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日本血吸虫性别特异性候选基因SJCHGCD6309(登录号为AY813032)进行分析,为该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数据库消减杂交”(DigitalDifferentialDisplay,DDD)方法筛选出在日本血吸虫雄虫中特异表达的候选基因AY813032,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细胞定位、蛋白序列等特征,并预测该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结果AY813032蛋白由287个氨基酸编码,属于Cwfl5/Cwcl5结构域家族,定位于细胞核,有8个磷酸化位点,理论等电点(pI)为5.10,分子量为32.17kDa,该蛋白在日本与曼氏血吸虫之间具有较高保守性。结论AY813032基因为日本血吸虫性别特异性候选基因,可能与日本血吸虫性别发育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近年来宁波市北仑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水平及主要死亡原因,为政府部门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和合理分配卫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现对该区2002—2006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宁波市北仑区1985—1999年伤寒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波市北仑区地处浙东沿海 ,自 1985年建区以来 ,伤寒 (副伤寒 )疫情波动较大 ,年均发病率为 2 6 5 9/10万 ,有些年份出现了较大流行 ,发病率最高达 117 3/10万。为分析伤寒的疫情特点和流行规律 ,有效地落实防制措施 ,现对北仑区 1985~ 1999年伤寒疫情分析如下。材料与方法疫情资料来自区卫生防疫站档案室疫情资料汇编 ;人口资料来自区公安局人口统计报表 ;病例确诊依据按卫生部传染病诊断标准。为便于比较 ,根据我区发病情况 ,将发病率≥ 2 0 /10万的年份称高流行年 ,发病率 <2 0 /10万称低流行年。结  果流行强度  1985~ 1999年 15…  相似文献   
4.
流动人口数量和活动范围的日益扩大是艾滋病流行和传播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加强对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是控制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流行和蔓延的有效措施[1]。为了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宁波市北仑区恶性肿瘤发生情况,为制定肿瘤防治及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ICD-10对北仑区2002~2006年居民病伤死因资料统~分类编码,利用标化死亡率、构成比、顺位、期望寿命等指标对主要恶性肿瘤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年间,北仑区居民恶性肿瘤年均标化死亡率为166.66/10万,占全死因的30.98%,为首位,其中男性标化死亡率为女性的1.97倍。死亡居前5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胃癌、肝癌、肺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占78.85%。随着年龄增长,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渐增大,0—14岁年龄段以白血病为主,15~44岁及45~59岁年龄段以肝癌为主,60岁以上年龄段以胃癌为主。因恶性肿瘤而缩短人群期望寿命3.91岁,除去恶性肿瘤原因平均预期寿命可增加5.12%。结论恶性肿瘤居北仑区居民全死因首位,主要肿瘤为胃癌、肝癌、肺癌。应积极探索相关危险因素,开展社区干预措施,降低恶性肿瘤危害。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克隆与日本血吸虫未知功能的新基因SJFCE3549,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并应用生物信息学初步探讨其功能。方法应用PCR技术从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中扩增SJFCE3549基因全长ORF,将其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MV-Tag2A中,通过PCR、限制性酶切分析及测序进行鉴定。应用生物信息学初步分析其细胞定位、蛋白序列、结构域及功能。结果获得日本血吸虫未知功能基因的克隆SJFCE3549,序列分析结果提示该cDNA序列含有一个453 bp的完整阅读框序列,编码150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的理论分子量为16.67 kDa,等电点为6.28。二级结构分析预测提示其具有一定抗原性。结论成功地克隆了日本血吸虫基因SJFCE3549全长ORF,构建了其pCMV-Tag2A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宁波市北仑区1985-2005年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北仑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今后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1985-2005年北仑区法定传染病报告伤寒疫情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21年间北仑区伤寒年平均发病率为35.63/10万,每隔2-3年出现一个高流行年,1999年后伤寒疫情呈上升趋势。发病季节分布呈现春季单峰。发病以20-49岁年龄组为主(72.54%),本地户籍发病远大于外来流动人口。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危险因素分析提示伤寒流行与生吃、半生吃毛蚶、牡蛎等贝壳类海产品有关。结论北仑区属于伤寒高流行地区,流行因素主要与本地居民饮食习惯有关。加强饮食行为干预、加大贝壳类海产品监测,是控制当前北仑区伤寒高发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宁波市北仑区2002-2007年居民伤害死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宁波市北仑区居民意外伤害死亡水平及特征,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对北仑区2002--2007年居民病伤死因资料统一分类编码,利用标化死亡率、构成比、顺住和潜在减寿年数(PYLL)等指标对伤害死亡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年间,北仑区居民伤害年均标化死亡率为64.10/10万,占全死因的12.63%.占该地区全死因第3位;按PYLL排位,伤害居第2位,总PYLL为22354人年,占全死因PYIJL的28.74%,平均减寿年数为13.68人年,人。伤害死亡外部原因前5位依次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意外跌落、淹溺、自杀和被杀,占伤害死亡的69.46%。其中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死亡率男性(27.67/10万)是女性(10.73/10万)的2.58倍。随着年龄增长,伤害死亡率逐渐增大.0。14岁年龄段以淹溺居首.15~44岁及45~59岁年龄段以机动车辆交通事故为主,60岁以上年龄段以意外跌落为主。结论伤害是北仑区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应针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因伤害死亡外部原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预防控制伤害。  相似文献   
10.
宁波市北仑区1987-2006年淋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北仑区1987—2006年淋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病趋势,为今后淋病防治工作提出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1987—2006年性病疫情监测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年间淋病年均发病率为98.53/10万,位居各类性病首位(36.8%),发病呈上升趋势,淋病所占性病构成逐年减少;男性多于女性(1.2∶1);发病以20~39岁中青年为主(71.8%),15岁以下儿童占有一定比例(2.0%);已婚患者4 556例(71.1%);报告本地5 507例(86.0%);传播方式以性传播为主(44.5%)。[结论]北仑区淋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加强性传播性疾病防治知识的普及,提倡安全性行为,是当前预防性病艾滋病蔓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