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7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临床上约80%~90%的致死性肺动脉栓塞(PTE)的栓子来自于下肢和盆腔静脉,传统预防肺动脉栓塞(PTE)的方法有外科下腔静脉离断、结扎、股静脉结扎等,但创伤性较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预防性置入下腔静脉滤器作为预防肺栓塞的有利措施,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但是永久性滤器研究仅20多年的时间,对远期可能发生的问题尚待观察,所以对年轻或妊娠妇女患者滤器安置让人担心。而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同时,成为外周静脉血栓患者溶栓治疗中预防静脉血栓脱落导致异位栓塞的有效方法。现对我院2003-2004年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预先置入临时性腔静脉滤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心脏磁共振组织追踪技术(CMR-TT)定量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心室心肌应变。方法 对HCM射血分数(EF)正常28例患者(病例组)及14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心脏磁共振电影检查,应用CMR-TT技术定量分析左心室心肌各向应变值、收缩期应变率及峰值位移,就两组左心室整体心肌的各向应变值、收缩期应变率、峰值位移及病例组肥厚节段、非肥厚节段应变参数做统计学分析,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左心室整体心肌各向应变在鉴别对照组与病例组诊断效能。结果 HCM组左心室整体心肌径向应变、周向应变、纵向应变值及其相应的应变率分别为(23.39±10.11)%和(1.32±0.48)s-1、(-17.59±5.04)%和(-1.14±0.38)s-1、(-8.70±2.84)%和(-0.59±0.20)s-1,均低于对照组。HCM组整体心肌径向、周向及纵向峰值位移分别为(4.32±0.97)mm、(2.63±1.74)deg、(4.43±1.81)mm也较对照组不同程度缩小。病例组肥厚节段径向应变、周向应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术后随访的价值。方法:对46例主动脉夹层(其中11例有术前及术后对照)患者进行了MSCTA胸腹联合检查,将原始数据初步重建后传到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结果:46例均满意地显示了主动脉夹层的部位和范围,真腔、假腔、内膜片及撕裂口均能得到清楚显示;11例术后显示管腔复张及支架位置良好,4例再发其他部位夹层。结论:MSCTA对主动脉夹层的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CT与MRI成像技术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3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分别对其进行CT和MRI检查,对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CT检查成像质量高的为54例,占比例的74%,成像质量较好的为13例,占比例的17.8%,成像质量一般的为4例,占比例的5.5%,差的为2例,占比例的2.7%。 MRI检查成像质量高的为56例,占比例的74%,成像质量较好的为11例,占比例的15.1%,成像质量一般的为5例,占比例的6.8%,成像质量差的为1例,占比例的1.4%。P>0.05认为比较无差异。结论两种检查方式均能够成功完成对颈动脉狭窄的检查,但MRI对粥样硬化斑的检出率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16层螺旋CT在肝脏多期相扫描设置的优化及血管成像的综合应用技术,以期提高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参照肝脏增强时间密度曲线,选择兼顾肝动脉、门静脉成像及肝内病变检出的最佳时间段设置扫描期相.采用此期相设置对40例经B超发现肝脏有病变的患者进行16层CT增强检查.将所得双期血管成像与其中12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患者进行比较,作出前瞻性诊断后追踪病理及临床综合资料并作比较.结果:在注射对比剂后40例患者病变均能检出,且前瞻性诊断符合率达95%,双期血管成像与DSA比较有较好的相似性.结论:肝脏16层CT多期相设置及血管成像的综合技术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患者 女,32岁。发现右乳包块6个月入院,包块进行性增大,无红肿、发热、疼痛。查体:右乳外侧包块7cm×8cm×10cm,质硬,不活动,与皮肤粘连,边界尚清,局部皮肤无内陷,包块不规则,无乳头内陷及溢液;双侧腋窝及锁骨上未扪及肿大淋巴结,余无特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及生化检查无异常。胸片示:右侧乳房显著增大,右肺中野见多个大小不等结节影。诊断:乳癌肺转移。CT扫描:平扫右乳房内见7cm×8cm×11cm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均匀,CT值26HU,边缘光滑;右肺下叶背段见多个腺泡结节影及1~1.5cm大小结节影2个(图1)。增强扫描动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分析常规三维容积内插屏气检查(VIBE)与StarVIBE序列的图像质量,探讨StarVIBE序列自由呼吸扫描在肝脏T1W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8例超声提示肝脏病变患者行StarVIBE序列自由呼吸扫描及常规VIBE序列屏气扫描,根据患者能否配合屏气16 s分为无法屏气组(n=24)及配合屏气组(n=24);采用"5分法"对肝脏边缘锐利度、肝脏血管清晰度、病变清晰度、伪影、脂肪抑制效果及图像总体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并计算平扫信号强度变异系数(CV)及增强后病灶肝脏信号比(LLR);比较组内2序列间及2组间StarVIBE序列的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无法屏气组StarVIBE序列图像的主观评分及定量评估参数值均高于常规VIBE序列(P均<0.05);配合屏气组StarVIBE序列图像病灶清晰度(平扫)、伪影及脂肪抑制效果评分低于常规VIBE序列(P均<0.05),而2序列间其余主观评分及定量评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间StarVIBE序列LL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主观评分及C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肝脏T1WI中,对于能配合屏气患者,StarVIBE序列图像质量略差于常规VIBE序列;而对于无法屏气患者,StarVIBE序列可获得更佳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8.
张媛  杜松林  郑念华  翟茂雄 《吉林医学》2012,33(16):3518-3519
目的:探讨MRI检查时心理护理对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00例进行MRI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实施一系列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不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待检查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依从性的调查。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在运动伪影、截断伪影、呼吸困难、拒绝检查、满意度上分别为:13例和5例,11例和4例,9例和5例,9例和4例,73例和46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MRI检查患者的一系列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提高MRI检查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无功能性肾上腺皮质癌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 男 ,42岁。体检发现左腹部包块 2年入院。查体无特殊。血儿茶酚胺定性阴性 ,2 4小时尿 17 酮皮质醇、尿 17 羟皮质醇和醛固酮均正常。腹部B超示包块大小为 8.3cm×5 .6cm× 3 .9cm ,KUB +IVU尿路未见异常。 2年前体检B超提示腹膜后包块 5 .3cm× 3 .6cm× 2 .5cm大小。CT检查 :平扫左侧肾上腺及肾区见一巨大软组织密度块影 ,最大截面 10cm ,与肾脏相连 ,中心CT值 3 9HU ,周边CT值5 5HU(图 1)。增强扫描 ,肿块周边部位明显强化 ,CT值 75~10 1HU ,包膜较完整 ,左肾受压变形 (图 2 )。CT诊断 :左…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癌的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及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的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方法及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对甲状腺肿瘤患者行MSCT平扫、增强及三维后处理,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患者的术前MSCT表现。结果:所有病例MSCT均可见肿块,14例密度不均,8例肿瘤内出现钙化,12例呈形态不规则,13例肿块边缘模糊不清,6例瘤内呈“半岛状”瘤结节,5例瘤周呈“强化残圈”征,10例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器官,9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甲状腺癌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SCT能较准确地判断甲状腺癌有无侵犯周围组织器官,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