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0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病例9例(9只眼),采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500mg冲击治疗1d,而后予以维持量糖皮质激素方法治疗,并随访观察1年。结果7例治愈,随访1年中角膜植片均保持透明;2例好转,随访1年中移植片基本透明,但仍有轻度水肿。结论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治疗复杂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应用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手术的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2 9例伴有眼球破裂伤、眼内炎、玻璃体积血、白内障、PVR或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连续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12眼,1次手术视网膜复位8眼(66.67%) ;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硅油填充术2 0眼(包括注气失败的3眼) ,1次手术完全复位13眼(65 .0 0 %)。统计学检验两组1次手术视网膜复位率的差异无显著意义。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者2 1眼(72 .41%)。常见的并发症有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并发性白内障及继发性青光眼等。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能有效地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PVR仍然是术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沈婷  徐志能  洪朝阳 《浙江医学》2010,32(4):479-481
目的研究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病因构成、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对近年来施行的41例(41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病因、术前及术后视力,并观察术后植片透明度及并发症。结果术后第1天所有患眼植片基本透明,随访05~30年,植片透明34例,发生排斥反应后影响角膜透明度4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复发致角膜云翳2例,角膜新生血管1例。术后第1天所有术眼视力好转,其中39眼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随访至3年,术后视力〈005者3例,005~010者9例,0.2~05者25例,〉05者4例,较之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均P〈0.01)。术后发生并发症13例,其中继发性青光眼3例,排斥反应8例,原有疾病(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复发2例。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是治疗严重角膜疾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结合黄斑变性患者黄斑区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形态学检查及视觉电生理视功能检查,探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形态学改变与视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初次诊断为年龄相关性渗出型黄斑变性患者20例(30眼)、初次诊断为年龄相关性萎缩型黄斑变性患者25例(30眼)以及同年龄段正常对照者15例(30眼),分别为渗出组、萎缩组和正常组.对3组研究对象进行黄斑中心凹OCT检查及眼电生理检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1)渗出组水平及垂直方向神经上皮层厚度较对照组和萎缩组均明显增厚(均P<0.05),可见色素上皮下/神经上皮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浆液性和,或出血性色素上皮(RPE)脱离、浆液性神经上皮层和/或神经纤维层脱离.萎缩组水平及垂直方向神经上皮层厚度与对照组并无明显差异(P>0.05),发现玻璃膜疣12眼,均未见色素上皮下/神经上皮下CNV、浆液性和/或出血性RPE脱离、浆液性神经上皮层和/或神经纤维层脱离.(2)与对照组比较,渗出组F-ERG a、b波振幅及Ops、P-VEP振幅均明显降低(均P<0.05).F-ERG b波潜时及P-VEP潜时均明显延长(均P<0.05);萎缩组F-ERG a波振幅及Ops、P-VEP振幅均明显降低(均P<0.05),F-ERG b波潜时明显延长(P<0.05).与萎缩组比较,渗出组F-ERG b波振幅、Ops及P-VEP振幅均明显降低(均 P<0.05).结论 年龄相关性萎缩型黄斑变性患者视功能改变早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改变,在渗出型患者视功能改变的同时常合并有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变厚,提示渗出性黄斑病变的病情进展更快,黄斑区形态以及视网膜功能的改变较萎缩型更严重.  相似文献   
5.
白内障为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达100%[1,2],可使患者视力再度下降.因此,必须对白内障进行及时、正确的治疗.近年来国内有少量该方面的病例报告[3,4],但均未作白内障摘除与人工晶体植入同时取出硅油的临床研究报道.现将1995至2000年开展这一手术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7.
沈婷  李文伟  郑青青  池新昌  洪朝阳 《浙江医学》2017,39(22):1985-1987
目的分析高血压性眼底病变患者的血液学指标。方法选取眼科收治的高血压性眼底病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眼底检查并通过K-W分级标准进行分级。抽取患者空腹血测定内皮素(ET)、降钙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空腹血糖(FBG)、TG和TC,监测舒张压(SBP)和收缩压(DBP),比较不同分级高血压性眼底病变患者的血清生化指标、相关细胞因子以及血液流变学参数。结果96例高血压性眼底病患者中Ⅰ级33例、Ⅱ级30例、Ⅲ级21例、Ⅳ级12例。Ⅳ级患者SBP、DBP、TG、TC和FBG均显著高于Ⅰ级和Ⅱ级患者(均P<0.05)。Ⅳ级患者血清中ET、CGRP、VEGF和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Ⅰ级和Ⅱ级患者(均P<0.05)。Ⅳ级患者全血高切、全血中切、全血低切、血液黏度、血沉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与Ⅰ级和Ⅱ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眼底病变的分级与患者血清脂质指标、相关细胞因子以及血液流变学参数等有一定的关系。血液学指标对评估高血压靶器官损伤及病情预后的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白内障术式及晶体材料对后囊膜混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少年先天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丙烯酸(Acrysof)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和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联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硬性IOL植入术对术后后囊膜混浊的影响.方法对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Acrysof折叠式IOL植入术的超声乳化组患者25例(33只眼)及行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联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硬性I0L植人术组32例(40只眼)的术后囊膜混浊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超声乳化组和囊外摘除组后囊膜混浊发生率分别为6.06%和82.50%,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超声乳化组以手术切口小,组织损伤轻,负压吸引可最大限度清除残存晶状体上皮细胞等特点及IOL材料优良的组织相容性,使术后后囊膜混浊大大减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CSC)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图像的变化。方法 对 4 2例患者的 4 4眼进行OCT检查 ,对其进行动态观察和测量 ,分析其结果。结果 根据OCT图像 ,病变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同时脱离、色素上皮脱离 3种不同形式。结论 OCT对CSC的诊断和判断治疗的预后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眶骨骨折与缺损的修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眶骨骨折与缺损修复的新方法。方法 对18例眶骨骨折与缺损采用钛板坚固内固定及MEDPOR新材料进行修复治疗,并对疗效作出判断。结果 18例患者术后局部功能及外形恢复良好,成功率100%。结论 应用钛板坚固内固定及MEDPOR新材料对眶骨骨折及缺损尤其是复杂性眶骨骨析及缺损修复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