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分析胃肠肿瘤患者术后饮食与术后早期肠梗阻的关系,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预防早期肠梗阻的发生。方法便利抽样选取某省级肿瘤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住院的胃肠肿瘤术后发生肠梗阻的患者73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住院的80例胃肠肿瘤术后未发生肠梗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观察组及对照组术后饮食种类、饮食方式及对饮食知识的掌握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进食难消化食物、水果、过量饮食、饮食时未充分咀嚼食物的人数均多于对照组,对饮食知识掌握人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胃肠肿瘤患者术后进食种类、进食方式、对饮食知识的掌握与术后早期肠梗阻有关,提示护士要不断强化与改进对患者的饮食宣教和管理,防范因进食不当所致术后肠梗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标准作业程序(SOP)的规范化护理流程在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8例行ESD的早期胃癌患者根据围术期护理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围术期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SOP的规范化护理流程干预。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生命质量(EORTC QLQ-C30评分)以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EORTC QLQ-C30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的EORTC QLQ-C30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9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39%(P<0.05)。结论基于SOP的规范化护理流程在早期胃癌ESD患者围术期护理中应用效果较好,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改善生命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导向的目标教育对临时回肠造口患者自护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普外科收治的临时回肠造口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指导,观察组以问题为导向对患者实施肠造口自我管理,比较2组患者自护行为及生活质量,并记录2组随访期间造口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自护意愿、自护知识、自护技能及自护能力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造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8.470,P<0.001)。观察组干预后躯体症状、认知理解能力、社会角色功能、社交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以问题为导向的目标教育可提高临时回肠造口患者自护行为,降低造口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肠内营养泵入时间对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肠内营养不耐受情况及睡眠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全切术后给予鼻肠管肠内营养的患者共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3组,每组30例,A组分3次泵入,每次持续泵入6 h,间断2 h;B组采用持续16 h泵入法;C组采用持续24 h泵入法。比较3组术前1 d与术后第8天体质量、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及患者睡眠质量评分,以及肠内营养期间不耐受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体质量、血红蛋白、白蛋白及总蛋白在组间效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肠内营养期间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及便秘发生情况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9.531,P<0.001)。结论 3种泵入方法对患者的营养状况及不耐受情况的发生无影响,但16 h泵入组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