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高原短期暴露人群尿微量蛋白变化规律分析,探讨高原脱适应对肾脏的影响。方法高原短期暴露(116d)人员738例,根据返至富氧环境后晨尿中微量蛋白检测时间依次将受检者分为第2、15、30天组,并分别于上述时间检测其尿液中α1-微球蛋白(α—microglobulin,α1—MG)、p2微球蛋白(β2 microglobulin,β2-MG)、尿微量白蛋白(urinary microalbumin,mAlb)水平。结果第2、15、30天组α1-MG持续升高,β2-MG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mAlb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第30天组α1-MG、β2—MG异常率高于第2天组与第15天组(P〈0.05),mAlb水平低于第15天组,高于第2天组(P均〈0.05),第15天组第α1-MG、mAlb异常率高于第2天组,β2-MG异常率低于第2天组(P〈0.05)。结论高原低氧对肾功能有一定损伤,且返至富氧环境后脱适应对肾功能的损伤有所加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高原短期暴露人群返回低海拔地区后脱适应期皮质醇水平的变化。方法对参加高原(海拔3 700m以上)军事任务116天后返回平原的官兵在返回后的第2天、第15天和第30天分别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分析血清皮质醇浓度。未上高原的140例官兵作为对照,进行同样的检测。结果高原短期暴露人群,血清皮质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官兵返回平原第2、15天时的皮质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人群和返回平原后第30天的水平(P<0.05),且第15天时明显高于第2天(P<0.05)。官兵返回平原后第30天时与对照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短期暴露人群返回平原初期皮质醇水平变化明显,且与高原脱适应症状相关。  相似文献   
3.
4.
背景:部队进入高原执行任务导致完成任务返回平原后出现高原脱适应的人数明显增加,但至今对高原脱适应症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制剂对高原脱适应症的干预效果,为今后高原返回平原人群高原脱适应症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设计、场所、对象和干预措施:选择某部2010年4月14日~8月7日参加高原抗震救灾返回平原后出现高原脱适应症状的官兵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单盲、安慰剂对照的试验设计方法,将高原返回平原出现高原脱适应反应的534名官兵按排建制分为三康胶囊组、红景天胶囊组、参芪花粉胶囊组和安慰剂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治疗15d。主要结局指标:采用高原脱适应症状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以治疗后症状改善的有效率和组间症状改善的差异评价治疗效果。结果:3种药物对高原脱适应症状均有一定改善作用,与安慰剂组比较,3组官兵的脱适应症状均明显减轻(P〈0.05)。与安慰剂比较,三康胶囊主要对头晕、乏力、心慌、咳痰、咽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P〈0.05),红景天胶囊主要对乏力、嗜睡、胸闷、心慌、眩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P〈0.05),参芪花粉胶囊主要对头晕、疲倦、乏力、胸闷、心慌、咳嗽、咯痰、咽痛、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手足麻木等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P〈0.05)。参芪花粉胶囊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药物。结论:3种药物对高原脱适应反应均有明显的干预效果,参芪花粉胶囊的效果优于三康胶囊和三普红景天胶囊。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高海拔(3700m)短期暴露人群返回低海拔(海拔1570m)区后脱适应期的心、肝、肾功能。方法对参加高原抗震救灾116天的923名官兵(设为观察组)和未参加救灾的149名官兵(设为对照组)在返回后的第1天和第15天分别采取清晨空腹静脉血,速率法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SLDH)、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Crea)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AT)浓度。结果返回低海拔区后第1天检测,观察组α-HBDH、CK、肌酸激酶同功酶显著低于平原对照组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返回低海拔区后第15天检测,观察组SLDH、α-HBD、CK、肌酸激酶同功酶、AST和AAT仍显著低于平原对照组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Crea接近对照组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高原短期暴露可引起心肌和肝肾功血清学指标的显著改变,返回平原后有所改善,但存在矫枉过正现象,需高度关注和加强防护,防止高原脱适应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原脱适应症的诊断方法,制定高原脱适应症的诊断标准。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相结合的方法,对由高原返回低海拔地区的3011人的一般健康状况、血尿便常规、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神经功能、性激素、尿微量蛋白、心电图、心脏彩超、肺功能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等进行检测,并与同一地区、同一海拔高度、相同年龄梯度的健康人群进行比较,找出高原脱适应症的规律和发病特点,并依据此特点制定高原脱适应症的诊断标准。结果高原返回内地人群中有脱适应症状者占84.36%,其中60%为轻度反应,30%为中度反应,重度患者仅占10%。返回地的海拔越低、高原居住时间越长、高原劳动强度越大者的高原脱适应症发病率越高。高原脱适应症患者不仅存在血液学指标异常,也常有左、右心功能的异常,尤以右心室的舒张功能恢复最慢,一般需1~5年。长期高原暴露人群的心脏形态学改变明显,表现为左、右心室增大,尤以右心室增大明显。此外高原脱适应症患者血压测定以低血压和低脉压多见,尿中可见微量蛋白,少数患者粪便潜血阳性。因此诊断高原脱适应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患者近期从高原返回平原,出现头昏、乏力、嗜睡、胸闷、浮肿、记忆力减退等脱适应症状和体征,经短期休整或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同时须排除其他心、肺、脑、肾等器质性病变。结论高原脱适应症必须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高原暴露人群返回低海拔后氧自由基改变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923名官兵高原作业110 d后返回低海拔第1天、第15天采样,化学法测定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计算SOD/MDA比值。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Tei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结果:高原短期暴露后返回低海拔初期血中SOD和SOD/MDA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MD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随时间延长前者呈降低趋势,后者呈增高趋势,第15天时与第1天比较仍有显著差异(P<0.05)。返回低海拔第1天Te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LVEF、LVF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返回第15天Tei指数显著低于第1天水平,LVEF显著高于第1天水平(P<0.01)。结论:高原移居人群返回低海拔后存在着氧化损伤,氧化损伤对心功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某部抗震救灾官兵高原脱适应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某部抗震救灾官兵高原脱适应症状发生情况,为今后部队在高原执行任务后返回平原的健康保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某部1352名抗震救灾官兵高原脱适应症状发生情况,对症状发生率和组间症状发生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官兵中症状总体发生率为100%,其中疲倦、乏力、嗜睡的发生率分别为69.4%、65.6%...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海拔低氧并重体力劳动对军人心功能影响及返回低海拔后恢复变化情况。方法根据快速进入高海拔(3700m)地区并从事重体力劳动的96例男性军人的症状,将其分为重度急性高原反应(acute high altitude reaction, AHAR)组、中度AHAR组、轻度AHAR组和无AHAR组;在50d后其下撤前及返回低海拔(1500m)后12h、15d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MB(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MB, CK-MB)、乳酸脱氢酶同功酶-1(lactic dehydrogenase isoenzyme-1,LDH-1)、心肌运动指数(又称Tei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shortening, LVFS),并与低海拔(1500m)地区的50名健康军人(对照组)比较。结果96例中发生AHAR者71例(74.0%),其中轻度25例(占35.2%)、中度22例(占31.0%)、重度24例(占33.8%)。重度AHAR组血清CK-MB、LDH-1水平、Tei指数显著高于轻中度AHAR组和无AHAR组(P〈o.01),LVEF、LVFS显著低于轻中度AHAR组和无AHAR组(P〈o.01),轻中度AHAR组与无AHAR组之间各项指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海拔3700m50d,血清CK-MB、LDH-1与Tei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625、0.598,P〈0.01),与LVEF、LVFS显著负相关(r=-0.716、-0.658、-0.639、-0.727,P〈0.01)。海拔3700m50d,官兵血清CK—MB、LDH-1水平、Tei指数显著高于自身海拔1500m12h、1500m15d时及对照组,LVEF、LVFS显著低于自身海拔1500m12h、1500m15d时及对照组(t=7.146-28.613,P〈O.01);海拔1500m12h与自身1500m15d及对照组之间比较,各项指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8.677-17.852,P〈0.01),但海拔1500rn15d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12-1.558,P〉0.05)。结论高海拔低氧并重体力劳动对部队官兵的心功能有明显损害,随着AHAR程度的加重而加重;返回低海拔后12h有显著改善,15d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高原重体力劳动对心功能的影响及返回低海拔地区后心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 96名快速进入高海拔(3700m)地区的男性官兵按照我国急性高原反应(AHAR)症状学计分方法进行评分和分度,并在从事重体力劳动50d及返回低海拔(1500m)后第2、15天清晨分别进行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Tei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测定,并与低海拔(1500m)地区的50名健康官兵(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96名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的男性官兵中共71例发生AHAR,其中重度24例,轻中度47例,其余25例未发生AHAR.血清CK-MB、LDH-1水平及Tei指数比较,重度AHAR组>轻中度AHAR组>无AHAR组>对照组,LVEF、LVFS比较,重度AHAR组<轻中度AHAR组<无AHAR组<对照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海拔3700m暴露50d时,血清CK-MB、LDH-1与Tei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625、0.598),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716、-0.639),与LVFS亦呈显著负相关(r=-0.658、-0.7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海拔3700m暴露50d时,血清CK-MB、LDH-1水平及Tei指数显著高于返回低海拔后第2天、第15天和对照组,且返回低海拔后第2天显著高于返回低海拔后第15天和对照组,LVEF、LVFS显著低于返回低海拔后第2天、第15天和对照组,且返回低海拔后第2天显著低于返回低海拔后第15天和对照组(P<0.01),返回低海拔后15d与对照组之间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高原重体力劳动对部队官兵的心功能有明显损害,且随着AHAR程度的加重而加重,但返回低海拔后第2天即有显著改善,返回后第15天即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