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目的 应用3.0T MR多b值DWI序列评价胰腺癌放疗疗效。方法 对24例胰腺癌患者行DWI扫描,b值为0,600,800,1000 s/mm2,于AW 4.5工作站利用Functool ADC软件进行处理,记录胰腺癌肿块区、肿块邻近区、肿块远离区ADC值;放疗1个月后再重复上述操作过程;比较胰腺癌患者放疗前后各b值条件下各测量区域ADC值,计算放疗前后胰腺癌肿块区ADC值变化率(rADC)、筛选评价放疗疗效的最佳b值。结果 b值分别取600、800、1000 s/mm2时,放疗前肿块区与邻近区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0.22、0.38,P均>0.05),肿块区与肿块远离区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9、3.98、3.50,P均<0.01);肿块区、肿块邻近区放疗前后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肿块区:t=7.94、5.95、6.51,P均<0.01;肿块邻近区:t=2.96、6.46、8.83,P均<0.01),肿块远离区放疗前后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1.99、2.02,P均 >0.05)。b值为600,800,1000 s/mm2时的rADC分别为(32.42±1.97)%、(28.44±2.44)%、(30.27±2.03)%。评价放疗疗效最佳b值为600 s/mm2结论 3.0T MR多b值DWI序列评价胰腺癌放疗早期疗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氨磷汀在各部位肿瘤治疗中应用的毒副反应。方法回顾总结2011年间年接受放疗的100例不同肿瘤患者使用氨磷汀后的不良反应。结果100例中有2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4例不能耐受停药(其中1例寒颤、1例过敏),其他经对症处理和加强护理后症状缓解。余77例无不适反应。结论氨磷汀有一定的副反应,但大部分患者耐受性较好,尤其对于头颈部肿瘤;对于治疗之初已有恶心、呕吐的患者要谨慎应用;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少或减轻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应用调强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的临床效果、近期预后及对血清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高级别脑胶质瘤73例,根据术后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5)。对照组术后2~4周给予调强适形放疗6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替莫唑胺化疗6个周期。比较治疗后2个月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水平变化,评估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卡氏评分(karnofsky's performance scoring, KPS)和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QOL)评分变化,观察治疗后1、2、3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个月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2个月VEGF和EGF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2个月VEGF和EGF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1周KPS评分、QOL评分均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1周KPS评分、QOL评分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2、3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并且中位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并且恶心呕吐、脱发、头痛头晕、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结论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应用调强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清标志物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骨转移瘤占全身转移性肿瘤的15%~20%,是骨原发肿瘤的30多倍,其中囊状膨胀性改变的骨转移瘤相关文献甚少,对患者生活质量有着严重影响[1]。随着恶性肿瘤疗效的提高和生存期的延长,治疗骨转移瘤、缓解癌性疼痛、减少骨相关事件的发生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越来越迫切。本例患者系囊性膨胀性骨转移瘤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结合局部及全身药物治较为成功的案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胰腺癌原发灶CT扫描与术后病理大小的关系及显微病灶浸润范围,以确定放疗靶区勾画中CTV范围。方法 对2013—2014年在解放军总医院和空军总医院收治的19例胰腺癌患者进行研究。15例被测量术前多排螺旋CT图像和术后大体标本上肿瘤横断面最大直径,19例被在显微镜下测量病理切片上肿瘤浸润范围和计算的实际浸润范围。配对t检验不同测量方法结果差异。结果 15例患者大体标本、CT测量的肿瘤最大直径分别为33.6、30.1 mm (P=0.000),二者差值的中位数、平均值分别为3.1 mm (1.2~8.0 mm)、(3.6±2.0) mm,95%CI为1.2~6.0 mm。19例患者最大实际浸润距离、最大测量距离分别为3.50、3.19 mm (P=0.000),二者差值的中位数和平均值分别为0.31 mm (0.15~0.50 mm)、(0.30±0.09) mm。原发灶边缘至浸润灶距离最大值为5.21 mm,中位数、平均值分别为3.34 mm (2.19~5.21 mm)、(3.50±0.88) mm,95%CI为2.19~5.06 mm。结论 增强CT低估了胰腺癌原发灶实际大小,在GTV基础上外扩5 mm作为CTV可能不够充分,建议再增加1~3 mm。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