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极高频电磁复合波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辅助淋巴细胞亚群Th1/Th2免疫应答平衡的影响。方法对32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进行极高频电磁复合波幅照,并采用ELISA法检测幅照治疗前、后外周血中的IFN-γ和IL-4水平变化;另对30例恶性肿瘤化疗后患者,同比进行细胞因子检测;再分别对上述患者外周血进行IFN-γ和IL-4水平变化的自身对照研究,以评价极高频电磁复合波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①恶性肿瘤化疗后第8天,患者IFN-γ水平(24.66±12.85)pg·mL-1低于化疗后第3天水平(27.88±17.07)pg·mL-1,但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而IL-4水平(54.80±28.56)pg·mL-1则明显地高于化疗后第3天水平(44.97±27.53)pg·mL-1,P<0.05。②极高频电磁复合波幅照的化疗患者,化疗后第8天,IFN-γ水平(34.79±27.23)pg·mL-1远高于化疗后第3天水平(20.39±12.67)pg·mL-1,P<0.05;IL-4水平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化疗后第8天,患者的IL-4水平(43.49±34.04)pg·mL-1高于化疗后第3天水平(35.77±22.23)pg·mL-1,但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第3天至第8天,细胞因子IFN-γ/IL-4水平比值降低,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极高频电磁复合波幅照后,其比值明显升高[从(0.57±0.44)pg·mL-1升至(0.80±0.67)pg·mL-1],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第3天至第8天,细胞因子IFN-γ水平降低,而IL-4水平则明显升高,反映恶性肿瘤化疗后患者Th细胞的存在异常(Th2)漂移;但极高频电磁复合波幅照治疗,可干预或阻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Th细胞的异常漂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外周血CD25及其mRNA表达.方法 采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B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CD25水平,Real-time检测患者外周血CD25 mRNA含量.以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为参照,以lgcDNA/lgGAPDH比值代表mRNA水平.结果 肝癌患者外周血植物血凝素(PHA)诱导前后CD25表达水平分别为(2.54±1.15)%和(24.39±3.00)%,其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56±0.24)lgcDNA/lgGAPDH和(2.93±0.43)lgcDNA/lgGAPDH,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肝癌患者外周血CD25及其mRNA表达类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例患者以CIK(cytokine-induced killer)细胞治疗后,其静息期和诱导期CD25、CD25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低下,外周血CD25及其mRNA水平降低.CD25及其mRNA表达与病理分型无关,CD25似可作为观察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评估疗效的辅助指标.CIK细胞可明显上调肝癌患者外周血CD25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列线图来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骨转移的发生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医院确诊的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是否发生骨转移、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吸烟状况、PS评分、TN分期、骨转移前是否有其他部位的转移、癌胚抗原(CEA)水平、甲胎蛋白(AFP)水平、血清钙浓度(Ca2+)、血清磷浓度(P)、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决策曲线分析法(DCA)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及临床获益度,使用列线图进行模型可视化。结果 ROC曲线下面积(AUC)显示,在建模组(n=138)及验证组(n=92)中,联合指标(年龄、性别、病理类型、CEA、ALP)预测的AUC值(建模组=0.792,验证组=0.629)均高于单一指标预测值。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效果良好,可为临床筛选NSCLC骨转移的高危患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NA倍体分析联合肿瘤标志物在良、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108例胸腔积液分为恶性组(68例)和良性组(40例)。除常规细胞学检查外,以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检测患者胸腔积液中的DNA倍体,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胸腔积液中CEA、CA199、NSE、CYFRA211、SCC、CA125等肿瘤标志物含量。比较DNA倍体联合肿瘤标志物诊断与细胞学诊断的优劣。结果DNA倍体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0.6%、95.0%,Youden’s指数为0.656,敏感度稍高于细胞学诊断的6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NSE外,其他5种肿瘤标志物在恶性胸腔积液中浓度均高于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FRA211、CEA、CAl99、CAl25、SCC、NSE的AUC分别为:0.893,0.828,0.759,0.691,0.524及0.490;COV分别为:149.2ng/mL,53.6ng/mL,78.2IU/mL,1559.0IU/mL,48.72ng/mL及78.3ng/mL;敏感性分别为:44.1%,44.1%,35.3%,29.4%,13.2%,5.9%,特异性均为100%。4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DNA倍体检测的敏感性为88.2%(60/68),特异性95%,显著高于细胞学诊断。结论DNA倍体联合CEA、CA199、CYFRA211和CA125检测诊断恶性胸腔积液有较高敏感性,具有定量、快速、价廉、易标准化的特点,且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Golgi protein,GP)73单独及联合甲胎蛋白(AFP)检测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HCC、肝炎、非HCC的其他肿瘤患者和健康人群,分别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GP73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检测AFP水平。结果 HCC组GP73水平为(231.2±92.3)ng/ml,明显高于肝炎组、其他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GP73在81.08 ng/ml处获得最大约登指数,此时诊断HC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2%和87.8%,高于AFP诊断的价值。GP73联合AFP诊断HCC,可使诊断灵敏度进一步提高至92.3%。结论 GP73作为一种新型HCC血清标记物在HCC诊断中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且优于AFP。GP73联合AFP检测可进一步提高HCC诊断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Ⅰ型胶原α2(COL1A2)和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TIMER 2.0和GEPIA数据库分析COL1A2在肿瘤及食管癌中的表达,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SCCAg的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食管鳞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COL1A2蛋白的表达。生存分析采用GEPIA数据库,基因集富集分析采用GSEA数据库。结果GEPIA数据库分析显示,食管鳞癌中COL1A2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P<0.05),食管鳞癌TNM分期及与COL1A2的表达相关(P<0.05)。SCCAg在食管鳞癌患者中的阳性率为48.6%,其在高分化食管鳞癌患中表达增高(P<0.05)。COL1A2蛋白在食管鳞癌中强阳性率为73.5%,显著高于癌旁组织5.6%(P<0.05)。COL1A2过表达与食管鳞癌分化程度及其临床分期相关(P<0.05)。GEPIA数据库分析显示高表达COL1A2的患者无瘤生存率显著降低(P<0.05)。GSEA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粘着斑通路、细胞外基质结构组分、内质网内腔、细胞外结构组织。结论血清SCCAg的高表达对食管鳞癌诊断及其分化程度预测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而食管鳞癌组织COL1A2的高表达与食管鳞癌的进展及预后不良有关,对食管鳞癌的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有望成为食管鳞癌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血清糖蛋白电泳在肝病诊断中的价值。对200例各种肝病和40例正常人进行了血清糖蛋白电泳分析。结果:肝硬变、慢活肝、慢迁肝α1糖蛋白、α2糖蛋白明显低于正常(P<0.01)。以肝硬化组降低最为显,γ糖蛋白带明显高于正常(P<0.01)。急性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差异。肝癌组:α1糖蛋白、α2糖蛋白明显高于正常(P<0.01),γ、β糖蛋白带明显低于正常。说明血清糖蛋白电泳是一项简便,易于普及的肝病诊断和鉴别诊断试验.特别是对肝癌和其它肝病的鉴别诊断方面有着重要价值,明显优于目前临床普遍采用的血清蛋白电泳分析。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Ⅰ型胶原α2(COL1A2)和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TIMER 20和GEPIA数据库分析COL1A2在肿瘤及食管癌中的表达,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SCCAg的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食管鳞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COL1A2蛋白的表达。生存分析采用GEPIA数据库,基因集富集分析采用GSEA数据库。结果GEPIA数据库分析显示,食管鳞癌中COL1A2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P<005),食管鳞癌TNM分期及与COL1A2的表达相关(P<005)。SCCAg在食管鳞癌患者中的阳性率为486%,其在高分化食管鳞癌患中表达增高(P<005)。COL1A2蛋白在食管鳞癌中强阳性率为735%,显著高于癌旁组织56%(P<005)。COL1A2过表达与食管鳞癌分化程度及其临床分期相关(P<005)。GEPIA数据库分析显示高表达COL1A2的患者无瘤生存率显著降低(P<005)。GSEA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粘着斑通路、细胞外基质结构组分、内质网内腔、细胞外结构组织。结论血清SCCAg的高表达对食管鳞癌诊断及其分化程度预测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而食管鳞癌组织COL1A2的高表达与食管鳞癌的进展及预后不良有关,对食管鳞癌的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有望成为食管鳞癌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放化疗后使用极高频电磁复合波辐照对患者外周血IFN-γ和IL-4水平变化及淋巴细胞亚群Th1/Th2免疫平衡的影响。方法对32例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进行极高频电磁复合波辐照,并采用ELISA法检测辐照治疗前、后外周血IFN-γ和IL-4水平变化;对照组为30例恶性肿瘤单纯放化疗后患者,同比进行IFN-γ和IL-4检测;再分别对上述患者外周血进行IFN-γ和IL-4水平变化的自身对照研究,以评价极高频电磁复合波对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的免疫功能影响。结果(1)恶性肿瘤单纯化疗组第8天,患者IFN-γ水平(24.66±12.85)pg/ml与第3天水平(27.88±17.07)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L-4水平(54.80±28.56)pg/ml则显著高于放化疗后第3天水平(44.97±27.53)pg/ml,P<0.05。(2)极高频电磁复合波辐照组,放化疗后第8天,患者的IFN-γ水平(34.79±27.23)pg/ml显著高于第3天水平(20.39±12.67)pg/ml(P<0.05);而IL-4第8天(43.49±34.04)pg/ml与第3天水平(35.77±22.23)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单纯放化疗组第3天至第8天,IFN-γ/IL-4水平比值有显著性降低(从0.62±0.26到0.45±0.15)(P<0.05);经极高频电磁复合波辐照组,IFN-γ/IL-4水平比值明显升高(从0.57±0.44升至0.80±0.67),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第3天至第8天,IFN-γ/IL-4水平比值降低,反映恶性肿瘤放化疗后患者Th1/Th2平衡异常,向Th2漂移;但极高频电磁复合波辐照治疗,患者的IFN-γ/IL-4水平比值升高,可阻止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Th2细胞的异常漂移,增强其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