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早、中、晚三期中的诊断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50例(81侧)临床诊断为CTS的患者,按电生理分期诊断标准分为三期,其中早期25侧,中期36侧,晚期20侧.应用超声检测观察三期患者腕部正中神经受压的情况,测量并记录正中神经外膜厚度、豌豆骨平面正中神经截面积,并与电生理结果 和30例(50侧)健康志愿者腕部超声结果 进行相关性的对比研究.结果 超声检测在早期CTS患者中正中神经显示为外膜厚度增加,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豌豆骨平面正中神经截面积未见增加;在中、晚期CTS中显示正中神经的外膜厚度、豌豆骨平面正中神经截面积均增大,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侧中、晚期CTS患者的腕管中,有49侧正中神经有受压表现,卡压点局限于屈肌支持带下方,即钩骨钩平面及桡腕关节、豌豆骨、钩骨以远平面.14侧CTS晚期患者正中神经出现神经瘤样改变.结论 对腕管综合征中、晚期的患者,超声检测可显示腕管内正中神经受压部位及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种特殊的WasselⅥ型复拇指畸形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1990年以来,本院共治疗9例(12侧)特殊的WasselⅥ型先天性复拇指畸形的患者,均在掌骨截骨拇指移位的同时,重建大鱼际肌止点或拇收肌止点的手术方法。手术平均年龄9.5岁。[结果]本组病例随访7例(9侧),随访时间为2~12年,平均5年6个月。参照Kawabata评分方法,优5例(7侧),良1例(1侧),差1例(1侧)为手指瘢痕挛缩。[结论]对特殊的WasselⅥ型复拇指畸形的患者采用掌骨截骨拇指移位的同时,重建大鱼际肌止点或拇收肌止点的手术方法设计合理,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5例阴茎完全离断再植的临床治疗及疗效。方法1990-06-2009-10对5例阴茎完全离断的患者,采用急诊在放大16倍的手术显微镜下按导尿管固定、吻合阴茎背静脉、阴茎背动脉及阴茎背神经的再植顺序。其中1例阴茎连同两侧睾丸离断,吻合输精管及血管。结果本组5例阴茎全部成活,其中1例阴茎连同两侧睾丸离断的患者,一侧睾丸及部分阴囊皮肤坏死,二期行大腿内侧局部转移皮瓣修复后愈合。2例阴茎皮肤部分坏死,换药后瘢痕愈合。术后随访时间为10个月~18 a。再植阴茎无明显尿道狭窄,皮肤感觉恢复良好,阴茎勃起功能恢复良好能完成正常的性生活。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可明显提高阴茎离断再植的成活率,并可恢复阴茎的完整外形和良好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改良津下法对不可逆桡神经损伤的手功能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的桡神经损伤功能重建的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从2002年6月起,对12例不可逆的桡神经损伤患者,采用改良津下法进行伸腕、伸指伸拇功能重建.结果 术后12例经2~48个月的随访,根据1994年陈德松等制定的桡神经损伤后肌腱移位术后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10例,良2例;优良率100%.良的2例中,1例为臂丛神经锐性损伤修复术后8年,移位肌腱肌力略差;另1例为前臂背侧皮肤肌肉神经部分缺损,皮瓣修复术后瘢痕粘连所致.结论 改良津下法肌腱移位术是最合理且简单、疗效满意的术式,可作为桡神经损伤功能重建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掌指关节掌侧脱位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自2000年以来,对3例掌指关节掌侧脱位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及关节囊修复、侧副韧带修复或重建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术后全部病例均获得24~72个月的随访,平均50个月.术后掌指关节复位良好,拇指掌指关节主动屈曲45°~60°,其他掌指关节主动屈曲80°;各掌指关节伸直均可达到0°及0°以上.[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及关节囊修复、侧副韧带修复或重建的方法是治疗掌指关节掌侧脱位的一种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第一掌背动脉筋膜皮瓣改善第二足趾再造拇指术后的外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应用第一掌背动脉顺行筋膜皮瓣改善第二足趾再造拇指术后屈曲畸形的方法。方法对9例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术后,指体过细或趾间关节过度屈曲畸形的患者,以第一掌背动脉起点为轴点,于示指背侧切取筋膜皮瓣进行转移修复,改善再造拇指的外形。皮瓣切取面积为2.0cm×3.0cm~2.5cm×4.0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存活。随访时间为6~24个月,拇指外形满意,皮瓣质地柔软,肤色接近正常,拇指原有的功能无影响。皮瓣两点分辨觉为6~8mm。结论第一掌背动脉筋膜皮瓣是改善第二足趾再造拇指术后外形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对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的不断认识,指总神经的发病率也不断增高.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松解指总神经周围的纤维束带,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结果,但仍有部分病例术后疗效不理想.  相似文献   
8.
逆行示踪是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常用方法之一,常用的示踪剂还有HRP、WGA-HRP、CTB、EB等,其中DiI细胞毒性小,不影响被标记细胞的存活、生长和发育;在组织的液相中不扩散,能特异性的标记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可沿神经纤维进行顺行和逆行扩散;结合状态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一种矫正纽扣状畸形方法,认识该术式特点。方法:选择1995-01/2005-12在北华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手外科进行指背腱膜中央束重建的患者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18~46岁。将伤指的外侧腱沿其纵轴分为两部分,其中背侧半(内侧束)在中节以远切断,掌侧半(外侧束)在近指根部水平切断。移位外侧腱的外侧束通过Cleland's韧带及部分屈肌腱鞘在远侧指间关节伸直条件下缝合固定。采用掌长肌腱之一半腱束游离移植。在中节指骨基底偏背侧用克氏针横行钻一骨孔,使掌长肌腱通过,移植腱在背侧交叉后,将移植腱与中央腱及两侧束编织缝合,使侧束、中央束及移植腱三者融为一体重建近侧指间关节的伸指功能。采用Caroli评定标准评估疗效,分3级:优、良、可。采用外侧腱外侧束的腱固定术来维持远侧指间关节关节的伸直位,在中央腱止点利用移植腱与中央腱、侧束近端缝合重建近侧指间关节的伸指功能。结果:本组共20例,按Caroli评定标准,优15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5%。结论:该术式的最大特点是将伸腱装置复杂的动力结构变得简单化,易于掌握,是肌腱组织移植矫正创伤后钮扣状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游离足背复合组织瓣修复手背复合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工农业和交通业的发展,手外伤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各种原因导致手背的损伤常伴有皮肤、神经、肌腱的缺损.目前皮瓣的修复方法很多,但常需要断蒂或肌腱移植等多次手术.根据足背复合皮瓣的解剖特点,2006年8月至2010年6月,我们采用带趾长伸肌腱及腓浅神经的游离足背复合组织瓣修复手背皮肤软组织及肌腱缺损15例,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