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目的】比较混合浓缩血小板(血小板A)、新改良白膜法混合浓缩血小板(血小板B)、单采血小板(血小板C)制剂质量以及对血液病患者临床输注效果。【方法】比较三种血小板制剂的实验室指标,根据输注目的分为预防性输注、治疗性输注,比较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校正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判断预防性输注效果;比较输注前后出血分数,判断治疗性输注效果,并对不良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小板A所含血小板数量低于血小板B和血小板C,红细胞(RBC)混入量高于其他两种血小板(P<0.05)。三种血小板制剂白细胞(WBC)混入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性输注时,同一组别内输注前血小板浓度低于输注后24h,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血小板A后24h血小板计数低于血小板C(P<0.05)。预防性输注131人次,输注无效率为22.90%,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输注无效率高于其他疾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性输注时,同一组别内输注前出血分数高于输注后24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血小板A后24h出血分数高于其他两种血小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A不良输血反应发生率高于血小板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C、血小板B部分实验室指标、输注效果、不良输血反应发生率优于血小板A,血小板B可以作为单采血小板供给不足时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2.
关于加强采供血机构冷链管理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供血机构冷链是一套用于血液和血浆贮存和运输的系统,它采用尽可能安全的方法以维持血液和血浆的各项功能[1]。冷链管理可以理解为血液从献血者血管到患者血管全过程的温度控制。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具有不同的体外保存条件和有效期,文献提示:全血和红细胞必须贮存在2-8℃的冰箱内,以便在维持红细胞活性的同时将血液中的细菌生长抑制到最小程度;如果血液贮存在8℃以上的环境中,在采集过程中由于疏忽等原因进入血液的细菌则可能繁殖,从而导致输血有致命的危险;储存温度须在2℃以上也同样重要,如果血液被冰冻会造成红细胞溶血,输注后也会有致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拟输血患者输血前传染性疾病感染情况,预防和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醒医务人员注意生物防护与自我保护。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本院2010年1~7月11 907名次拟输血患者进行HB-sAg、抗-HCV、抗-HIV1+2及抗-TP)检测分析。所有检测项目均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说明书进行,同时做好质控对照。结果 11 907名次患者中,总阳性患者1 579(13.26%)例。其中HBsAg阳性患者1 077(9.04%)例,抗-HCV阳性患者193(1.62%)例,抗-TP阳性患者303(2.54%)例,抗-HIV阳性患者6(0.05%)例。结论输血前患者感染性指标有一定比例的阳性率。通过对受血者输血前输血传染性指标检测,明确患者的健康状况,为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引起的医疗纠纷提供法律依据,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防止患者和医务人员医源性感染;同时可发现患者一些无症状的传染病,反馈给临床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新改良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PC)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选2019年5月至2020年3月株洲市中心血站采集的400 ml规格全血220袋、300 ml规格全血30袋。比较不同离心程序、不同全血容量对PC质量的影响,以确定新改良白膜法的制备程序。比较富浆法、改良白膜法和新改良白膜法制备PC的质量。结果 全血离心方案6(全血离心:相对离心力1 993×g;白膜离心:相对离心力163×g)所得PC的血小板回收率最高;不同离心方案制备所得PC的红细胞混入量和白细胞混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0 ml全血组的PC红细胞混入量显著高于300 ml全血组(P<0.05),白细胞混入量略高于300 ml全血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0 ml全血组的PC回收率高于300 ml全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改良白膜法制备所得PC的白细胞混入量低于富浆法组和改良白膜法组,且血小板回收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新改良白膜法制备PC具有较高血小板回收率,且红细胞、白细胞的混入量更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干化学法ALT检测质量,减少血液报废及血源流失。方法采用干化学法/速率法分别检测献血者全血和血清、室间质评质控物、自配质控物。结果干化学法检测全血、血清ALT结果基本一致;干化学法检测选用室间质评质控物,检测结果异常不可靠;自配质控物可用于干式生化仪的比对分析,每台仪器均产生不同的修正值。结论运用自配质控物对干式生化仪ALT检测结果进行修正,是可行且必要的;通过临界值修正等措施,ALT初筛准确性提高,ALT不合格报废率从1.18%降至0.53%。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不同条件下制备FFP对FⅧ含量的影响,笔者在不同时间、温度条件下制备FFP样品,检测其FⅧ含量;用不同复融时间的乏FⅧ因子血浆和APTT试剂检测同一袋新鲜血浆分成两份分别用传统方法和血浆速冻箱方法冷成块状的FFP中FⅧ含量,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去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质量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过滤过程中对悬浮红细胞质量影响。方法对去白细胞过滤前后的悬浮红细胞检测红细胞回收率、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K+、血游离血红蛋白、红细胞渗透脆性。结果红细胞回收率89.9%,白细胞去除率99.993%,血小板去除率>99.76%,其它指标去白细胞过滤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5)。结论采用去白细胞滤器去除白细胞质量可靠,白细胞去除率高,能使输血更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2012~2015年株洲地区献血者血液中ALT的不合格率和相关危险因素,为调整地区无偿献血策略、提高输血安全性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015年株洲地区献血者血液标本的ALT检测结果,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χ2检验对其中2012年~2015年的1580人份ALT阳性的血浆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2012年~2015年株洲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ALT总不合格率为1.21%,且逐年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及χ2检验结果显示,ALT与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地区等因素相关,40岁~49岁年龄组和大于等于50岁组年龄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男性阳性率较高于女性,且随献血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降低,军人和学生中ALT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职业者,在株洲市、攸县、茶陵县、醴陵县、炎陵县、株洲县和其他地区七个地区,茶陵地区和攸县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几个地区。总体上看,我们发现2012年~2015年株洲地区献血者血液中ALT的流行趋势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结论:株洲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群中ALT仍有一定范围的流行,可能与该地区献血者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及所在地区医疗卫生水平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纤维膜引起去白细胞滤器鲎试验假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鲎试验检查内毒素,以其灵敏、快速、简便的优点,已在我国制药、药检、医疗及采供血机构广泛开展。笔者在检验工作中发现制备去白细胞滤器材料纤维膜能引起鲎试验假阳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影响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数量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无偿献血事业高度发展,临床用血已基本全部来自无偿献血,但无偿献血量以200ml、300ml居多,且采血地点大部分是在街头流动的采血车上,这样对成分血的制备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现将本站1999~2000年站内采血和街头采全血200ml、300ml、400ml,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的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