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入院即刻核心温度与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2016年2月28日在我院NICU收治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依据入院核心温度分为3组:≤35.9℃为中重度低体温组,36.0℃~36.4℃为轻度低体温组,36.5℃~37.5℃为正常体温组,比较3组间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245例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纳入研究,低体温发生率为86.1%,体温35.80℃±0.66℃;3组间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低血糖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入院即刻核心温度对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方法8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0例),其中对照组早产儿仅给予红霉素进行治疗,实验组早产儿在给予红霉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早产儿残余奶量、腹胀消失时间、呕吐时间、胃潴留量。结果实验组早产儿的残余奶量、腹胀消失时间、呕吐时间、胃潴留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运用护理干预,可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改善早产儿临床症状,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为临床治疗早产儿不耐受提供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张娟  熊小云  袁瑞琴 《全科护理》2016,(26):2802-2803
对重症监护病人为了连续监测血压和随机获取动脉血气样本,外周动脉留置导管非常常见.动脉留置可减少患儿的血管反复穿刺,减轻患儿痛苦,提高护士工作效率,有创血压监测能保证血压值的准确性、动态性,为临床病情监测及时提供血气标本.但作为一项有创的操作,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并发症.常规操作引起血栓形成临床上很少见,但一旦发生,则造成局部血流中断,严重者引起肢体坏死.我科因肱动脉栓塞而造成患肢手臂供血不足,经过7d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肢痊愈.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疗法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效果。方法:对11例患儿采用外周动静脉穿刺,形成输入、排出同步回路,检测11例患儿换血前后血清胆红素、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1例患儿换血后血清胆红素明显降低,血红蛋白、红细胞上升,血小板、白细胞下降(P<0.01),血清K+浓度增高(P<0.01),但仍在正常范围;血钠、血钙、血糖在换血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疗法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种改良体表测量法在超低出生体重儿下肢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长期静脉治疗的适用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需置入PICC的超低出生体重儿83例,按所采用的下肢PICC体表测量方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试验组(4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试验组采用改良方法,对照组测量方法从穿刺点直线拉至剑突的长度,试验组测量方法从穿刺点直线拉至左右肋弓形成的夹角下缘的长度,测量时均伸直下肢与躯干呈15~30°。置管成功后,根据胸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组测量方法的到位情况、PICC使用1个月后两组管端位置下移椎体情况。[结果]以胸部X线片定位管端到达最佳位置胸8(T8)~胸10(T10)为标准,对照组到位率为64.6%,试验组到位率为7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使用1个月后两组管端位置下移椎体情况,以胸部X线片定位下肢PICC尖端在T11以上位置为安全范围,试验组60%1个月后尖端在T11以上,对照组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低出生体重儿采用改良体表测量方法,使下肢长期留置PICC导管1个月后仍在安全使用范围,减少再次置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大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在新生儿监护病房中(NICU)的应用效果。[方法]对住NICU的220例患儿经大隐静脉置入PICC导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j220例患儿中成功置管于下腔静脉217例,3例因导管末端异位于腹壁下静脉拔管;一次穿刺成功196例,成功率89.1%;留置时间4d~98d(23.94d±13.73d);置管期间导管堵塞13例次,发生静脉炎19例次,导管因渗液脱出l例,导管体外断裂1例;206例拔管后行导管末端培养,结果导管末端细菌培养阳性2例。[结论]经大隐静脉置入PICC导管技术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异位率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新生儿头皮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法,对12例经头皮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成功率、平均留置时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经头皮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成功率为66.67%,平均留置时间为25.6 d±12.3 d,主要的不良事件为导管末端位于颈静脉而无法送至上腔静脉。[结论]经头皮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安全有效,可作为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备选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出生胎龄早产儿生后早期对脂肪乳的耐受性。方法 98例早产儿分为超早产儿组(n=17)、早期早产儿组(n=48)和中晚期早产儿组(n=33),再根据脂肪乳剂量分为低剂量脂肪乳与高剂量两个亚组,留取脐血及生后前3 d的血干滤纸片,用串联质谱法检测短、中、长链酰基肉碱含量。结果超早产儿组与早期早产儿组脐血及生后前3 d长链酰基肉碱浓度均低于中晚期早产儿组(P0.05),且长链酰基肉碱浓度与胎龄呈正相关(P0.01)。超早产儿低剂量脂肪乳组生后第2天的短、中、长链酰基肉碱浓度均高于高剂量组(P0.05),而早期早产儿与中晚期早产儿不同剂量脂肪乳亚组的生后3 d短、中、长链酰基肉碱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早产儿和早期早产儿生后前3 d对长链脂肪酸的代谢能力均低于中晚期早产儿;早期早产儿与中晚期早产儿生后早期可以耐受高剂量脂肪乳,但超早产儿生后早期对高剂量脂肪乳代谢能力可能不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N1CU的无菌操作现状及对策。方法将NICU医护容易违反无菌原则的12项操作作为研究对象并分析原因予以纠正。结果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率逐年下降。结论NICU医护人员必须建立正确的无菌观念及牢固的消毒隔离意识,护理管理层应严密监控各项操作过程并予以正确指导,长期共同努力尽量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袁瑞琴  熊小云  江姗 《全科护理》2012,(33):3116-3117
摘要:[目的]探索一种穿刺成功率更高、安全且并发症更少的动脉穿刺置管的路径。[方法]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需动态监测血压的146例患儿以最有把握一次成功置管为原则自动分为肱动脉组和桡动脉组。经统计,肱动脉组90例,桡动脉组56例,对两组病例进行分析,并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两组穿刺方法成功率、留置时间、并发症(堵管、脱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更高、留置时间更长、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