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心梗患者(AMI)溶栓后心率变异性(HRV)变化。方法41例患者被分为两组溶栓再通组21例;常规治疗组20例。观察两组患者病后心率变异性的改变。结果溶栓再通组病人在各时间点的HRV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组内比较,3月、6月时的HRV均高于2周时(P<0.05)。2周时再通者室性心律失常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溶栓后冠脉再通可改善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减少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
除颤前先胸外按压对延期室颤的复苏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除颤前先胸外按压对延期室颤患者的复苏疗效.方法 将69例室颤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行胸外按压再除颤组和直接除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除颤次数、能量、首次除颤成功率、入院率、自主循环恢复率和时间.结果 胸外按压再除颤组与直接除颤组比较,先胸外按压者除颤次数及总能量减少(4.8±2.3 vs 6.5±3.6,P<0.05;1250±320 vs 1890±570,P<0.01);胸外按压再除颤组首次除颤成功率高(28.6% vs 17.6%,P<0.05),较高的入院率(28.6% vs 11.8%,P<0.05);自主循环恢复更理想.结论 胸外按压再除颤可提高延期室颤的复苏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治疗在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中的应用时机和方法。方法:2008年至2010年符合急性重度药物或毒物中毒诊断标准的患者65例。根据病情选择血液灌流、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或床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评估Glasgow评分,机械通气使用率,住院天数,治愈率,死亡率,以及血液净化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首诊时Glasgow评分为5.4±2.2。血液净化治疗开始的时间为首诊后2.3±0.8h。平均血液净化治疗的次数为2.7±0.5次。患者痊愈出院50例(76.9%),自动出院7例(10.7%),死亡8例(12.3%)。平均住院天数5.6±2.2d。结论:在常规内科对症对因治疗的同时,尽早、综合、大胆应用血液净化治疗,显著提高急性重度中毒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减少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4.
祁必富  蒋锡嘉  许家俐 《临床荟萃》2000,15(24):1119-1120
心率变异性反映了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状况 ,是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独立判断指标。本文研究了溶栓后冠脉再通的急性心梗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以了解积极有效的溶栓治疗对心肌梗死患者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与分组 选择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除外 :①非窦性心律者 ;②安装起搏器者 ;③合并陈旧性心梗者 ;④有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者。入院对象共 41例 ,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 :溶栓再通组 2 1例 ,其中 11例于起病后 1周内行冠脉造影术 ,5例Ⅱ级再灌 ,6例Ⅲ级再灌 ;传统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人工机械通气救治急性重症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重症心源性肺水肿并发急性呼吸衰竭者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观察临床症状及通气前后动脉血气参数、血压、心率、呼吸的改变。结果:22例患者抢救成功,1例患者死亡。与通气前相比,通气治疗2h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心率下降[(135±49)次·min-1/(106±23)次·min-1,P0.05];呼吸由浅慢变为规则[(7.3±2.4)次·min-1/(21.5±8.9)次·min-1,P0.01];SaO2和PaO2上升[(52±16)%/(95±14)%,P0.01;(37.8±12.6)mmHg/(78.9±23.5)mmHg,P0.01],pH值变为正常[(7.11±0.11)/(97.36±0.07),P0.05]。结论:人工机械通气治疗急性重症心源性肺水肿,能迅速缓解患者症状,纠正低氧血症,抢救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急诊困难气管插管的预测因子。方法前瞻性研究246例急诊插管患者,气道管理方案适用于所有的急诊气管插管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改良的LEMON评分、Cormack and Lehane分级、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通过多元逻辑回归分析预测困难插管的独立危险因子。结果 248例患者中,第一次插管成功186例(75.0%)为容易插管组,不成功62例(25.0%)为困难插管组。困难插管组中大切牙、大舌头、颏骨至舌骨距离<3指、舌骨至甲状软骨切迹距离<2指、颈部活动困难、肥胖患者和创伤患者的比率显著高于容易插管组(均P<0.05)。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发现舌骨至甲状软骨切迹距离<2指(OR值3.54;95%可信区间1.29~7.23,P=0.007)和大舌头(OR值2.89,95%可信区间0.87~5.98,P=0.048)是困难插管的独立危险因子。Cormack and Lehane分级分级1~4级,级别越高插管越困难。结论改良LEMON评分适合急诊状态下区分困难气管插管,甲状软骨至舌骨的距离<2指和大舌头是急诊预测困难插管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7.
连续胸外按压结合除颤对室颤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连续胸外按压结合除颤对室颤猝死患者的复苏效果.方法 2005-02~2009-02室颤患者行除颤加连续胸外按压,而2001-06~2005-01收治的室颤患者行连续电除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 与连续除颤者相比,连续性胸外按压加除颤组自主循环恢复率较高;除颤次数少;入院率增加;自主循环恢复所需时间缩短.结论 连续性胸外按压结合除颤可提高室颤猝死患者的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心绞痛与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心绞痛及心肌梗死 (MI)患者的自主神经活动特点。方法 :对 30例健康者 ,2 5例心绞痛 ,2 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 ,30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心率变异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 :心绞痛以及 MI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明显低于正常人 ,AMI者低于心绞痛以及 OMI患者。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自主神经活动受损 ,AMI患者更加明显 ,其迷走神经张力降低 ,而交感神经紧张性相对增强 ,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治疗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HRV)变化并对该变化的意义进行临床评价。方法  4 1例AMI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 :溶栓再通组 2 1例 ,传统治疗组 2 0例。应用动态心电图、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两组患者起病后 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HRV及左室射血分数 (LVEF)的动态变化。结果 除 3个月时的SDANN(2 4h每 5min正常R -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 )外 ,溶栓再通组在 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SDNN(2 4h正常R -R间期标准差 )、SDANN、r-MSSD(2 4h相邻正常R -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 )均高于传统治疗组相应时间段的数值 (P <0 0 5或 <0 0 1) ;同组内比较 ,3个月、6个月时的SDNN、SDANN、r-MSSD均高于 2周时的数值 (P <0 0 5或 <0 0 1) ,1个月时的HRV参数虽较 2周时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 )。溶栓再通组LVEF在 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均较传统治疗组相应时间段高 (P <0 0 5 )。 2周时动态心电图上记录的溶栓再通组的室性心律失常低于传统组 (33 3%vs 75 % ,P <0 0 5 ) ,有室性心律失常者同无室性心律失常者相比 ,前者的HRV参数 (SDNN)较低 (P <0 0 5 )。结论 溶栓后冠脉再通的急性心梗患者的HRV较高 ,说明冠脉再通使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衡得到纠正 ,改善心肌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并评价该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象为AMI者,共41例。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①溶栓再通组21例;②常规治疗组20例。应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病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CT离散度变化。结果溶栓再通组2周、1个月时的QTD、QTCD均较常规治疗者相应时间段小(P〈0.05或〈0.01),但3、6个月时的QTD、QTCD两组间无差异性(P〉0.05);同组内比较,患者3、6个月时的QTD、QTCD比2周时小(P〈0.05或〈0.01),1个月同2周时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2周时溶栓再通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Lown Ⅱ级或以上)低于常规组(P〈0.05),有室性心律失常者同无室性心律失常者相比,前者QTD、QTCD较大(P〈0.01或〈0.05)。结论溶栓后冠脉再通的AMI患者的QT离散度较小,说明冠脉再通改善心肌复极和传导的差异性,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