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障碍与卒中发生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及抗抑郁治疗的干预效果。方法:2001-09/2004-09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急性期732例患者。从中筛选出268例有不同程度抑郁障碍(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50分)患者,男196例,女72例;年龄(57&;#177;10)岁。基底核区受损198例,皮质受损36例。将2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34)和对照组(n=134)。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盐酸多塞平片治疗。两组治疗前后用流行病学调查中心的抑郁量表和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评定患者抑郁障碍的严重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了解不同程度抑郁障碍与受损部位的关系。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脑卒中后抑郁患者268例。①98例(36.6%)抑郁自评量表总分20~25(轻度抑郁)中基底核和皮质受损患者85例(31.7%);153例(57.1%)抑郁自评量表总分&;gt;25(中重度抑郁)中基底核和皮质受损139例(51.9%);轻度抑郁患者中基底核和皮质受损患者数明显少于中重度抑郁者(X^2=18.89,P&;lt;0.01)。有17例(6.3%)抑郁自评量表总分16。19(有抑郁倾向)中基底核和皮质受损10例(3.7%)。②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23.95&;#177;9.31,24.01&;#177;9.70,P&;gt;0.05);而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18.71&;#177;9.36,23.95&;#177;9.31,21.11&;#177;10.09,t=4.596,2.017,P&;lt;0.01,0.05)。③治疗组治疗后流行病学调查中心的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25.22&;#177;5.42,27.07&;#177;5.92,26.70&;#177;5.86,t=2.594,2.145,P&;lt;0.05)。④流行病学调查中心的抑郁量表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66,P&;lt;0.01);结论:脑卒中后抑郁障碍与受损部位有关,抑郁障碍的严重程度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抗抑郁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障碍与卒中发生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及抗抑郁治疗的干预效果。方法:2001-09/2004-09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急性期732例患者。从中筛选出268例有不同程度抑郁障碍(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50分)患者,男196例,女72例;年龄(57±10)岁。基底核区受损198例,皮质受损36例。将2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34)和对照组(n=134)。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盐酸多塞平片治疗。两组治疗前后用流行病学调查中心的抑郁量表和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评定患者抑郁障碍的严重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了解不同程度抑郁障碍与受损部位的关系。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脑卒中后抑郁患者268例。①98例(36.6%)抑郁自评量表总分20~25(轻度抑郁)中基底核和皮质受损患者85例(31.7%);153例(57.1%)抑郁自评量表总分>25(中重度抑郁)中基底核和皮质受损139例(51.9%);轻度抑郁患者中基底核和皮质受损患者数明显少于中重度抑郁者(χ2=18.89,P<0.01)。有17例(6.3%)抑郁自评量表总分16~19(有抑郁倾向)中基底核和皮质受损10例(3.7%)。②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23.95±9.31,24.01±9.70,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行为干预模式。方法:选择2003-03/2005-11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泰安市中医院和深圳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的7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6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使用常规治疗护理措施,并进行健康教育。对研究组增加以需要引导痴呆行为妥协模式为指导的个体化行为干预:针对患者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疾病的严重程度,调整适合患者技能水平及兴趣的娱乐性活动,用塑造、惩罚、激励及榜样等措施来矫正血管性痴患者的各种不良行为,依患者痴呆程度差异而进行不同程度的个别护理,使患者全身心参与,体验正向情感,减少负向情感。2次/d,连续4周,20min/次。干预3个月和6个月后,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长谷川痴呆患者量表进行测评,并将测评结果加以比较。结果:纳入患者7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在个体化行为干预前两组简易智力状态量表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长谷川痴呆患者量表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实施干预3月后,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简易智力状态量表评分、长谷川痴呆患者量表评分相比差异有显著性(20.82±3.36,23.78±3.71,t=3.6501,P<0.05;21.48±2.82,23.37±3.80,t=2.4782,P<0.05),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35.76±8.20,36.02±8.12,t=0.1387,P>0.05)。③实施干预6月后,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简易智力状态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长谷川痴呆患者量表评分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21.26±3.52,24.02±4.11;35.85±8.14,40.28±6.45;21.55±3.19,23.45±4.12,P均<0.05)。结论:需要引导痴呆行为妥协模式为指导的个体化行为干预能有效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只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护理,康复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护理的同时配合早期康复干预,于6周后分别用Fugl-Meyer及 Barthel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早期康复干预前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认为早期康复干预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脑血管偏瘫患者个体预后的因素,构建早期康复护理模式.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脑血管病偏瘫患者122例,随机分为康复组60例和对照组62例,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一般护理,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训练.分别于入院时、28 d和90 d时采用Fugle-Meyer运动功能评定,ADL功能状况的评定,采用国际通用的Barthel指数评定疗效.对可能影响脑血管病偏瘫患者个体预后的因素,做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对两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后的Fugle-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进行比较.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脑血管病偏瘫患者个体预后的变量为:年龄(P<0.05)和多发性卒中(P<0.05);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脑血管病偏瘫患者个体预后的变量为:年龄(P<0.05)、病灶部位(P<0.05)和多发性卒中(P<0.05).经过28 d、90 d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干预后,康复组Fugle-Meyer值有大幅度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两组在干预前后28 d及90 d的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病灶部位、多发性卒中是影响脑血管病偏瘫患者个体预后的重要因素,同时对脑血管病偏瘫患者针对性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王敬茹  王霞  于新美 《护理研究》2009,23(28):2572-2573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的124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各62例,两组病人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康复组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临床药物治疗及自我锻炼.在病人入院第1周和治疗6周~8周后,运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法 (FMA) 评定运动功能.[结果]经过早期肢体康复锻炼,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及FMA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吞咽困难(dysphagia)是指食物从口腔输送到胃的过程发生障碍。除口、咽、食管疾患外,脑神经及延髓病变、假性延髓麻痹、锥体外系疾病、肌病等均可引起吞咽困难。脑卒中急性期,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很高,约占50%~70%。随着疾病的自然恢复,多数患者的吞咽功能可逐渐恢复,但约有10%的患者,吞咽困难不能自行缓解,需要进行专门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8.
批判性思维在护生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批判性思维在护生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将98级、99级和2000级护理本科实习学生14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70人,观察组70人,观察组采用Jones&Sheridan的病例研究法进行教学,对教学效果应用CTD I-CV进行评价,对照组采用一般实习教学法。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批判性思维能力高,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病例研究教学法对培养护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血管痉挛鼠血浆和脑组织内皮素-1含量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皮素 -1(ET-1)为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内源性缩血管多肽 ,同时又具有细胞毒性等作用。我们利用颅腔闭合的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模型 ,观察了急性脑血管痉挛 (CVS)时血浆及脑组织ET-1含量的动态变化 ,以了解ET-1在CVS及继发性脑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材料与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蛋白质Z(Prote in Z,PZ)在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PZ用ELISA法检测。设立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A组),测定12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B组)、发病第3~4周时PZ的数值(其中未并发下肢DVT的为C组,并发下肢DVT的为D组)。对四组间数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B、C、D组的PZ水平分别为(936.34±230.06)μg/L、(1062.26±175.45)μg/L和(564.61±178.92)μg/L,与A组(2198.36±389.19)μg/L相比明显下降(P值均<0.001)。C组与D组(P<0.01),B组与D组(P<0.05)比较有明显的差异,并发下肢DVT的病人PZ明显降低。结论PZ水平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明显降低,在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其浓度进一步降低,提示PZ缺乏可能是脑血管血栓性疾病存在的一个危险因素,并可作为判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DVT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