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胫骨平台骨折,尤其是严重的粉碎性高能量损伤的胫骨平台骨折(即Schatzker Ⅳ、Ⅴ、Ⅵ型)的治疗方法,从牵引、石膏固定到切开复位内固定,没有一种可以取得肯定的、令人满意的长期疗效。本科自1998年5月~2003年9月采用有限螺钉利螺栓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法治疗该类骨折22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骨水泥与非骨水泥股骨柄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Highwire、SpringerLink、ScienceDirect、Cochrane 图书馆、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文献及手工检索相关文献,收集有关骨水泥与非骨水泥股骨柄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考克兰协作组织标准评价纳入试验质量,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1篇文献,共1651例患者,骨水泥髋801例、非骨水泥髋850例。 Meta分析结果示:不限年龄和随访年限,术后翻修率骨水泥固定和非骨水泥固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3.20,95%CI (0.72,14.22), P>0.05],5年以内随访术后翻修率两种固定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41,95%CI (0.15,1.16), P>0.05],5年以上随访术后翻修率骨水泥固定较非水泥固定股骨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92,95%CI (2.68,13.07), P<0.01],术后大腿痛发生率骨水泥固定较非骨水泥固定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51,95%CI (0.28,0.94), P<0.05],术后Harris评分[MD =0.6,95%CI (-0.79,1.99), P>0.05],松动率[OR =1.31,95%CI (0.27,6.30), P>0.05]、骨折发生率[OR=0.91,95%CI (0.3,2.7), P>0.05]、感染率[OR=2.46,95%CI (0.7,8.58), P>0.05]、异位骨化发生率[OR=0.91,95%CI (0.63,1.33), P>0.05]和脱位率[OR=3.11,95%CI (0.6,16.10), P>0.0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骨水泥与非骨水泥固定股骨柄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均有满意的效果,非骨水泥固定股骨柄5年以上稳定性较骨水泥好,但术后大腿痛的发生率较骨水泥固定柄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瘦素(LEP)和可溶性瘦素受体(sLEP-R)水平的变化及其与RA患者的骨质疏松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64例RA患者和60名健康人外周血中LEP和sLEP-R水平,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定骨密度,分析RA患者中LEP和sLEP-R水平的变化与RA患者骨密度、骨质疏松发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①和健康对照组相比,RA组外周血LEP水平明显升高,sLEP-R水平明显降低(P<0.01).②RA患者各测定部位的骨密度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其骨质疏松发生率为35.9%,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中的15.0%(P<0.01).③RA患者外周血LEP水平与年龄呈正直线相关(P<0.01),与各测定部位骨密度呈负相关(P<0.05).RA患者外周血sLEP-R水平与年龄呈负相关(P<0.01),与各测定部位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RA患者外周血LEP或sLEP-R水平与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间均无相关(P>0.05).④Logistic Regression多元回归法分析显示:外周血sLEP-R水平为RA患者中骨质疏松发生的独立的保护因素,OR=3.089,P=0.017,CI95%:0.017~7.108.结论 RA患者外周血LEP水平明显升高,sLEP-R水平明显降低,它们的变化与骨代谢状态的变化密切相关.外周sLEP-R水平为RA患者中骨质疏松发生的独立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臧谋圣  徐胜前 《中国医药》2010,5(3):281-283
瘦素是肥胖基因编码的蛋白产物,由脂肪细胞合成并分泌的细胞因子样蛋白质类激素,由167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16000,是1994年美国Howard Hughes医学研究所首次通过ob/ob小鼠基因定位克隆发现的一种ob基因表达产物。它能限制食物热量的摄入,增加能量消耗,控制机体的体质量,在炎症、免疫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足趾游离小组织块移植修复手指部分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臧谋圣  王徽  王卓  黄俊 《安徽医药》2013,34(8):1117-1119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类型的足趾游离小组织块移植修复手指部分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自2006年3月至2012年9月分别应用吻合血管的趾腹皮瓣、甲皮瓣、重建末节指骨的甲瓣、趾腓侧半复合组织瓣及第2足趾节段5种类型游离小组织块移植修复手指部分缺损25例患者。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经6个月~5年(平均2.5年)随访,患指指间关节活动度平均为52,指腹饱满,外形逼真,耐磨,指甲生长良好,两点分辨觉为4~7 mm,供区行走良好,无疼痛及足部肿胀,植皮处肤色深,关节活动无影响。结论以足趾为供区的不同类型游离小组织块移植是修复手指部分缺损的较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濒临截肢19例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濒临截肢是指:(1)动脉缺损3cm,肢体端完全丧失血运;(2)皮肤软组织大面积缺损,纵可达肢体长度的1/3,横面达周径的2/3;(3)长段粉碎性骨折或大块骨缺损。我科近两年收治濒临截肢患者19例,经过医护人员协同救治,除2例截肢外,其余均保全了肢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文献回顾及临床实践总结提出四肢长骨骨缺损的临床分型,为临床治疗四肢长骨骨缺损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方法]以"长骨骨缺损""长骨骨缺损分型""骨移植""骨膜移植"为关键词检索Pub Med及国内影响因子较高的杂志数据库。共检索406篇,根据纳入标准选用37篇,结合临床实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资料显示长骨骨缺损的定义模糊,分型也大体缺如。本文根据文献及临床实践将四肢长骨骨缺损四度十分法分型:即Ⅰ度(ⅠA、ⅠB、ⅠC)、Ⅱ度(ⅡA、ⅡB、ⅡC)、Ⅲ度(ⅢA、ⅢB、ⅢC)、Ⅳ度。[结论]四肢长骨骨缺损的四度十分法分型使四肢骨缺损诊断更加规范,对临床治疗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1993年至1996年,采用骨盆牵引后骶管封闭,辅以功能锻炼综合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2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性47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25.5岁;有明确的腰部前屈、后伸和侧弯扭转外伤者39例;病程3个月以下者45例,3个月~6个月者23例,6个月以上者4例,平均3.5个月;发病部位;腰4、5间隙43例,左侧24例,右侧19例;腰5骶1间隙29例,左侧16例,右侧13例。其中同侧双间隙5例,同间隙双侧2例。  相似文献   
9.
2年来(1995-01~1997-08)我科共收治断指(肢)伤员243例,共280指(肢),其中应用肝素治疗者153例,[166指(肢)]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应用肝素后及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86例,女67例。年龄7~56岁,平均年龄35岁。切割伤73例,电锯伤36例,压轧伤44例。术后预防性应用肝素者70例[79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健侧小腿内侧皮瓣桥携游离皮瓣移植及二期大隐静脉重建修复小腿静脉营养不良性溃疡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7例小腿静脉营养不良性溃疡的病例采用健侧胫后血管蒂小腿内侧皮瓣桥(含大隐静脉)携带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术,应用修复的皮瓣种类:侧胸皮瓣2例,股前外侧皮瓣5例。5周后血管造影显示皮瓣与周围组织之间血液循环完全建立后断蒂,断蒂时应用健肢大隐静脉重建患肢大隐静脉,改善静脉回流障碍。结果随访6个月~5年。7例皮瓣一期完全成活,二期患肢大隐静脉重建血管造影显示静脉回流通畅,溃疡根治。结论 健侧胫后血管蒂皮瓣桥(含大隐静脉)携带游离皮瓣移植及二期大隐静脉重建修复小腿静脉营养不良性溃疡的手术方法,是保证游离皮瓣高质量成活以及重建静脉系回流通畅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特别适用于修复小腿严重创伤或感染引起的慢性溃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