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影响介入栓塞与开颅瘤颈夹闭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颅内动脉瘤患者10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开颅瘤颈夹闭组及介入栓塞组各50例。分别记录2组术前相关影响因素及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与性别、年龄、术前Fisher分级、术前Hunt-Hess分级及动脉瘤部位的关系。结果:开颅瘤颈夹闭组与介入栓塞组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8,P=0.766)。开颅瘤颈夹闭组及介入栓塞组的年龄、术前Fisher分级、术前Hunt-Hess分级及动脉瘤部位均与预后不良相关(均P<0.05),年龄、术前Fisher分级、术前Hunt-Hess分级及动脉瘤部位均是影响开颅夹闭术和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年龄、术前Fisher分级、术前Hunt-Hess分级及动脉瘤部位均是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介入栓塞与开颅瘤颈夹闭术治疗的预后共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丘脑肿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手术方法.方法 分析21例丘脑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胼胝体-透明膈-穹隆间入路8例,经顶枕皮质侧脑室入路10例.结果 肿瘤全切10例,近全切7例,大部切除4例;术后症状改善15例,无明显改善4例,加重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外科手术是治疗丘脑肿瘤风险高但疗效明确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立体定向辅助下早期锁孔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68例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80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两组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远期疗效定向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低,神经功能恢复快,ADL优于骨窗组.结论 掌握手术时机早期解除脑受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而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改善预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将同期收治的142例高血压基底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70例,观察组于发病后7~24 h行锁孔微创血肿清除术,对照组行保守或侧脑室穿刺引流术.结果,观察组预后良好44例(61.1%),不良18例(25.0%),死亡10例(13.9%);对照组预后良好10例(14.3%),不良44例(62.9%),死亡16例(22.8%).两组预后良好率、不良率及病死率均有显著差异(P<0.01).认为早期锁孔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出血效果确切,能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边缘系统胶质瘤是颅内胶质瘤中部位特殊的一类肿瘤,临床表现主要为癫痫发作。近年来,随着显微神经解剖技术、神经影象学技术及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进步,此类肿瘤的手术疗效良好。我院近5年手术治疗此类患9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报告显微手术切除21例岩斜坡脑膜瘤的临床结果及手术技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岩斜坡脑膜瘤的临床征象及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及疗效。结果 肿瘤全部切除18例,次全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患者至今全部存活。结论确保病人手术后生存质量是最主要的手术目的。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术中良好的显露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当肿瘤巨大或肿瘤与正常组织间蛛网膜间隙消失时,避免强行牵拉,采取次全切除肿瘤,术后辅以γ刀治疗残余肿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 2005年11月-2010年11月对115例CT确诊脑室出血,其中重型脑室出血25例,根据患者脑室出血部位和体积选择性穿刺侧脑室额角,采用双侧或单侧脑室引流,术后尿激酶灌注冲洗,直至脑脊液正常,头颅CT确认血肿消失。结果住院期间治愈或好转88例(76.5%),植物状态11例,死亡16例。98例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78例复查头颅CT示脑室大小正常,再出血8例,继发性脑积水5例,死亡7例。结论脑室穿刺引流联合尿激酶灌注冲洗,能尽快清除脑室系统及蛛网膜下腔积血,对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Willis环周围窄颈动脉瘤的检查方法、形态学特点及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术前采用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检查筛选Willis环周围窄颈动脉瘤患者31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3D DSA全脑血管造影,根据动脉瘤的不同解剖学形态选用合适的弹簧圈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31例患者共36枚动脉瘤,均栓塞成功,完全栓塞28枚(77.78%),大部分栓塞8枚(22.22%).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再出血或脑血栓形成.结论:术前根据DSCTA检查资料和DSA图像对Willis环周围窄颈动脉瘤的形态进行分析,能为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根据不同的形态学特点选用合适的弹簧圈进行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背景:随着影像学设备与栓塞材料的不断发展,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也成为治疗方法之一。 目的:探讨Willis环周围窄颈动脉瘤的形态学特点与栓塞材料选择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关系。 方法:用双源CT血管成像检查筛选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行全脑血管造影,根据动脉瘤的不同解剖学形态选用合适的弹簧圈进行介入栓塞治疗。 结果与结论:31例患者共36枚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完全栓塞31枚、占86.11%,大部分栓塞5枚、占13.89%;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再出血或脑血栓形成;动脉瘤的栓塞程度不仅与动脉瘤的形态有关,而且与栓塞材料直接相关。故认为根据不同的形态学特点选用合适的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治疗脑外伤术后癫疒间复发后,添加奥卡西平或拉莫三嗪联合治疗外伤性癫疒间效果。方法以治疗前3个月癫疒间发作频度为对照,对治疗12个月后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进行自身对比观察。结果应用奥卡西平或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12个月后,患者发作频率均较用药前明显减少;发作频率减少≥50%的患者分别为89.2%和89.7%,用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卡西平或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两组间差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奥卡西平联合丙戊酸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9.3%,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9.1%,差异显著(P<0.05)。结论奥卡西平或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外伤性癫疒间复发疗效确切,副作用拉莫三嗪组明显低于奥卡西平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