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8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分析氟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接受氟马替尼治疗的56例CML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3组,氟马替尼治疗初诊CML患者35例(A组),伊马替尼/达沙替尼不耐受(B组)和耐药(C组)转氟马替尼治疗患者分别为10和11例,评价3组患者使用氟马替尼治疗的分子学反应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患者3个月早期分子学反应(EMR)为40.0%,6和12个月主要分子学反应(MMR)分别为43.7%和46.2%。B组患者3个月EMR为50.0%,6和12个月MMR分别为70.0%和66.7%;在可评估患者中,6例转氟马替尼治疗后均达到12个月分子学反应4.5。C组3例伊马替尼耐药转氟马替尼达到12个月分子学反应4.5,但2例达沙替尼耐药转氟马替尼治疗失败。使用EUTOS长期生存(ELTS)评分系统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ELTS评分中高危组3个月EMR、6个月MMR和12个月分子学反应4.5分别为18.8%、15.4%和15.4%,较低危组的57.9%、63.2%和69.2%均显著更差(P=0.036,P...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双表型白血病(BAL)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及治疗疗效。方法对40例急性双表型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应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分析,采用直接培养法或24/48h短期培养法G显带技术检测染色体。应用兼顾髓系和淋系的V(M)DALP方案联合化疗,Ph阳性患者部分加用伊马替尼治疗。结果符合急性双表型白血病诊断的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发病时WBC≥30×10^9/L者20例(50.0%),WBC≥100×10^9/L者6例(15.0%),合并肝、脾肿大者16例(40.0%),2例患者(5.0%)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以同时表达髓系和B系抗原者最常见,占72.5%,髓系和T系抗原共同表达者占25.0%,B系和T系抗原共同表达者占2.5%。急性双表型白血病患者中CD34阳性高表达占80.0%;对30例患者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核型者13例,占43.3%,异常核型者17例,占56.7%,其中9例(30.0%)Ph染色体阳性表达;40例患者完全缓解19例(47.5%),9例Ph染色体阳性患者完全缓解3例(33.3%)。结论急性双表型白血病高白细胞者多见,以表达髓系和B系抗原共表达者最常见,异常核型发生率高,Ph染色体阳性者多见,治疗效果较差,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出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DCs)输注对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昆明小鼠30只,参照姚军等方法建立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实验分模型组、tDCs组、照射组、正常组。tDCs组分别于制模后0d、3d、5d从小鼠尾静脉输注耐受性树突状细胞1×106/只,观察各组小鼠外周血象变化、濒死时(或造模28d时)骨髓有核细胞数量和骨髓病理学特征。结果模型组外周血WBC显著低于tDCs组和照射组,分别为(0.7±0.2)×109/L,(4.27±0.64)×109/L,(5.89±0.34)×109/L。tDCs组小鼠单侧股骨有核细胞数量显著高于模型组,而与照射组结果一致。结论tDCs输注可减轻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骨髓造血衰竭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增殖能力、免疫表型、以及抗淋巴瘤细胞的作用。方法取昆明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体外诱导DC和CIK细胞,同时用鼠脾脏单个核细胞诱导CIK细胞,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MTT法测定杀伤活性。结果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骨髓DC-CIK细胞与脾脏DC-CIK细胞增殖无明显差异。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和CD3^+CD8^+、CD3^+NK1.1^+双阳性细胞比率较同条件下CIK细胞组显著增多(P〈0.05);在5∶1-40∶1的效靶比范围内,DC-CIK细胞对淋巴瘤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CIK细胞(P〈0.05),且杀伤率与效靶比呈正相关。结论骨髓源性DC增强CIK细胞的增殖能力,DC-CIK细胞增加抗淋巴瘤细胞的活性。  相似文献   
5.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继发自身免疫性贫血骨髓象1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慢性淋巴细胞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是一种因细胞凋亡受阻而导致的B细胞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表现为成熟的小淋巴细胞在外周血、骨髓以及其它淋巴组织中异常积聚[1]。CLL常合并由免疫介导的并发症,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Evan’s综合症等血液系统疾病[2],尤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D68+淋巴瘤相关巨噬细胞(LAM)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在肿瘤形成中的作用,明确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4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首诊为DLBCL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选择同期于同一医院收治的首诊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患者20例纳入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两组患者CD68+ LAM表达数目,并对不同临床特征DLBCL患者的CD68+ LAM数目进行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Ann Arbor分期与有、无B症状者及疾病风险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结果 对不同年龄、不同Ann Arbor分期与有、无脊髓侵犯DLBCL患者的CD68+ LAM数目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46,3.798,2.214;P=0.024,0.009,0.043);不同性别、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及有、无B症状与有、无巨大肿块DLBCL患者的CD68+ LAM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DLBCL患者的CD68+LAM数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522,P<0.05);各IPI分级DLBCL患者的CD68+ LAM数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60例DLBCL患者中,CD68-LAM高密度表达者为13例(21.7%),低密度表达者为47例(78.3%);CD68+ LAM高密度表达组治疗有效率为76.9%(10/13),低密度表达组治疗有效率为93.6%(44/4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idit z=12.152,P<0.05).CD68+ LAM高密度表达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2.1个月,低密度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为40.1个月,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68+ LAM在不同恶性程度和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JAK2V617F基因突变在骨髓增生性疾病(MPD)中的发生率及其与血液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68例MPD患者骨髓及外周血细胞抽提DNA,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检测JAK2V617F基因突变,对突变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合临床资料以及外周血细胞计数作进一步分析.结果:68例MPD患者中JAK2V617F突变的阳性率为65.28%,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阳性率为77.77%(28∕36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阳性率为56.52%(13∕23例),慢性骨髓纤维化(IMF)患者阳性率为44.44%(4∕9例). 各组患者骨髓及外周血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率大致相同.PV突变阳性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较突变阴性患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T突变阳性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较突变阴性患者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JAK2V617F基因突变有助于BCR/ABL阴性的MPD的诊断.JAK2V617F突变对血液学特征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具有典型树突状形态、膜表面高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类分子、能移行至淋巴器官和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殖活化的细胞,是递呈肿瘤抗原能力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APC)。以往认为DC是激活T细胞初始免疫反应的细胞,在介导炎性反应、抗肿瘤反应中起重要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树突状细胞在免疫耐受中起重要作用,在抗原提呈过程中,若共刺激分子缺乏或被阻止,不但不能激活T淋巴细胞反而可以诱导对该抗原的耐受。常规培养的DC诱导产生CD4+CD8+效应性T细胞,激活机体产生针对抗原的免疫反应。未成熟DC在体内向初始T细胞呈递抗原,诱导产生CD4+CD25+调节性T细胞,其结果是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目前,全世界约有20%的人受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困扰。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各年龄阶段患者的残疾和死亡,而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治愈此类疾病,仅仅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因此,进一步探讨治疗此类疾病的方法备受关注。本文就耐受性DC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对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的认识,减少误诊。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8例成人HPS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生存资料。  结果  本组患者以发热(100%)和脾肿大(89.7%)最常见。实验室指标以血清铁蛋白≥500 μg/L(100%)、两系以上血细胞降低(96.6%)最为常见。感染组和风湿免疫组患者预后较好(中位生存时间为未达到和190 d),肿瘤相关组HPS预后最差(中位生存时间仅为30 d)。单因素分析示Fbg<1.5 g/L、PLT<40×109/L和LDH≥2 000 U/L的患者预后明显更差(P均<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PLT<40×109/L是影响本组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不良因素(P=0.011)。  结论  HPS临床表现错综复杂,病因多种多样;Fbg<1.5 g/L、PLT<40×109/L和LDH≥2 000 U/L患者预后不佳,需尽早行系统方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从发生医院感染进行研究,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有效的措施与建议。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11月医院住院部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211例,对其住院期间感染发生进行统计,详细记录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住院时间、原发病种类、化疗类型以及抗菌药物使用等指标;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总结,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211例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84例,医院感染率为39.8%,呼吸道感染26例占31.0%、泌尿系统感染8例占9.5%、口腔感染18例占21.4%、皮肤感染14例占16.7%、导管感染12例占14.3%、胃肠道感染6例占7.1%;医疗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粒细胞减少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因病情严重且复杂,临床治疗中出现感染的概率相对较高,为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增强治疗的效果需明确主要的危险影响因素,实施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