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鼠抗人TCR/CD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鼠抗人CD3单克隆抗体,并用于T淋巴细胞亚类检测。方法以本室纯化的CD3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成功地获得1株抗人CD3单克隆抗体。经间接ELISA测定,杂交瘤细胞培养腹水的抗体效价。结合SDS-PAGE实验考察单克隆抗体对CD3促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作用。结果杂交瘤细胞培养腹水的抗体含量为20 mg/mL,效价为10-7,并对T淋巴细胞有促增殖活性,检测正常人外周血阳性T细胞百分率为(73±7)%。结论制备的抗人CD3单克隆抗体具备较高的纯度和活性,可用于T细胞亚类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β-榄香烯抗肿瘤作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花文峰  蔡绍晖 《中药材》2006,29(1):93-97
β-榄香烯是温莪术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瘤谱广泛,疗效确切,毒副作用轻微,能明显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等突出优点。本文就β-榄香烯抗肿瘤作用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现状及其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21-激活激酶1(PAK1)基因在结直肠癌(CRC)中的表达与扩增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荧光原位杂交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缺口末端标记方法,检测PAK1基因在80例CRC和30例结直肠良性腺瘤组织芯片中的表达、扩增及其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26%的结直肠良性腺瘤和62%的CRC出现PAK1蛋白过度表达。CRC中PAK1蛋白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90%低分化(G3级)CRC中出现PAK1蛋白过度表达,显著高于中一高分化CRC(G1/2级)的51%;78%的临床晚期(Dukes C、D期)CRC组织呈PAK1蛋白过度表达,也显著高于临床早期(Dukes A、B期)的53%。PAK1蛋白在CRC中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呈显著负相关(P〈0.05)。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发现,只有3%的CRC出现PAKI基因扩增。结论PAK1蛋白过度表达可能在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与CRC的组织学和临床浸润表型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CRC恶性程度与进展的新分子标记物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云南和山西2地无偿献血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基因型分布及其差异。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对所收集的203份ELISA检测抗-HCV阳性的无偿献血者标本(云南102份,山西101份)做核酸检测,对核酸阳性的标本做E1基因扩增和测序;E1基因阴性者,进一步做NS5B基因扩增;采用DNASTAR、Bi-oedit和Mega4等软件对E1、NS5B基因进行分析及分子进化研究。结果203份ELISA检测抗-HCV阳性的无偿献血者标本中,云南102份标本经Q-PCR检测出核酸阳性55份,从中扩增出E1基因43份,补做NS5B基因扩增获得阳性结果8份;山西省101份标本经Q-PCR检测出阳性46份,从中扩增出E1基因33份,补做NS5B基因扩增获得阳性结果6份。云南省献血者HCV基因型(亚型)可分为7种:1b[7.84%(4/51)]、2a[13.73%(7/51)]、3a[17.65%(9/51)]、3b[41.18%(21/51)]、6a[7.84%(4/51)]、6n[9.80%(5/51)]和6v[1.96%(1/51)];山西省献血者HCV基因型(亚型)较简单,可分为3种:1b[89.74%(35/39)]、2a[7.69%(3/39)]和3b[2.56%(1/39)]。结论我国云南和山西2地无偿献血人群中的HCV基因型(亚型)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广州地区吸毒人员HBV、HCV感染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吸毒人员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广州地区吸毒人员的血液标本,采用ELISA检测HBsAg及HCV抗体,并对吸毒人员采取统一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375名吸毒者HBV、HCV的感染率分别为20.8%、39.2%,HBV/HCV合并感染率为7.7%(106/1375)。其中采用静脉吸毒者HBV、HCV的感染率分别24.5%、84.5%,均高于非静脉吸毒者的19.2%、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毒者年龄越大、吸毒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HBV或HCV感染。结论吸毒尤其是静脉吸毒是HBV、HCV感染的高危因素。吸毒者年龄、吸毒时间长短及吸毒方式与HBV、HCV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广州地区输血传播HBV、HCV、HIV的残余风险,建立适合广州地区献血人群残余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2月551 047人次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的基本资料及血液ELISA与核酸检测(NAT)的HBV、HCV、HIV数据,利用(WP/I)及WP/LTR模型分别评估重复献血者及初次献血者传播HBV、HCV、HIV的残余风险。结果 2010~2011年广州地区献血者HBV、HCV、HIV经ELISA后的残余风险分别为1/30 147、1/70 591、1/645 099;经NAT检测后的残余风险分别为1/46 643、1/723 526、1/1 254 770。结论广州地区重复献血者传播HBV、HCV、HIV的残余风险低于初次献血者;采用NAT检测后,献血者传播HBV、HCV、HIV的残余风险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7.
榄香烯诱导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文峰  李校堃  谭毅  桂飞  蔡绍晖 《中药材》2006,29(12):1322-1326
目的:观察榄香烯对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榄香烯体外处理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采用MTT比色法、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及荧光染色等方法,检测榄香烯对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榄香烯能抑制B16细胞增殖,使细胞停滞于G0/G1期,S期细胞明显减少,其作用呈明显浓度依赖性。形态学及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均提示:在本实验条件下,榄香烯可诱导B16细胞凋亡,其诱导作用亦显示明显的浓度依赖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发现:榄香烯可诱导B16细胞原癌基因bcl-2表达降低,抑癌基因p53表达增强。结论:榄香烯在体外通过干扰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明显抑制B16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诱导癌基因bcl-2表达减少、p53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筛查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临床确诊为BPH的65例血清作为BPH组,64例健康男性的血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血清中Lp-PLA2、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与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的水平,并利用ROC曲线分析LpPLA2与F/T值对BPH诊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结果 BPH组血清中Lp-PLA2、tPSA与fPSA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Lp-PLA2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63,95%置信区间(CI)为0.680~0.833;F/T比值的AUC为0.715,95%CI为0.633~0.795;Lp-PLA2联合F/T比值的AUC为0.832,95%CI为0.756~0.892。结论血清Lp-PLA2可作为BPH的筛查指标,且其联合F/T比值对BPH的诊断效果比单项指标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黄芩素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CCK-8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黄芩素对胃癌细胞(MGC80-3、HGC-27与BGC-823)增殖作用的影响,以及过表达烟酸受体(GPR109A)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迁移与侵袭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黄芩素对胃癌细胞的体外迁移和侵袭作用的影响;RNA干扰实验检测沉默GPR109A表达对黄芩素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黄芩素可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的体外增殖、迁移与侵袭作用,过表达GPR109A也可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P<0.05);且沉默GPR109A表达可降低黄芩素对胃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黄芩素可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且其抑制作用与上调GPR109A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西北部分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亚型)的分布。方法收集无偿献血人群中HCV RNA阳性标本,通过RT-PCR扩增NS5B基因,测定其核苷酸序列后,与Genebank中已知序列进行分子进化分析,确定HCV基因型(亚型)。结果对西北部分地区(新疆、陕西、青海)137例HCV RNA阳性血清进行NS5B基因扩增,扩增阳性128例,其中1b占43.00%(55/128),2a占35.16%(45/128),3a占9.38%(12/128),3b占10.16%(13/128),6a占2.34%(3/128)。1b亚型之间同源性最高为99%,最低为93%,2a亚型之间同源性最高为98%,最低为91%,3a亚型之间同源性最高为98%,最低为91%,3b亚型之间同源性最高为98%,最低为93%。结论西北部分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HCV基因分型以1b和2a为主,3a,3b,6a亚型占的比例较低,和中国内陆地区的基因型分布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