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猪急性肝损伤肝脏内不同程度炎症反应对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存活率和疗效的影响.8):对照组和移植组.每组均按照低浓度D氨基半乳糖胺(D-gal,0.25 g/kg)、高浓度D氨基半乳糖胺(D-gal,0.35 g/kg)给药,分别建立2种急性肝损伤模型,诱导24 h后,对照组动物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40 mL,移植组动物门静脉移植40 mL PBS(约8×107同种异体GFP-MSCs).2 wk内观察猪肝功能变化、病理变化、血清炎症指标和移植MSCs定植存活情况.结果:低浓度D-gal组血清IL-1、TNF-α水平明显低于高浓度D-gal组,差异有显著性.低浓度D-gal移植组与低浓度D-gal对照组比较,ALT、TB和NH3在早期有显著差异(D2:232.6±57.6 vs 334.4±42.3,12.2±3.3 vs 16.0±1.2,79.7±9.3 vs 127.8±28.2,P<0.05);高浓度D-gal移植组与高浓度D-gal对照组比较,肝功能指标有改善,但无显著意义.低浓度D-gal移植组MSCs定植存活率和肝细胞增殖率显著高于高浓度D-gal移植组.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损伤的疗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肝脏炎症反应的程度,炎症反应越严重,移植细胞越不易存活;相反,较低的体内炎症环境有益于MSCs定植、存活和肝细胞再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膜截流分子量对新型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支持系统免疫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D氨基半乳糖静脉滴注比格犬建立肝功能衰竭模型.急性肝功能衰竭犬根据BAL隔离膜截流分子量的大小分为两组:A组:200 kD组;B组:1200 kD组.两组均接受新型2次BAL治疗,每次6h.观察各组体内IgG、IgM、50%补体溶血单位(CH50)变化及反应器内抗体漏过情况.结果 在第一次BAL治疗后两组的IgG和IgM水平均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在第2次治疗后第7天,1200 kD组的IgG和IgM水平明显升高,200 kD组IgG和IgM水平仍未出现明显上升或下降.在第一次BAL治疗后,两组CH50都出现暂时性的下降,在治疗后1h达到最低值,而后缓步上升,在7d后恢复至治疗前水平.反应器内培养液中IgG、IgM及CH50检测结果显示,1200 kD组在治疗结束后IgG、IgM及CH50含量显著高于200 kD组.结论 膜截流分子量可能是影响BAL异种免疫排斥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联合治疗肝功能衰竭的协同效应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静电喷射法制备IL-1Ra壳聚糖纳米颗粒,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1Ra纳米颗粒体外缓释作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观察纳米颗粒肝细胞靶向性.将IL-1Ra纳米颗粒与MSCs联合治疗急性肝衰竭(ALF)幼猪,具体方法为:D-氨基半乳糖诱导建立猪ALF模型,34头中华实验小型猪随机分为5组,造模对照组经门静脉注射等渗盐水;IL-1Ra组经门静脉注射等渗盐水6h前耳背大静脉推注IL-1Ra;MSCs组经门静脉移植MSCs;IL-1Ra联合MSCs组和IL-1Ra纳米颗粒联合MSCs组先由耳背大静脉分别推注IL-1Ra或IL-1Ra纳米缓释颗粒,再经门静脉移植异体MSCs.移植后4周内定期检测肝功能、炎症因子变化和病理改变,并监测移植细胞体内存活、转化和分泌情况.组间数据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IL-1Ra纳米颗粒在磷酸盐缓冲液中呈现缓慢释放过程;绿色荧光显示乳糖酰基化的纳米颗粒能特异性地靶向到肝细胞.IL-1Ra纳米颗粒联合MSCs组具有显著炎症环境改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肿瘤坏死因子α在术后1周即明显下降,而IL-6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降低;且IL-1Ra纳米颗粒联合MSCs有促进肝功能恢复和肝脏细胞增殖的作用[术后第3周,每个200倍视野下的细胞数为(68.8±9.1)个,与对照组的(21.2±2.5)个相比,t=5.173,P<0.01];免疫组织化学及荧光显微镜显示该组MSCs存活数量明显增多;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组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较其余各组明显增多.结论 IL-1Ra乳糖酰基壳聚糖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肝脏靶向和药物缓释作用,联合MSCs移植具有明显协同作用,通过改善炎症环境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显著改善D-氨基半乳糖诱导的ALF动物的肝功能指标,促进肝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 探讨仿生电刺激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株(UE7T-13)向肝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 采用静电纺丝及氧化聚合法制备聚吡咯/PLGA导电膜,并在其表面培养UE7T-13细胞株.实验按是否给予诱导因子及施加电刺激分为四组:电刺激+诱导因子组、电刺激组、诱导因子组以及空白对照组.诱导因子包括HGF、EGF、FGF及OSM等.电刺激为每日给予频率5Hz、脉宽5 ms、电压100 mV(电流强度100 μA)的仿生电刺激2h.每天常规收集培养液,检测其中白蛋白分泌、尿素合成、细胞色素P450活性.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各组干细胞中白蛋白和甲胎蛋白的表达.结果 电刺激+诱导因子组及诱导因子组UE7T-13细胞均成功诱导出类肝样细胞.与单纯诱导因子组比较,电刺激+诱导因子组UE7T-13更早向肝细胞转化,其肝细胞特异功能表达及表面特异蛋白分子表达更强.UE7T-13细胞在有电刺激存在时增殖能力明显提高.结论 仿生电刺激可促进体外UE7T-13细胞增殖及其肝向分化,使其更早出现肝细胞特异性分子表达,并提高分化效率.  相似文献   
7.
背景: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由生物反应器和细胞材料组成,治疗过程中可部分替代肝脏的主要功能如解毒、合成、分泌和生物转化等功能。目的:回顾和评价体外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近15年来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检索1995至2009年PubMed和Cochrane数据库有关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临床研究。被纳入的研究类型包括随机对照试验、临床对照试验和病例报告。结果与结论:共纳入31项研究,在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之后,患者生化指标呈现好转趋势,且大部分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均得到改善,但多数患者生存率未见明显改善。说明尽管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被证明具有一定治疗效果,但今后仍然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血清吡咯蛋白加合物(PPA)对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PA-HSOS)的严重度评估和对抗凝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8例PA-HSOS确诊患者资料,包括PPA浓度、门静脉流速、腹水分级、PA-HSOS严重度分级(参考欧洲血液和骨髓移植协作...  相似文献   
9.
10.
报道1例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因肝静脉-门静脉瘘出现门体分流性肝性脑病的诊断过程及经皮经肝门静脉-肝静脉瘘栓塞术的疗效,通过回顾加深了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及血管介入治疗在该领域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