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据回顾性资料,锡矿山锑矿、瑶岗仙钨矿和湘东钨矿尘肺发病与一般规律不符。即粉尘浓度高,发病率低;粉尘浓度低,发病率高。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和动物实验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认为造成上述矛盾现象的基本原因,乃三矿矿尘中的游离SiO_2含量不同和工人班作业时间长短各异所致,前者已为染尘动物实验结果所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浙江省余姚地区早期胃癌(EGC)的检出情况,探讨EGC内镜下特点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度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阳明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患者的病例资料,筛选统计出EGC(检查时发现并经病理确诊)的检出率,并对发现的43例EGC患者(47处病灶)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对比分析其普通白光内镜下特征、窄带成像(NBI)放大内镜下特征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EGC的总体检出率为0.23%(43/18 534),占胃癌总检出例数的24.71%(43/174)。本研究发现EGC以发生在胃窦部最常见(36.17%,17/47),病灶大小以1.0 cm为主(68.09%,32/47),内镜下形态以0-Ⅱc型病灶为主,占55.32%(26/47)。白光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发红35处(74.47%,35/47)、边界清晰43处(91.49%,43/47)、表面不规则42处(89.36%,42/47)、黏膜萎缩和(或)肠上皮化生39处(82.98%,39/47)、边缘毛刺状17处(36.17%,17/47)、白色不透明物质(WOS)8处(17.02%,8/47)、表面溃疡13处(27.66%,13/47),自发性出血21处(44.68%,21/47)。30处病灶行NBI放大内镜检查,病灶边界线清晰占86.67%(26/30),病灶黏膜下微血管不规则或消失占96.67%(29/30),病灶上皮微细结构和腺管开口不规则或消失占90.00%(27/30)。病理分型以分化型为主(89.36%,42/47)。结论 EGC多见于胃窦部,形态以0-Ⅱc型为主,在白光内镜下注意观察胃黏膜局部色调的改变及特征,以及NBI放大内镜下病灶边界、黏膜下微血管及上皮微细结构和腺管开口的变化,有助于提高EGC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内镜下套扎(EVL)及硬化序贯治疗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中应用的疗效,并研究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未进行内镜下治疗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设为对照组,仅进行药物治疗,共106例,研究组为内镜下治疗+药物治疗患者,入组共113例,研究组中又随机分为单纯套扎组(EVL组)和套扎硬化序贯组,观察治疗后曲张静脉消除率、再出血率、总治疗次数、死亡率和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并比较对照组和研究组肝功能Child-Turcotte-Pugh(CTP)分级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不同评分的再出血率和死亡率,分析预后影响因素,评价其对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对照组、EVL组和套扎硬化序贯组再出血率分别为41.51%、10.53%和10.64%,对照组与套扎硬化序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组的死亡率分别为15.09%、5.26%和2.13%,对照组与EVL组、对照组与序贯组、EVL与序贯组比较,分别为P0.05、P=0.001和P0.05;套扎硬化序贯治疗的半年内复发率44.68%,EVL组复发率73.6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无论是对照组还是EVL组和序贯治疗组,肝功能CTP C级的再出血、死亡率明显高于A级;MELD模型中,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再出血率对照组、序贯组分别为0.944和0.851,死亡率两组分别为0.881和0.984,而复发率EVL组、序贯组分别为0.914和0.765,MELD评分对再出血和死亡的预测具有重要价值。结论套扎硬化序贯治疗能明显降低肝硬化食管曲张静脉患者的再出血率和死亡率,且套扎硬化序贯治疗的复发率要低于单纯套扎。肝功能CTP评分评级和MELD评分对再出血和死亡的预测均具有重要价值,套扎硬化序贯治疗能明显降低CTP为B级和C级静脉曲张的再出血和死亡率,并提高再出血和死亡的MELD阈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曲张静脉套扎术(EVL)、硬化剂注射(EVS)及套扎序贯硬化剂注射(EVLS)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8例诊断为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分为EVL组68例、EVS组67例及EVLS组73例,术后随访1年,观察食管静脉曲张急诊止血率、近远期再出血率、复发率及其并发症发生率(包括严重吞咽困难、食管狭窄、食管溃疡出血、持续性胸骨后痛疼等)。结果3组患者急诊止血率及近期再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食管静脉曲张远期再出血EVLS组4例(5.5%)、EVL组21例(30.9%)及EVS组12例(17.9%),远期再出血率EVLS组最低(P<0.05),而EVL组与EV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静脉曲张复发EVLS组14例(19.2%)、EVL组32例(47.1%)及EVS组22例(32.8%),EVLS组较EVL组低(P<0.01),而EVLS组与EVS组及EVL组与EVS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生并发症EVS组29例(43.3%),EVLS组19例(26.0%),EVL组18例(26.5%),EVS组并发症发生率最高(P<0.05),EVLS组与EV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EVB,EVLS与EVL或EVS相比更具优势,保证了较高的急诊止血率,有效降低复发率及远期再出血率,同时避免了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白术芍药散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临床疗效及对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选取UC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1.0g qi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白术芍药散汤剂 bid。疗程共8周。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检测肠黏膜中NGAL、MMP-9 mRNA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NGAL、MMP-9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85.00%)显著优于对照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期研究发现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信号通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RNA干扰技术(RNA interference,RNAi)抑制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Ⅱ(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BMPR-Ⅱ)表达,观察抑制效果及抑制BMPR-Ⅱ表达后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化学合成针对BMPR-Ⅱ的3对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阳离子脂质体法瞬间转染HepG2细胞。采用离体培养肝癌HepG2细胞,并设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阴性siRNA组及siRNA-BMPR-Ⅱ-a、siRNA-BMPR-Ⅱ-b、siRNA-BMPR-Ⅱ-c转染组。各组培养48 h后,运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HepG2细胞中BMPR-Ⅱ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变化,MTT比色法及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转染后细胞增殖及侵袭的变化。结果:RT-PCR、Western blot显示,3个特异性siRNA-BMPR-Ⅱ转染组转染48 h后,其BMPR-Ⅱ的mRNA和蛋白表达与另外3组比较受到明显抑制,以siRNA-BMPR-Ⅱ-a转染组抑制效果最明显(0.70±0.06、0.45±0.10,P<0.05)。MTT比色法及Transwell侵袭实验显示,转染48 h后,siRNA-BMPR-Ⅱ-a转染组HepG2细胞的生长及穿膜数(48.27%±0.76%、25.20±1.60,P<0.05)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82.64%±0.67%、60.40±1.39)及阴性对照组(81.21%±0.80%、59.50±1.85)。结论:siRNA干扰介导BMPR-Ⅱ基因沉默可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和侵袭,BMPR-Ⅱ可作为肝癌抗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按照Ann Arbor临床分期ⅠE期A6例,ⅢE期A1例,Ⅳ期A1例,Ⅳ期B1例,行睾丸根治切除术后接受了放疗和化疗联合治疗或仅行化疗,初次治疗失败后改用其他挽救性化疗方案并定期随访。本组病例随访1~60个月,一线治疗采用R-CHOP或CHOP方案化疗,初次化疗有效率为88.9%,其中完全缓解率为77.8%,部分缓解率为11.1%,未缓解率为11.1%,中位生存时间为26个月。结论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术后接受辅助化疗等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透明帽辅助水交换结肠镜联合窄带成像内镜(NBI)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9年6月-2020年3月该院内镜中心拟行结肠镜检查的初诊患者240例,随机分为空气组、水交换组及水交换联合NBI组,每组各80例。空气组为注气结肠镜检查;水交换组为注水结肠镜检查,退镜时采用白光观察;水交换联合NBI组为注水结肠镜检查,退镜时采用NBI观察。结肠镜检查均在非麻醉状态下进行,3组患者结肠镜检查时肠镜头端均携带同一型号的透明帽,由同一位技术熟练的高年资医师完成结肠镜操作。分析比较3组患者的肠镜进镜时间、达盲率、退镜时间、肠道清洁度、腹痛情况、腺瘤检出率、麻醉需求率及愿意再次行肠镜率的差异。结果 水交换组肠镜进镜时间为(5.02±0.70)min、水交换联合NBI组为(5.05±0.85)min,均较空气组肠镜进镜时间(4.02±0.80)min长,3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3.72,P < 0.01);3组患者达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空气组退镜时间为(6.53±0.90)min,短于水交换组的(8.72±0.72)min和水交换联合NBI组的(8.84±0.77)min,3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08.46,P < 0.01);3组患者肠道清洁度(Bosto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53,P > 0.05);空气组腹痛评分为(2.88±1.91)分,高于水交换组的(1.93±1.48)分和水交换联合NBI组的(1.94±1.49)分,3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8.67,P < 0.01);水交换联合NBI组的腺瘤检出率最高(38.8%,31/80),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84,P < 0.05;χ2 = 4.91,P < 0.05);空气组麻醉需求率(21.3%,17/80)高于水交换组(8.8%,7/80)和水交换联合NBI组(6.3%,5/80),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90,P < 0.05;χ2 = 7.61,P < 0.05);空气组愿意再次行肠镜率(71.3%,57/80)低于水交换组(86.3%,69/80)和水交换联合NBI组(88.8%,71/80),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39,P < 0.05;χ2 = 7.67,P < 0.05)。结论 透明帽辅助水交换结肠镜联合NBI检查可提高腺瘤的检出率,减轻患者腹痛感,降低麻醉需求率,提高患者愿意再次行肠镜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内镜下切除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疗效及其预后。方法:2017 年3月至2019 年3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阳明医院消化内科共168 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行内镜下电凝切除术。将患者分为青年组(≤34岁)、中年组(35~59岁)和老年组(≥60岁),对腺瘤部位及病理类型进行分析,观察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采用SF-36 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腺瘤性息肉发生部位左半结肠明显多于右半结肠,以直肠(61例,占36.3%)最常见。青年组病理分型均为管状腺瘤,中年组以管状腺瘤为主(84 例,占83.2%),老年组绒毛状腺瘤比例大幅上升(11例,占26.8%),部分腺瘤出现局部癌变(2例,占4.9%),随着年龄的增大,混合性腺瘤及绒毛状腺瘤的百分比逐渐增大,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出血(17例,占10.1%)、穿孔(2例,占1.2%),均来自老年组,主要原因是息肉过大及切除过深;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感染。随访12个月复发8例(老年组6例,中年组2例),复发率为4.8%。患者术后总体生活质量得分高于术前,各维度得分(精神健康、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及躯体疼痛)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内镜下切除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较低,患者总体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