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1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方法 入选笔者医院2012年6月~2014年2月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213例, 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2型糖尿病组、非糖尿病组。统计患者入院基本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检测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直径≥50%累及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或左主干(LM)分为单支、双支(累及左主干为双支病变)及3支病变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 ±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结果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空腹血糖(FPG)比非糖尿病组明显升高(8.45±0.40mmol/L vs 5.61±0.13mmol/L, P<0.001), 冠状动脉3支病变发生率更高(50.00% vs 8.94%, P<0.001), 单支病变、两支/左主干病变发生率低于非糖尿病组(24.4% vs 48.8%, P<0.001;25.6% vs 42.3%, P<0.001), 冠状动脉病变部位更多累及前降支(92.2% vs 82.1%, P=0.034)、左回旋支(68.9% vs 39.8%, P<0.001)、右冠状动脉(64.4% vs 39.0%, P<0.001), 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并无统计学意义(7.8% vs 2.4%, P=0.100)。结论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更为广泛、严重, 具有更高的致死风险。  相似文献   
2.
王欣  夏豪  童随阳  李磊  王慧 《心脏杂志》2015,27(1):31-33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WBC)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4年4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拟诊断冠心病的患者106例,统计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入院24 h实验室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计算每位患者冠脉造影结果Genisi评分,分析白细胞计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相关性。结果: 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年龄、性别、WBC在有冠状动脉狭窄组和无冠状动脉狭窄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WBC是冠状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WBC与冠状动脉狭窄Genisi评分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r=0.32,P<0.05)。结论: WBC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g)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4年2-4月收治的拟诊稳定型冠心病患者91例,统计其入院基本临床资料,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21例,单支病变组37例,2支病变组16例,3支或左主干病变组17例,均检测F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与非冠心病组比较,2支病变组、3支或左主干病变组Fg水平均升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9.72,95%CI 1.5660.76,P=0.02)、年龄(OR=1.09,95%CI 1.0060.76,P=0.02)、年龄(OR=1.09,95%CI 1.001.17,P=0.04)、TC(OR=10.87,95%CI 1.561.17,P=0.04)、TC(OR=10.87,95%CI 1.5676.24,P=0.02)、LDL-C(OR=1.06,95%CI 1.0176.24,P=0.02)、LDL-C(OR=1.06,95%CI 1.011.50,P=0.01)、Fg(OR=7.40,95%CI 1.821.50,P=0.01)、Fg(OR=7.40,95%CI 1.8230.03,P=0.01)是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性别、年龄、TC、LDL-C、Fg是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后Fg水平可升高,尚不能肯定与病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与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溶栓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7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08例,将其随机分为阿替普酶组(试验组)54例和尿激酶组(对照组)54例.试验组:首先以普通肝素60 U/kg的用量静脉推注,再以阿替普酶15 mg静脉推注,其后30 min内静脉滴注50 mg,剩余35 mg在60 min内静脉滴注.溶栓后予以普通肝素每小时12 U/kg维持静滴48 h.对照组:尿激酶150万U于30 min内静脉滴注.溶栓开始后12h,皮下注射肝素7500 U,每12小时1次,持续3~5 d.统计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及入院24h内实验室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及溶栓期间动态心电图变化,并记录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源性猝死等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两组溶栓再通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溶栓治疗后30、60、90、120 min的总再通率分别为10例(19.61%)、20例(39.22%)、31例(60.78%)、42例(82.35%).对照组溶栓治疗后30、60、90、120 min的总再通率分别为5例(10.20%)、8例(16.33%)、18例(36.73%)、30例(6l.24%);试验组溶栓治疗后30、60、90、120 min的总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相应时间段的总再通率(P<0.05).试验组发生恶性心律失常4例、心力衰竭5例、心源性休克5例、心脏破裂2例、死亡3例;对照组发生恶性心律失常10例、心力衰竭14例、心源性休克9例、心脏破裂4例、死亡5例.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发生轻度出血5例、中度出血2例、严重或威胁生命的出血1例.对照组发生轻度出血11例、中度出血6例、严重或威胁生命的出血3例.试验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替普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溶栓再通率高于尿激酶,并能有效降低不良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NHR)对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3月因胸痛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16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CAG检查结果将其分为CSF组83例和对照组83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BMI、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ALT、AST、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空腹血糖、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NHR。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SF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以评估NHR预测CSF的效能。结果 两组性别、有吸烟史者占比、BMI、三酰甘油、N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HR是CSF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HR预测CSF的AUC为0.803[95%CI(0.734,0.861)],最佳截断值为3.55,灵敏度为66.30%,特异度为80.70%。结论 NHR...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伊布利特与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和心房扑动(房扑)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4.4)、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14.4)、维普数据库(1999~2014.4)、万方数据库(1990~2014.4)、Pub Med(1990~2014.4)、Cochrane Library(2014第4期)。纳入伊布利特(实验组)与胺碘酮(对照组)比较治疗房颤和房扑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由两位研究员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采用Cochrane5.1手册推荐的简单评估法进行纳入研究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5.2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489篇,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5篇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结果:1伊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的总有效率高于胺碘酮(OR=3.26,95%CI:2.60~4.08,P0.00001);2伊布利特转复房颤的有效率高于胺碘酮(OR=2.71,95%CI:2.04~3.58,P0.00001);3伊布利特转复房扑的有效率高于胺碘酮(OR=7.05,95%CI:4.13~12.04,P0.00001);4伊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平均转复时间短于胺碘酮(WMD=-67.16 min,95%CI:-87.27~-47.04,P0.00001);5伊布利特与胺碘酮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别(OR=1.02,95%CI:0.72~1.43,P=0.93)。结论目前研究显示,伊布利特治疗房颤和房扑的有效性高于胺碘酮,且平均转复时间短于胺碘酮,在安全性方面二者无显著差异。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及质量有限,该结论尚需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8.
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后可以通过介入治疗开通罪犯血管以挽救濒死心肌,但罪犯血管开通后中性粒细胞浸润、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等会引发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通过药物调动内源性保护机制是对抗心肌I/R损伤的重要策略.紫苏醛(PAH)具有很强的抗炎、抗真菌作用,但其对心肌I/R损伤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PAH对心肌I/R损...  相似文献   
9.
童随阳  夏豪  王欣  李磊  王慧  黄丹 《医学研究杂志》2015,44(6):23-27,30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溶栓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6月在笔者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75例,将其随机分为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组(联合组)91例和阿替普酶组(单药组)84例。统计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入院24h内实验室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记录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源性猝死等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两组溶栓再通率、住院期间急性期病死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联合组溶栓治疗后30、60、90及120min的总再通率均高于单药组相应时间段的总再通率(P<0.05),联合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溶栓再通率高于单用阿替普酶,并能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且与单用阿替普酶相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