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急诊手术后部分老年患者病情危重至心肺复苏术无效而被给予“不复苏(DNR)”指令。最近美国科研人员研究了DNR指令及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影响因素。他们对2000年1月1日后收住重症监护室(ICU)前接受了急诊手术的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研究指标包括年龄、性别、入院诊断、原始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Ⅲ(APACHEⅢ)和年龄修正的APACHEⅢ评分(aAⅢ)、DNR指令的发布、发病率及病死率。主要结果为DNR状态、发病率及病死率。研究按年龄(〉75岁和≤75岁)和性别进行分组,总计纳入了723例达到研究标准的急诊手术患者(消化道35.0%,创伤20.0%,神经系统17.0%)。92例患者(12.7%)被下达了DNR指令,病死率为82.6%。女性患者发生DNR状态较多(16.4%比9.5%,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胆碱能激动剂——卡巴胆碱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中性粒细胞活化的影响及其对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肠缺血/再灌注组(I/R)及卡巴胆碱组(Car)。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min后恢复灌流制成肠I/R模型;卡巴胆碱组在肠缺血15min后经幽门注射卡巴胆碱(100μg/kg体质量)。于缺血45min(I45)、再灌注1h(R1)、2h(R2)、6h(R6)取肠系膜上静脉血进行中性粒细胞(PMN)计数、测定PMN呼吸爆发强度、检测反映脏器功能的血浆酶学指标以及肠和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肠缺血45min,PMN计数下降,再灌注后逐渐回升,至R6时达高峰。Car组PMN计数在R2和R6时显著低于I/R组大鼠;PMN呼吸爆发强度的变化规律与PMN计数一致。相关分析表明,PMN化学发光峰值变化和血PMN计数的变化呈正相关(r=0.748,P<0.05)。大鼠小肠组织MPO活性在肠缺血和再灌注均升高(P<0.05),R6达最高;Car组小肠MPO活性在肠I/R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I/R组(P<0.05~P<0.01)。肺组织MPO活性在肠缺血期降低,再灌注后逐渐升高,在R6时MPO活性达高峰(P<0.01),而此时Car组大鼠肺组织MPO活性仅为I/R组的31%(P<0.01),接近N组。GI/R组大鼠血浆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酐(Cr)、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肠缺血后均升高,R2时达峰值(P<0.01),R6时仍高于N组(P<0.05)。Car组大鼠各指标在再灌注后均较I/R组同时相点低,以R2组效果最明显(P<0.01)。结论卡巴胆碱能显著抑制PMN活化,减轻GI/R引起的多脏器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3.
肠道是脓毒症、创伤、休克后受损的重要靶器官。许多动物实验已对细菌移位或肠系膜淋巴结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损伤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但重症患者肠道菌群和环境的动态变化迄今未得到明确的阐述。最近日本科研人员对重症SIRS患者的肠道菌群和环境进行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肠缺血/再灌注(I/R)时中性粒细胞(PMN)呼吸爆发活性的变化.方法:3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缺血45 min,缺血45 min再灌注60min、120min、360min等5组.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45min后复流,复制I/R模型:假手术组只进行同样的手术操作但不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在各时间点分别取门静脉血测定白细胞计数,并分离PMN进行化学发光(CL)测定.结果:肠I/R损伤过程中,缺血组与假手术组比较,PMN的CL峰值无明显差异(P>0.05),再灌注组PMN的CL峰值均明显升高(P<0.01).肠缺血组白细胞数量较假手术组降低,再灌注后开始回升,再灌注360 min时白细胞计数最高.PMN化学发光峰值变化和血白细胞计数的变化趋势呈显著正相关(r=0.748,P<0.05).结论:肠I/R损伤可激活循环中的PMN,使血中的PMN数量增加,PMN的呼吸爆发化学发光活性明显升高,可能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和器官损害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卡巴胆碱对烫伤休克大鼠脏器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烫伤休克大鼠液体复苏时给予卡巴胆碱对脏器血流量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分为4组: 假烫组,单烫组,烫伤 补液组,烫伤 补液 卡巴胆碱组.采用35%体表面积Ⅲ°烫伤模型(100℃,12秒),应用激光多谱勒测定伤前及伤后4、8、12小时肝、肾、肠组织血流量的改变.结果 烫伤后各组脏器血流量均较假烫组显著降低(P< 0.01),卡巴胆碱治疗组较烫伤补液组各脏器血流量均显著升高(P< 0.01).结论 卡巴胆碱能改善休克早期脏器血流量,有助于烧伤休克及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7.
最近德国科研人员研究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两个临床相关模型中的防治作用,即出血同时感染模型(如创伤)和急性出血继发感染模型(如手术并发症)。实验中采取出血复合多种细菌腹膜污染和感染(PCI)动物模型,研究了G—CSF对细菌清除率、细胞因子类型以及动物预后的影响。实验一将132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术前PCI处理(a)组;术前出血+PCI处理(b)组和术前出血+PCI+G—CSF预防(c)组3组(n=18)。实验二用同样设计评估术中出血。研究指标主要为120h存活率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细菌清除率和局部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8.
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创伤及感染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其病死率居外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SICI)中的首位。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严重创伤、烧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症及MODS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其中中性粒细胞(PMN)在肠内的激活、趋化、聚集、释放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等系列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烫伤休克大鼠液体复苏时给予卡巴胆碱对脏器血流量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分为4组:假烫组,单烫组,烫伤+补液组,烫伤+补液+卡巴胆碱组。采用35%体表面积Ⅲ。烫伤模型(100℃,12秒),应用激光多谱勒测定伤前及伤后4、8、12小时肝、肾、肠组织血流量的改变。结果烫伤后各组脏器血流量均较假烫组显著降低(P〈0.01),卡巴胆碱治疗组较烫伤补液组各脏器血流量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卡巴胆碱能改善休克早期脏器血流量,有助于烧伤休克及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胆碱能激动剂卡巴胆碱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中性粒细胞(PMN)上CD11b/CD18表达和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浓度的调节作用。方法:5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组)、肠缺血/再灌注组(GI/R组)及卡巴胆碱干预组(Car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min后恢复灌流的方法制成GI/R模型;卡巴胆碱组在肠缺血15min后经幽门注入卡巴胆碱(100μg/kg)。于肠缺血45min(I45)及再灌注1h(R1)、2h(R2)、6h(R6)取肠系膜上静脉血,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sICAM-1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PMN上CD11b/CD18表达率。结果:肠系膜上静脉血中PMN表面黏附分子CD11b/CD18的表达在肠缺血和再灌注后各时相点均增加(P<0.01),R2和R6时增加幅度较大;卡巴胆碱干预组R6时CD11b/CD18阳性PMN比例减少(P<0.05)。血清sICAM-1浓度在R1~R6时均升高(P<0.05),而给予卡巴胆碱的动物R6时降低(P<0.05),其值接近N组。结论:卡巴胆碱能降低肠缺血/再灌注大鼠PMN上CD11b/ 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