病呈散发和局部爆发形式出现。3~6月份为麻疹发病高发季节;1950~1965年市区发病率高于8个县。结论加速控制麻疹应继续加强麻疹疫苗(MV)的常规免疫,提高MV的初种、复种覆盖率和有效接种率,个别薄弱地区适时开展MV强化免疫;进一步加强麻疹监测与报告;对疫点及时应急处理,防止麻疹爆发,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产前心理护理对产科应激事件及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的预防作用。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行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初产妇3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孕妇(1428例)接受常规的产前检查和护理;研究组孕妇(1452例)除接受常规的产前检查和护理外,还接受产前心理护理干预。结果两组孕妇产前对分娩痛苦、胎儿异常和胎儿性别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担心;对照组和研究组产科应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32.2%(460/1428)和20.5%(297/14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和研究组发生产科应激事件的孕妇中PPD的发生率分别15.71%和8.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产科应激事件频次的增加,两组孕妇PPD的发生率均呈现增高趋势(P〈0.01)。结论产前心理护理能有效降低孕产妇产科应激事件及PPD的发生率,对PPD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7.
恶性肿瘤已是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对恶性肿瘤死亡率的预测,可为政府行政部门提供制定卫生工作方针的科学依据及制定肿瘤防治对策的参考。一、材料和方法 (一) 材料;福州市区1973~1981年的死亡资料来自省卫生厅组织的全死因回顾性调查结果,1983~1989年的资料来自福州市全死因登记报告,但由于1982年资料不全,不列入统计分折。福州市区的人口资料取于1990年全省第四次人口普查。 (二) 方法:将福州市区1973~1989年恶性肿瘤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福州市1950-200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疫情动态分布,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SPSS软件对疫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957年以来,共报告51188例流脑病例,死亡2796例,病死率为5.46%;福州市流脑曾有3次大小流行,1967-1968年大流行,发病率为658.70/10万、186.37/10万,病死率为7、74%、4.44%;小流行年1959年、1979-1980年发病率分别为43.02/10万、35.39/10万、52.54/10万,病死率分别9.25%、1.66%、1.53%。地区分布,虽然城区和8县有所差别,但各年份5区8县均有发病。1982年后,福州市大规模开展流脑菌苗预防接种,使流脑发病率逐年稳步下降至2006年的0.01/10万,但是,流脑发病季节没有明显改变。发病年龄在15岁以下的病例在散发年、小流行年、大流行年分别占78.55%、67.17%、64.37%。男女性别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8,P〉0.05)。结论 鉴于福州市健康人群监测中,A、B、C、D菌群均齐全,且邻近省市有流脑新菌型流行,因此,该市流脑菌苗接种和监测控制等措施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为制定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按照福州市计划免疫评审方案和脊髓灰质炎强化服苗方案要求进行调查评审。结果福州市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计划免疫情况分别为卡介苗98.9%、93.2%,脊髓灰质炎为99.1%、93.2%,麻疹为97.4%、85.0%,百白破为98.9%、93.2%,乙型肝炎为96.9%、89.1%。0~7岁流动儿童免疫覆盖率及强化服苗率显著低于常住儿童。结论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提高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和免疫服务质量,消除免疫空白,以降低计划免疫相对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福州市艾滋病监测结果及流行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总结福州市1992~2002年艾滋病监测结果,对1987~2002年16年福州市报告的HIV/AIDS的人口学特征和感染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今后防制工作提出新的看法。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初筛,蛋白印迹法确认,阳性者逐一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1992~2002年从29177份重点人群的血清中检出HIV感染者4例,1987~2002年省市属医疗卫生机构发现报告187例,总计191例。62.3%的感染者经性途径感染。HIV/AIDS检出人群以回国人员、临床可疑和涉外婚检为主。结论 我市艾滋病流行目前已发展至广泛流行期,疫情上升趋势明显,三种传播途径均已存在,但以性接触传播为主。建议继续监测,对公众进行健康教育,在特殊人群中推广避孕套的使用,同时加强婚前体检和外来人口管理工作,遏制艾滋病不断上升的势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