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Off-pump)心脏不停跳与体外循环(CPB)心脏停跳两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式对老年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老年患者分为Off-pump组和CPB组,每组15例。测定患者围术期尿中N-乙酰基-β-D-葡萄糖苷酶(NAG)和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的浓度,同时测定血尿素氮(BUN)和肌酐(Cr)浓度,计算尿酶排出量和Cr清除率。结果两组均无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尿NAG和γ-GT排出量术中均升高,术后第1天清晨基本复原,Off-pump组尿NAG峰值排出量[(26±11)U/g Cr]显著低于CPB组[(52±48)U/g Cr],P<0.05;而两组同时相尿γ-GT排出量分别为(45±31)U/g Cr和(52±47)U/g 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BUN和Cr术后均升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清除率术中升高术后下降,CPB组波动明显大于Off-pump组。从术前(90±23)ml/min升至术中(139±46)ml/min,术后第1天降至(73±24)ml/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在肾小球和肾小管水平发生可逆的亚临床肾损伤。off—pump心脏不停跳术式对肾功能的影响小于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术式,所以,前者更适用于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2.
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体外耐药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本地区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尿道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住院及门诊患者尿培养分离的细菌,进行菌株鉴定和耐药性分析。结果共分离到细菌380株,主要菌种为大肠埃希菌248株(65.3%),葡萄球菌53株(13.9%),肺炎克雷伯菌33株(8.7%),肠球菌37株(9.7%),铜绿假单胞及真菌,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肠杆菌科菌较敏感药物为亚胺培南。结论尿路感染对抗菌药物耐药率呈上升趋势,临床应根据细菌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检测解脲脲原体在男女不育患者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不明原因不育患者150例,男90例,女60例.采集男性精液或女性分泌物接种于UU液体培养基中培养观察结果.用K-B法测定药敏.结果:150例患者中UU阳性为81例,阳性率为53.3%.其中男性为43例,阳性率为47.7%;女性为38例,阳性率为63.3%.结论:解脲脲原体的检测在男女不育症患者中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s,CPB)干扰围手术期凝血与纤溶功能,增加术后非外科性出血.为观察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Off-pump)冠脉旁路移植围手术期凝血与纤溶功能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我们总结了2003年10月至2004年8月收治的30例冠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6.
本刊讯近日,北京医院心血管外科继4个月内成功为两位肾功能衰竭患者实施冠脉搭桥手术后,再次为第3名肾衰患者成功实施同期冠脉搭桥联合瓣膜成形手术。该患者肾功能衰竭多年,经北京医院心内科冠脉造影检查还诊断为冠心病,必须接受冠脉搭桥手术。同时,该患者手术前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心脏  相似文献   
7.
胸骨上段正中小切口胸腺切除术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骨上段正中小切口胸腺切除术后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01年1-12月,45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经胸骨上段正中小切口行胸腺切除术。结果:本组病例没有发生与小切口相关的并发症。皮肤切口长度6-8cm,平均6.7cm。4例患者(8.9%)症状完全缓解,28例患者(62.2%)症状明显缓解,7例患者(15.6%)症状轻度缓解,仅6例患者(13.3%)症状无改善。结论:胸骨上段正中小切口胸腺切除术是外科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微创,美观且有利于维持术后胸廓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外科大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心胸外科及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患者75例,术前及术后3d内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术前小腿肌间静脉内径大于5 mm者入静脉扩张阳性组,其余入阴性组;术前股静脉反流时间大于0.8s者入静脉反流阳性组,其余入阴性组;观察有无血栓及血流充盈情况.术前及术后1d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结果 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1.3% (16/75),血栓均位于小腿,单纯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17.3% (13/75).术前小腿肌间静脉扩张者术后DVT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小腿肌间静脉内径大于5 mm对术后血栓形成的诊断敏感性61.9%,特异性86.8%.仅2例患者有轻微小腿压痛症状,血栓组治疗后无进展,未发现肺栓塞病例.术后患者DD及FIB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P<0.05),PLT显著下降(P<0.01);与非血栓组比较,术后1d血栓组FIB显著增高(P<0.05),APTT显著减低(P<0.05).术后1 d FIB大于6.0 g/L对血栓形成的诊断敏感性62.5%,特异性91.5%.结论 外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于小腿肌间静脉,最早可于术后1d由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为临床及早干预提供了依据.术前存在小腿肌间静脉扩张及术后1 d FIB显著增高对早期血栓形成的诊断特异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变化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接受胸部恶性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52例,术前及术后3d内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术前、术毕、术后24h采集静脉血,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FTT)、纤维蛋白原(FI...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