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探讨先天性风吹手畸形(windblown hand)的治疗。方法对18例患者采用分次手术的方法:一期改善拇指功能;二期纠正手指尺偏畸形;三期解决手掌、手指屈曲。结果术后随访6~72个月,3例患者失访。15例中有11例拇指外展、对掌、对指功能恢复,效果满意;9例手指尺偏畸形得到纠正,5例再次手术,经系统康复训练后4例畸形纠正,1例部分纠正。结论先天性风吹手畸形的治疗应分次手术,每次解决1个主要问题,配合系统的康复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外源性转染到MSC(骨髓间充质细胞)后,bFGF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SD大鼠,获取骨髓间充质细胞,分为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转染外源性GFP)和实验组(外源性bFGF转染MSC),经过体外培养后,应用RT-PCR和ELISE法检测各组MSC的bFGF基因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RT-PCR法显示实验组bFGF基因表达量(0.73±0.15)高于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ELISA法显示bFGF基因表达主要集中在胞浆,实验组bFGF基因表达量[上清为(5.38±0.45)ng/L,胞浆为(8.27±0.82)ng/L]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采用病毒介导基因转染技术能够将外源性bFGF转染至MSC,并能够成功实现bFGF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动静脉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本组共收治先天性动静脉瘘惠儿5例,均行动脉造影及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局限型2例,弥漫型3例,病变均发生于四肢。对5例惠儿行手术治疗,局限型行病灶切除,弥漫型扩大切除病变组织,缺损区域以游离皮瓣移植修复。结果5例患儿随访1~3年。2例局限型患儿中1例治愈,1例病情得到控制;3例弥漫型病变中,2例病情得到控制,1例病情持续进展且因并发症已行左上肢截肢手术。结论手术治疗可作为cAvF局限型的首选治疗方式,而弥漫型单纯采取手术治疗则具有较高的复发几率。尽管如此,小儿CAVF还应尽早治疗以防止肢体畸形及循环系统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胫骨骨不连及骨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胫骨骨不连及骨短缩患者(肢体短缩4~17cm,平均9cm),根据Iuizarov治疗原则,采用微创截骨、直接拉伸延长或骨段滑移术修复骨缺损和延长肢体,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手术置入外固定架。骨不连者调整外固定架使骨断端对合并加压;骨缺损短缩者则做骨段搬移术或直接拉长。定期复查X片,直至骨愈合满意后拆除外固定架。结果本组术后经1~5年随访。所有骨缺损愈合,肢体长度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感染无复发。结论Ilizalov外固定架技术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软组织感染创面可在骨段滑移中逐渐缩小并闭合,骨感染可在骨段滑移中逐渐被控制并随骨连接而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健侧C7神经根椎体前移位并联合多组神经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例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采用健侧C7神经根、膈神经、副神经及健侧C7修复患侧下干后形成新的动力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下干后股移位修复患侧下干、肌皮神经、肩胛上神经、腋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内侧头。并进行长期随访,观察肩外展、屈肘、屈指和伸腕伸指及手部感觉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20例中有1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72个月(平均38个月)。肩外展平均39°,有效率(肌力M2以上)71%,优良率(肌力在M3以上)59%;屈肘平均77°,有效率83%,优良率53%;屈指、屈拇功能恢复:10例指屈肌力≥M2,有效率为59%(10/17),其中7例肌力≥M3,优良率为42%;伸肘恢复有效率(肌力M2以上)59%,优良率42%;伸指有效率47%,优良率36%。结论健侧C7神经根椎体前移位并联合多组神经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复合降解膜置入肌桥桥接脊髓缺损局部,提高脊髓神经纤维的再生效果。方法:切除8条家犬L3-4脊髓节段0.8cm,采用缝匠肌尾侧部桥接脊髓缺损,按随机数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脊髓桥接处置入bFGF复合降解膜,对照组在脊髓桥接处不置入bFGF复合降解膜。术后不同时间取材进行形态学观察研究。结果:膜内外结缔增生有明显的差异,实验组肌桥段内再生的神经纤维明显较对照组多。结论:肌桥桥接脊髓缺损局部置入bFGF复合降解膜,为脊髓的再生和重建提供良好的微环境,提高神经纤维的再生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失神经支配的腕屈肌在自体和异体神经移植后的形态变化,为延缓肌萎缩提高神经再生效果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01/05在沈阳市中心医院手外科研究所完成。采用8只家犬失去神经支配的腕屈肌为研究对象,分为自体神经移植组和异体神经移植组两组,自体神经移植组:左肢正中神经缺损采用自体正中神经移植;异体神经移植组:右肢正中神经缺损采用异体正中神经移植。术后不同时间取材.常规制成光、电镜标本。结果:自体神经移植组腕屈肌的细胞核增多,为(203.88&;#177;16.64)个,异体神经移植组为(112.63&;#177;12.07)个,且延续时间较长;肌萎缩变化不明显,特别是术后180d,正常肌纤维的数量自体神经移植组为(20.75&;#177;2.50)条,异体神经移植组为(11.25&;#177;1.98)条,自体神经移植组远远多于异体神经移植组;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自体神经移植组腕屈肌的运动终板和肌梭的结构逐渐恢复,明显好于异体神经移植组,尤以术后180d效果更为明显;自体神经移植组肌纤维间神经纤维束明显增多,而增生的结缔组织明显减少。结论:神经再生效果愈好,其支配的肌肉发生萎缩越慢,肌肉恢复的效果愈佳;失去神经支配的肌肉其细胞核的增多和延续,可能在延缓和恢复肌萎缩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复合降解膜置入肌桥桥接脊髓缺损局部,提高脊髓神经纤维的再生效果。方法切除8条家犬L3~4脊髓节段0.8cm,采用缝匠肌尾侧部桥接脊髓缺损,按随机数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脊髓桥接处置入bFGF复合降解膜,对照组在脊髓桥接处不置入bFGF复合降解膜,术后不同时间取材进行形态学观察研究。结果膜内外结缔增生有明显的差异,实验组肌桥段内再生的神经纤维明显较对照组多。结论肌桥桥接脊髓缺损局部置入bFGF复合降解膜,为脊髓的再生和重建提供良好的微环境,提高神经纤维的再生效果。  相似文献   
9.
Objective To report the operative methods and clinical effects of free transfer of part of the latissinus dorsi flap for coverage of dorsal forearm composite tissue defects and reconstruction of extensor function. Methods Eleven cases of large-scale composite tissue defects of the dorsal forearm as a result of trauma were treated with partial latissimus dorsi flap The medial portion of the myoeutaneou flap containing the medial thoracodorsal nerve branch Was transferred to the defect on dorsal forearm.The thoracodorsal nerve in the flap was sutured either to the radial nerve deep branch or to the extensor comnunis muscle branch.The distal aponeurosis of the latissimus dorsi woven to the tendons of the 2nd to 4th digit extertsors.The size of the harvested flaps ranged from 21 cm×9 cm to 27 cm×13 cm. Results Postoperatively all 11 myocutaneous flaps survived.Three cases underwent trimming of the cutaneous flap or myocutaneous flap due to bulkiness.Two cases had tendon tighteing procedures due to laxity of the extensor tendon.Nine e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to 3 years,while 2 cases were lost to follow up.The extensor strength returned grade Ⅲ in 2 cases,grade Ⅳ in 6 cases grade Ⅴ in 1 case.The limb function was mostly restored and the appearance was satisfactory.According to the upper extremity functional evaluation criteria issued by the Hand Surgery Society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the results were rated as excellent in 2 cases,good in 5 cases,and fair in 2 cases.The overall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77.8%. Conclusion Partial transfer of the latissimus dorsi myocutaneous flap for coverage of dorearm forearm composite tissue defects and reconstruction of extensor function can not only achieve good treatment outcomes,but retain some of the latissimus dorsi function as well.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失神经支配的腕屈肌在自体和异体神经移植后的形态变化,为延缓肌萎缩提高神经再生效果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01/05在沈阳市中心医院手外科研究所完成。采用8只家犬失去神经支配的腕屈肌为研究对象,分为自体神经移植组和异体神经移植组两组,自体神经移植组:左肢正中神经缺损采用自体正中神经移植;异体神经移植组:右肢正中神经缺损采用异体正中神经移植。术后不同时间取材,常规制成光、电镜标本。结果:自体神经移植组腕屈肌的细胞核增多,为(203.88±16.64)个,异体神经移植组为(112.63±12.07)个,且延续时间较长;肌萎缩变化不明显,特别是术后180d,正常肌纤维的数量自体神经移植组为(20.75±2.50)条,异体神经移植组为(11.25±1.98)条,自体神经移植组远远多于异体神经移植组;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自体神经移植组腕屈肌的运动终板和肌梭的结构逐渐恢复,明显好于异体神经移植组,尤以术后180d效果更为明显;自体神经移植组肌纤维间神经纤维束明显增多,而增生的结缔组织明显减少。结论:神经再生效果愈好,其支配的肌肉发生萎缩越慢,肌肉恢复的效果愈佳;失去神经支配的肌肉其细胞核的增多和延续,可能在延缓和恢复肌萎缩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