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蜀强 《肝博士》2005,(5):51-52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这是有科学根据的。因为运动可以放松心情,增进食欲,排除体内毒素,增强机体免疫力。但我们也应清楚,运动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肝炎患者应依据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治疗过程中肠道菌群、血浆内毒素动态变化以及肠道菌群与血浆内毒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纳入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127例,A组63例,B组64例,同期纳入健康者18例作为对照。A组口服金双歧.B组采用金双歧+乳果糖,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治疗前和治疗第5、10、15以及20d,分别检测对照组和患者大便肠球菌、酵母菌、双歧杆菌数量以及内毒素水平。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减少(P〈0.001),肠球菌及内毒素增加(P〈0.001)。内毒素与双歧杆菌呈负相关性(r=-0.296,P=0.042),与肠球菌呈正相关性(r=0.331,P〈0.021)。②治疗10d时A组肠道双歧杆菌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01),内毒素下降(P=0.021),两者间呈负相关性(r=-0.228,P=0.033)。治疗20d时双歧杆菌以及内毒素较治疗10d时无变化(P分别为0.318和0.484)。③B组肠球菌、酵母菌及内毒素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变化。肠球菌在第5d、酵母菌和内毒素在第10d下降到最低值(P值分别为0.048、0.033和〈0.001)。之后三者均快速上升,在第20d均超过治疗前水平(P值分别为0.017、〈0.001和〈0.001)。内毒素与肠球菌(r=0.251,P=0.037)及酵母菌(r=0.353,P=0.018)之间呈正相关。④治疗第10dB组内毒素低于A组(P〈0.001)。继续治疗10d,A组内毒素无明显变化,而B组内毒素上升。治疗20d时B组内毒素显著高于A组(P〈0.001)。结论①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和高内毒素血症,肠道菌群与内毒素血症相关性存在动态变化。②单用金双歧可轻微改善肠道菌群、降低血浆内毒素。金双歧联合乳果糖治疗可明显降低血浆内毒素,但持续使用可能会加重菌群失调和内毒素血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48例肝脏寄生虫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和指导治疗。方法搜集2010年4~7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肝脏寄生虫感染患者资料,对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原学、免疫学、腹部CT影像资料以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均有进食生泥鳅的病史、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乏力、食欲减退、上腹不适、腹痛、腹泻、肩颈腰背部和四肢酸痛,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腹部增强CT肝包膜下、肝实质内低密度片状影或结节影。泥鳅肌肉组织查见囊蚴;患者血清中囊虫、包虫、肺吸虫、肝吸虫或血吸虫抗体1项或多项阳性。3例粪便自然沉淀法查见类似姜片虫虫卵。口服吡喹酮治疗全部治愈,随访1月以上无复发。结论生食泥鳅可引起肝脏寄生虫感染,本次感染的病原学以肝片吸虫可能性大,结合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和CT表现可以诊断,吡喹酮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免疫抑制剂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既往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患者,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由于免疫功能状态改变,可能导致HBV复制再活跃,引起肝功能受损,甚至发生爆发性肝衰竭。早期应用核苷类似物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能减少HBV再激活,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治疗方案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和血浆内毒素的影响。方法纳入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127例,分为A、B、C三组。A组(63例)患者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B组(32例)患者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乳果糖,C组(32例)患者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乳果糖灌肠。治疗前及治疗第5、10、15、20天,分别检测三组患者大便肠球菌、酵母菌、双歧杆菌数量以及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①治疗10天时三组患者双歧杆菌数量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均P〈0.001);20天时的双歧杆菌数量与治疗10天时比较,A组无明显变化(P:0.318),B组和C组均明显减少(均P〈0.001)。②治疗20天时,A、B组肠球菌数量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674和P=0.452),C组患者肠球菌明显升高(P〈0.001);A组酵母菌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636),B、C组患者酵母菌均升高(P=0.036和P〈0.001)。③A组患者在治疗第15天,B、c组患者在治疗第10天血浆内毒素下降至最低值,分别为(184.48±69.56)、(152.71±32.44)和(122.71±32.61)EU/L,三组患者血浆内毒素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17、P〈0.001和P〈0.001),并且C组患者血浆内毒素明显低于A、B组(P〈0.001);在治疗的第20天,B、C组患者血浆内毒素又明显升高(均P〈0.001),而A组无明显变化(P=0.484)。结论单纯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可以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血浆内毒素,但作用轻微。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乳果糖口服或灌肠可显著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但容易出现新的菌群失调,进而加重内毒素血症。乳果糖灌肠方式使药物作用更直接,但肠道黏膜损伤更大,对肠道菌群及内毒素水平影响更明显、迅速。  相似文献   
6.
王蜀强 《肝博士》2005,(3):54-55
病毒性肝炎是常见疾病,若在药物治疗同时配合以药膳食疗,两者相辅相成,有可能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肝炎患者可以尝试以下几款药膳食疗方。  相似文献   
7.
近年认为选用不同抗病毒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能是较佳的策略.本研究探讨不同疗程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 -2a与重组人干扰素(IFN)α-2b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探索提高抗病毒疗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在同一载体中含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gene,HBV-S)和四环素阻抑蛋白基因的双表达载体,研究在真核细胞中四环素对S基因表达的调控。方法:在双表达载体pVITRO3一个启动子后的多克隆位点插入四环素阻抑蛋白基因,用含四环素操纵子的启动子取代另一个启动子,并在其多克隆位点插入S基因,在同一载体中构建成S基因的四环素调控表达系统。用脂质体将重组质粒转染HepG2细胞,潮霉素400μg/ml进行抗性筛选,20 d形成抗性克隆,建立在四环素诱导下能稳定表达S基因的细胞系。以不同浓度的四环素(0.5、1.0、2.0、3.0μg/ml)进行诱导,用逆转录PCR和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检测S抗原的表达,以确定四环素的最佳浓度。结果:转染了重组质粒的HepG2细胞,在无四环素环境下,表达HBsAg水平极低,72 h时S/N值平均为1.57,在不同浓度的四环素诱导下,HBsAg表达量明显增加,72 h时S/N平均值分别为4.24、4.23、4.18、4.20,未发现与四环素的浓度之间有剂量关系。结论:成功构建了在同一质粒中表达HBV-S基因和四环素阻抑蛋白基因的双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四川省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分型及HCV NS5A耐药突变位点的分布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2018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确诊的来自四川省的丙型肝炎患者160例,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使用Sanger测序法鉴定每一样本的HCV基因型及其亚型和HCV NS5A的基因序列。结果 160例丙型肝炎患者共测出1、2、3、6四种基因型和1b、2a、3a、3b、6a、6n六种基因亚型,其中以1b亚型检出率最高,占86.25%(138/160),其次为3b、6a亚型,均各占3.75%(6/160),余下6n型占2.50%(4/160),2a、3a型均各占1.875%(3/160)。在HCV 1b亚型丙型肝炎患者在中,HCV NS5A基因耐药突变检出率为18.84%(26/138),其中以Y93H耐药突变率较高,占17.39%(24/138),其次L31M耐药突变率为1.45%(2/138)。结论分析四川省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型及HCV NS5A耐药突变位点的分布特点,可为该地区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分布及耐药性研究和个体化抗病毒治疗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0.
拉米夫定长期应用可使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耐药.最近的研究发现,突变基因在拉米夫定继续治疗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回复突变现象.本文对拉米夫定长期应用导致基因回复突变现象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