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6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1.
摘要 目的 提高医疗机构消毒质量,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2014-2016年监测绍兴市医疗机构消毒质量62家次,对医护人员手卫生、工作台面、空气、使用中消毒液、消毒后内镜、医疗用水、高压灭菌效果和无菌包进行采样,检测表面或环境细菌菌落总数,分析合格率。结果 2014、2015和2016年医疗机构消毒质量整体合格率分别为92.76%、91.84%、93.83%。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消毒质量依次为二级医院(96.21%)>卫生院(93.51%)>三级医院(90.43%);专科医疗机构的消毒质量合格率(96.77%)高于综合医疗机构(89.5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5.67,P<0.001)。监测项目中医疗用水合格率最低(61.25%),其次为医护人员手卫生(85.98%)和消毒后内镜合格率(86.84%)。结论 3年间绍兴市医疗机构消毒质量较为稳定,应重视加强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的消毒管理,提高医疗用水、医护人员手卫生和消毒后内镜的消毒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绍兴市越城区2008年—2011年手足口病监测数据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为该区手足口病科学合理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及越城区2008年—2011年手足口病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8年—2011年手足口病新发发病率依次为87.6/10万、102.0/10万、226.9/10万、121.9/10万;发病高峰为4~7月;1~岁、2~岁、3~岁、4~岁四个年龄组发病例数共占79.2%;男女儿童比例1.6∶1;散居儿童和托幼机构为主要发病群体。结论绍兴市越城区手足口病发病高峰为春末夏初,加强对5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流动人口聚居区散居儿童、托幼机构是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绍兴市主要职业病危害现状及相关危害因素暴露水平,以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保障劳动者健康。方法 依据《2012年绍兴市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实施方案》和《2012年绍兴市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方案》在绍兴市开展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调查、监测。结果 1727家企业存在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占全市企业数的2.74%;接触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者56098人,占全市劳动者的25.39%;矽尘等8种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365点,合格268点,总合格率73.42%,其中矽尘、电焊尘和铅及其化合物合格率低,分别为0.00%、55.56%和35.48%。结论 绍兴市企业类型以小型居多,职业性慢性铅中毒和尘肺病的发病率仍较高,这与相关作业岗位的职业危害控制合格率低有关,因此这方面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能力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评价新昌江下游地表水水质变化趋势,为进一步改善水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法对新昌江下游地表水7年(2004-2010年)氨氮、总磷、溶解氧、高锰酸钾指数和化学需氧量主要污染指标进行水质趋势分析。结果:新昌江下游地表水氨氮、总磷、溶解氧、高锰酸钾指数和化学需氧量到2008年基本达到地表水III类水质标准。溶解氧呈高度显著上升趋势,氨氮、总磷、高锰酸钾指数和化学需氧量呈高度下降趋势。结论:新昌江下游地表水污染状况被控制,水质指标以下降变化为主,总体水质状况基本好转。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观察ATP生物荧光法评价医疗器械清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ATP生物荧光法,评价医疗器械清洗效果,同时与目测法作比较。结果 按照本研究清洗程序清洗后的240件医疗器械肉眼裸视法检测合格率98.8%,放大镜观察法检测合格率82.1%;ATP生物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清洗方法、不同存放时间的医疗器械清洗后所测定的RLU对数值之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ATP荧光法检测值(RLU)的对数值与清洗方法、存放时间呈正线性相关(P<0.001),回归模型显著(F=22.38,P<0.001),但校正R2为0.20,拟合优度一般。结论 该医院医疗器械肉眼裸视法及放大镜观察法合格率较高,清洗方法、存放时间可影响医疗器械清洗效果,ATP荧光检测法检测结果与肉眼观察法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现场试验的方法,比较不同生境下布雷图指数法与诱蚊诱卵器法在白纹伊蚊监测中的应用,为两种监测方法的应用和评价提供依据。  方法   2020年4—12月,选择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和新昌县的城镇居民区和农村居民区,每月上、中、下旬分别应用布雷图指数(BI)法和诱蚊诱卵器(MOI)法监测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分析两种监测方法相关性。  结果   BI法共入户调查10 718户,发现阳性积水容器745只,BI为6.95,其中柯桥区BI为6.98,新昌县BI为6.92。 7月为城镇居民区BI峰值(11.28),农村居民区峰值出现在5月(BI为12.67)。 共布放诱蚊诱卵器11 837个,回收有效诱蚊诱卵器11 657个,阳性诱卵器189个,MOI为1.62,其中,柯桥区MOI为2.37,高于新昌县(0.75)。 城镇居民区MOI为1.80,高于农村居民区(1.44)。 相关性分析发现,绍兴市总体BI与MOI有统计学相关关系(r=0.676,P=0.046)、新昌县BI与MOI有统计学相关关系(r=0.794,P=0.011)、城镇居民区的BI与MOI有统计学相关关系(r=0.691, P=0.039)。  结论   MOI法和BI法均可用于绍兴市白纹伊蚊现场监测,但两种方法在农村居民区和城镇居民区监测中的敏感性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综合分析评价2011年新昌江下游地表水、地下水、管网末梢水水质,为水质进一步治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新昌江下游地表水、地下水及管网末梢水水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监测点地表水主要污染指标为溶解氧、BOD5、总磷、铁、锰,内梅罗污染指数1.5-0.3,评价级别由轻度污染到清洁;监测点地下水主要污染指标为锰、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内梅罗污染指数:1.5-0.8,评价级别由轻度污染到清洁;管网末梢水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限值。结论:新昌江下游地表水、地下水和管网末梢水水质总体较好,部分断面地表水、地下水轻度污染。建议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重点控制地表水中铁、锰、有机物和地下水中锰、微生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适用于我国职业危害风险评估的模型.方法 将澳大利亚职业风险评估模型的6个基本步骤(确定环境、识别危害、分析危害潜在的风险、评价风险、治理风险、监测与复查风险)逐步应用于某蓄电池生产企业职业风险评估,获得评估结论,并总结分析该模型的优缺点.结果 蓄电池生产企业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铅烟、铅尘、硫酸、噪声和高温.暴露于硫酸的劳动者存在"高风险"职业危害,其他危害因素存在"重大风险".存在"高风险"的岗位经优先采取职业卫生控制措施,已取得显著成效;存在"重大风险"的岗位企业也应尽快完善各项防护措施.结论 澳大利亚职业风险评估模型有助于发现企业职业危害关键控制点,但应用于某特定企业职业危害风险评估难以避免偏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描述绍兴市2006至2011年急性农药中毒特征,为预防和控制农药中毒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绍兴市2006至2011年农药中毒报告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06至2011年绍兴市共报告急性农药中毒2024例,漏报44例,漏报率为2.1%(44/2086).死亡119例,病死率5.9%(119/2024),其中生产性中毒病死率为1.0%(3/289),非生产性中毒病死率为6.7%(116/1735).女性急性农药中毒1038例(51.3%),男性986例(48.7%),各年度不同性别急性农药中毒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9.16,P=0.10).2024例急性农药中毒病例平均年龄为(47.0±18.7)岁,其中男性(50.7±19.0)岁,女性(43.4±17.8)岁,男性急性农药中毒病例的平均年龄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1,P<0.001).生产性中毒289例,占全部病例的14.3%,其中男性生产性中毒22.2%(219/986);非生产性中毒1735例,占全部病例的85.7%.其中女性非生产性中毒93.3%(968/1038).2024例中毒病例的中毒农药为杀虫剂中毒86.7%(1754/2024),除草剂5.1% (104/2024),杀鼠剂3.6%(72/2024),杀菌剂、混合制剂、生物化学农药以及其他4类共占4.6%(94/2024).杀虫剂中有机磷中毒占83.0%(1455/1754).结论 绍兴市非生产性急性农药中毒发生率较高,且以女性为主,30~ 60岁组人群中毒的构成比较高;中毒农药主要为杀虫剂.应进一步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和农药的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某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RAB)定植的可能危险因素;应用Ross-Macdonald模型(R-S模型)初步模拟SICU内MRAB定植的传播,为单病房MRAB定植的有效控制提供线索。方法从2008年4月7日到2008年7月15日,连续采集入住患者、医护人员、环境标本;应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入住患者基本信息、临床操作、治疗等信息;每日观察病房内的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护理分组情况。结果研究期间该病房内MRAB总定植率为50.79%,其中入ICU后MRAB定植率(33.33%)高于入ICU前(17.46%)(P〈0.05)。环境标本MRAB检出率为13.70%。多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入ICU后MRAB定植的可能独立危险因素仅有住SICU的天数(OR1.34,95%CI1.12~1.60,P〈0.01)。观察到的续发病率与模型模拟的数值不一致。结论该SICU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定植率高,可能存在病房内以及病区间交叉传播;住SICU越久的患者定植MRAB可能性越大;现有的R-S模型不能很好地模拟该病房内MRAB定植的传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