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涛  张波  王军阳 《海南医学》2015,(6):838-840
目的:分析血清CC修饰趋化因子11(C-C motif chemokine 11,CCL11)水平对胃癌患者的诊断和预后意义。方法采用ELISA检测60例胃癌患者及69例健康受试者血清中CCL11表达水平,分析CCL11水平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胃癌患者血清中CCL1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74.51±16.65) pg/ml vs (16.79±5.52) pg/ml,t=9.781,P<0.001];临床分析提示,血清CCL11在高TNM分期胃癌患者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Ⅰ+Ⅱ(71.29±15.47) pg/ml vs Ⅲ+IV(78.02±17.04) pg/ml,t=3.172,P=0.007],而血清CCL11水平与性别、年龄、病理分级、阳性淋巴结比率、肿瘤大小以及神经和血管周围浸润无显著相关(P>0.05);CCL11水平与胃癌患者预后也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血清CCL11可以作为一个提示胃癌风险和早期诊断的简易生物标志物,但由于本研究中病例数有限,需要更大的队列研究来验证血清CCL11对胃癌患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IFN-α2a在小鼠SNI神经痛模型中的镇痛作用。方法:采用SNI疼痛模型小鼠,以VonFrey Filaments刺激法和冷盘法测定腹腔给予IFN-α2a的镇痛作用,并测定阿片肽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对其镇痛作用的阻断。结果:①IFN-α2a的给药剂量为1 000 U/g体重时,基本无镇痛作用;剂量为5 000 U/g体重时,给药后30 min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持续5-20 min;剂量为10 000 U/g时,镇痛作用可维持50-60 min。②纳洛酮可以完全阻断IFN-α2a的镇痛作用。结论:①IFN-α2a在小鼠SNI模型中具有镇痛作用,且呈剂量效应。②IFN-α的镇痛作用可能通过阿片受体传导。  相似文献   
3.
T淋巴细胞活性对有氧运动的免疫应答与适应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PHA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选取刺激指数 (SI)反映T淋巴细胞功能 ,观察有氧运动和训练过程中T淋巴细胞功能的应答与适应特点。 16名未经体育专业训练的普通女大学生进行 8周有氧训练 ,每天 30分钟。结果显示 :(1)作为对一次运动的应答 ,运动后即刻SI值均出现明显下降 ,但在训练的前两周 ,运动后 1小时后未见恢复且继续下降 ,从第 6周末起 ,运动后 1小时SI值已基本恢复 ,表现为一条“V”形曲线。 (2 )作为对长期有氧运动的适应 ,随时间推移 ,第 1周至第 4周末SI值均显著低于训练前水平 (P <0 .0 5 ) ,至第 6周末基本恢复到训练前水平 ,上述结果可能与神经系统的免疫调节作用、应激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免疫系统的自身调节以及免疫系统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反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干扰素-α(IFN-α)对神经源性痛的镇痛作用及可能机制,为临床治疗神经源性痛筛选新的、毒副作用小的镇痛药物奠定基础。方法:单侧L5/L6脊神经结扎痛模型小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IFN-α(1.0,2.5和5.0×106U/kg)后,利用机械刺激和冷刺激诱发的痛觉超敏实验测定模型小鼠患侧脚掌给药前后的痛阈变化;同时,通过给药前30m in注射纳洛酮(1mg/kg)观察阿片受体拮抗剂对其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腹腔注射IFN-α可产生剂量依赖性镇痛作用,其中5.0和2.5×106U/kg IFN-α均可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镇痛效应分别维持60和30 m in,而1.0×106U/kgIFN-α无明显的镇痛作用。IFN-α产生的镇痛效应可被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完全阻断。结论:IFN-α对小鼠神经源性痛具有镇痛作用,其镇痛效应可能通过阿片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5.
急性肺栓塞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栓塞并不少见,发病率、误诊率、猝死率均很高,现将我院经超声心动图(UCG)确诊的6例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本组6例均为我院住院者,男4例、女2例,年龄30~70岁,均有下肢静脉曲张病史。临床均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胸痛及咯血,有1例同时合并脑栓塞,均经UCG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儿童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常规方法培养、分离病原菌,用纸片扩散法、E-test法或全自动细菌分析仪测定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2013版CLSI标准判读结果。结果 2589份血培养标本共分离出126株病原菌,阳性率为4.9%;其中革兰阳性菌占62.7%(79株),革兰阴性菌占37.3%(47株);致病菌中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的耐药率最高,未发现耐替加环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耐药性最强,对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最为敏感。结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引起本院儿童菌血症和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多重耐药菌较常见,临床应根据菌株耐药特性合理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精确放疗技术治疗胰腺癌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精确放射治疗胰腺癌的临床价值及不良反应。方法:对43例Ⅰ-Ⅲ期胰腺癌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进行放疗,5-6个适形野等中心照射,80%剂量线设定为PTV边缘剂量线,照射剂量给予3.0-4.0Gy/次,5次/周,总剂量40-45Gy/10-15次/2-3周。放疗期间静脉营养支持,少食多餐,每次放疗前口服思密达保护胃十二指肠黏膜,每周复查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放疗结束后,每3-6个月复查1次。结果:CR 32.6%(14/43),PR 51.2%(22/43),NC 11.6%(5/43),PD 4.7%(2/43),CR+PR 83.7%(36/43),症状缓解率93.15%;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7.4%(29/43)、41.9%(18/43)、23.3%(10/43)。不良反应多数为Ⅰ-Ⅱ级。结论:采用精确放射治疗技术治疗胰腺癌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对局部中晚期胰腺癌,精确放射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是肾积水最常见的原因,治疗以肾盂成形术为主,目前腹腔镜肾盂成形术已在临床广泛开展,由于腹腔镜下技术操作难度大,设备要求高,我院于2010年1月~2013年6月对22例UPJO患者实施了后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肾盂成形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如何减少或避免手术中的胆道损伤。方法:对36例胆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术后痊愈,4例术后有胆漏,经非手术治疗痊愈,1例术后高位胆道狭窄,转上级医院治疗。结论:手术操作应仔细,动作宜轻柔,显露清楚,分辨清楚解剖结构才能避免胆道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重症监护室中局部枸橼酸抗凝(RCA)抗凝技术和无肝素(hf)两种方法进行血液透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行血液透析且伴有高危出血倾向的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RCA方法,对照组采用hf方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出血、体外循环凝血、透析因凝血原因导致透析提前结束发生率及连续透析时间。结果:观察组顺利完成透析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1);对照组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 0. 01)。结论:RCA应用高危出血倾向患者血液透析是安全、有效的,较单纯无肝素透析具有明显的抗凝效果,能够保障透析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