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目的观察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患者分为两组,27例采用单侧椎弓根钉固定、椎间入Cage融合术治疗(A组);25例采用双侧椎弓根内固定、椎间Cage融合术治疗(B组)。术前、术后分别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腰痛评分(15分法)评定神经功能,分别计算两组患者病情改善率和优良率,并随访观察植骨Cage融合情况和与Cage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式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骨性融合情况、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前,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约16个月,术后末次JOA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术前与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手术时间平均13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约270mL;B组中,手术时间平均18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约510mL。经对比分析,两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改善率平均为93.5%。B组为8l_32%;A组优良率为96.54%,B组为82.14%;A、B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2.6%、96%;两组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4%、4.0%。两组间改善率、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植骨融合率、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椎间植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减压融合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胫骨大段缺损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21岁,住院号:56016。该患者1996年7月25日因车祸致左小腿流血,肿胀、疼痛、畸形,功能障碍在肇事当地医院急诊治疗,行清创缝合术,石膏外固定,7月27日家属要求转到我院医治而收住我科治疗。查体:左小腿内后侧中部横行伤口长约10cm,已缝合,伤口有血性渗出,胫前10×18cm皮肤暗红,大部分呈黑色坏死,足部严重肿胀,剧痛,皮肤呈暗红,紫色,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足趾血运差,活动消失,解除石膏外固定后,左小腿中段呈假关节活动。立刻拆除伤口皮肤缝合线,渗出血性及脓性液约100ml,胫骨骨折远端从伤口外露,足趾血运好转,5分钟后足背动脉可触及搏动。摄X线片示:左胫腓骨中段粉碎性骨折,胫骨中段缺损约16cm,有4块游离状小碎骨片,腓骨中段骨折,已行克氏针内固定。入院后应用多联抗菌素加强抗感染。8月7日行左小腿清创术,摘除感染的游离骨碎片,切除坏死的软组织及皮肤,创面约20×18cm。8月16日创面肉芽生长良好,行右大腿取皮,左小腿创面植皮术,术后予石膏托外固定。创面植皮生长愈合后于9月2日行左小腿AO外固定架固定术,以维持左小腿长度及正常生理轴线,也便于肢体护理,伤口换药。11月中旬左小腿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SA导向下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等微创治疗在治疗高龄重症胸腰椎压缩骨折中的应用及操作注意事项.方法:2009年6月-2011年5月收治16例重症高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共19个椎体,PVP术式5例,共6个椎体,PKP术式11例,共13个椎体.所有病例均在DSA导向下完成手术.结果:13例患者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为4~27月,平均随访16.3个月,术后1~24h患者腰背部疼痛均缓解,两组术后2周及随访时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周、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脊髓神经损伤、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对于高龄重症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治疗是可行的,但必须结合不同类型骨折的特点,综合选择,对术者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运用DSA导向可在术中协助准确定位,即时观察骨水泥分布,有效预防骨水泥渗漏等严重并发症,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中医内热针对腰椎内固定术后腰痛患者的疗效及血清5-羟色胺(5-HT)、P物质(SP)、β-内啡肽(β-E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1月惠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0例腰椎内固定术后腰痛患者纳入研究,脱落后共63例,采取区组随机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32例)、对照组(31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和塞来昔布胶囊,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超声引导下中医内热针治疗,疗程为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测量两组治疗前后腰椎活动度(前屈、后伸、侧屈角度);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疼痛情况,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两组腰椎功能;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疼痛介质[5-羟色胺(5-HT)、P物质(SP)、β-内啡肽(β-EP)]水平;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收集两组治疗前后红外热成像结果。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以及治疗后2、4和12周腰椎活动度(前屈、后伸、侧屈角度)、VAS、JOA、SF-36评分及5-HT、SP、β-EP水平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前屈、后伸、侧屈角度,VAS、JOA、SF-36评分及5-HT、SP、β-E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屈、后伸、侧屈角度,VAS、JOA、SF-36评分及5-HT、SP、β-E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两组前屈、后伸、侧屈角度,VAS、JOA、SF-36评分及5-HT、SP、β-EP水平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4和12周,实验组针刺穴位区域温度图像趋于正常水平,对照组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结论 超声引导下中医内热针对腰椎内固定术后腰痛具有较好疗效,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调节5-HT、SP、β-EP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不良反应较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患者 男 ,2 1岁。 1996年 7月 2 5日因车祸致左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 ,当地医院急诊行清创缝合 ,腓骨克氏针内固定术。 2天后转入我院 ,检查 :左小腿内后侧中段横行伤口长约 10 cm,已缝合 ,有血性液渗出 ,胫前 10 cm× 18cm皮肤暗红、大部分呈黑色坏死 ;足部严重肿胀 ,剧痛 ,皮肤呈暗紫色 ,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足趾活动消失 ;左小腿中段呈假关节活动。立刻拆除伤口缝线 ,渗出血性及脓性液约 10 0 m l,骨折远端从伤口外露 ,足趾血运好转 ,5分钟后足背动脉可触及搏动。X线片 :左胫骨中段缺损约 16 cm,有 4块小碎骨片游离状 ,腓骨克氏针内固…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观察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惠州市中医医院 2017 年 4 月至 2020 年 4 月 期间收治的 180 例颈源性头痛患者,按照是否应用针刀配合手法治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90 例:应用手法治疗)与观察组 (90 例:应用针刀配合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颈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治疗 两组患者均无颈椎活动度(ROM)4 分个体,其中观察组患者 ROM 1 分个体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8.89 % 高于对照组的 85.5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颈源性头痛患者应用针刀配合手法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症状,有利于颈椎功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加味复元活血汤在腰椎骨折病人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腰椎骨折前柱压缩50%以上,以及椎体爆裂型骨折等患者均需要手术复位、內固定治疗。患者在围手术期往往出现腹胀、便秘、食欲不振等麻痹性肠梗阻症状,以及水、电解质失衡现象,导致患者体质虚弱,从而影响康复,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依靠支具活动时间延长。我们从2002年3月至200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