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邵晓娜  沈睿炜  鲁亭  陈达巍  林洁琼  沈建伟 《浙江医学》2021,43(16):1773-1775,1780
目的探讨血清钙离子(Ca2+)水平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IBD患者共120例,其中克罗恩病(CD)患者60例和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60例,并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行常规体检的健康人群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和简单临床结肠炎活动指数(SCCAI)评分分别用于评估CD和UC患者的疾病活动性,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Ca2+水平与SCCAI、CDAI评分、PLT及CRP的相关性。结果CD及UC组血清Ca2+及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CD与正常组及UC与正常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UC患者血清Ca2+水平与SCCAI评分呈负相关(rs=-0.27,P<0.05),CD患者血清Ca2+水平与CDAI评分不相关(rs=-0.21,P>0.05)。进一步分析CD患者的血清Ca2+水平与PLT及CRP的相关性,两者均呈负相关(rs=-0.32、-0.31,均P<0.05)。结论血清Ca2+水平在IBD患者的疾病诊断和疾病活动性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缺血性肠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缺血性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腹痛,便血21例,腹泻12例,腹胀9例,不全肠梗阻2例.肠镜下有特征性表现,以左半结肠为主的黏膜糜烂、溃疡形成,经过内科早期积极干预,22例痊愈,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有基础疾病患者,临床出现突发剧烈腹痛,腹泻,而后出现血便,应考虑缺血性肠炎的可能,早期诊断、正确治疗是本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同时性多发早期胃癌(SMEG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主要病灶与次要病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2019年4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305例早期胃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宏观形态、位置、直径、有无溃疡、表面有无发红、组织病理学类型和浸润深度等情况,分析SMEGC与单发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以及主次病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早期胃癌患者中,25例(8.2%)为SMEGC,280例(91.8%)为单发早期胃癌;SMEGC患者年龄 60岁的比例(76.0%,19/25)高于单发早期胃癌(52.9%,148/280);肿瘤直径≤2.00 cm的比例(68.0%,17/25)高于单发早期胃癌(46.1%,129/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性别、肿瘤宏观形态、位置、有无溃疡、表面有无发红、组织病理学类型、浸润深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SMEGC主要病灶直径明显大于次要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主次病灶的肿瘤宏观形态、位置、有无溃疡、表面有无发红、组织病理学类型和浸润深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MEGC的预测危险因素是60岁以上的患者、直径不超过2.00 cm的肿瘤,主次病灶的临床病理特征相似,包含这些因素的早期胃癌患者应该进行更仔细的内镜检查,注意主次病灶间的相关性,提高SMEGC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1例早期胃癌合并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伴原位滤泡肿瘤的患者。通过术前精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选择,术后根据病理制定治疗方案及严密随访等规范化治疗,为早癌合并多种淋巴瘤的诊治提供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脾脏钝性创伤中的预测价值。 方法 对2015年1月—2018年8月间于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东部医院就诊的可疑脾脏顿性创伤的腹部外伤患者8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多通道增强螺旋CT(CE-MDCT)、超声造影(CEUS)和多普勒超声(US)检查,以CE-MDCT对脾脏钝性创伤的诊断作为金标准,将腹部外伤的患者分为脾脏创伤组(34例)和非脾脏创伤组(52例),比较不同脾脏创伤情况患者的临床资料,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并评价CEUS定量分析和US预测脾脏钝性创伤的效能。 结果 脾脏创伤组患者的US定量值、AT、TTP和WT明显高于非脾脏创伤组,PI显著低于非脾脏创伤组(均P<0.05)。ROC曲线显示,CEUS中的AT、TTP、WT和PI预测脾脏钝性创伤的AUC显著高于US(均P<0.05),但AT、TTP、WT和PI之间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CEUS各指标预测脾脏钝性创伤的最佳截点为AT≥8.187 s,TTP≥61.482 s,WT≥88.351 s,PI≥18.731 db,AT、TTP、WT和PI预测脾脏钝性创伤的诊断灵敏度均明显高于US。 结论 CEUS定量分析在预测脾脏钝性创伤中有较高价值,其中AT≥8.187 s,TTP≥61.482 s,WT≥88.351 s,PI≥18.731 db可作为脾脏钝性创伤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非乳头十二指肠黏膜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行ESD的十二指肠黏膜病变患者32例。评价ESD剥离效果,记录操作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情况,分析剥离标本的病理学结果。结果本组32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剥离标本行全瘤病理检查,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例,黏膜内腺癌5例,绒毛管状及管状腺瘤9例,淋巴瘤2例,Brunner腺瘤2例。手术操作时间45~112 min,平均(60.7±25.4)min,切除标本长径1.0~3.5 cm。ESD术中发生小穿孔3例,均经内镜下软组织夹成功闭合,未发生气腹、腹膜炎、胆瘘、胰瘘等并发症。1例术中穿孔创口较大,内镜缝合未成功行外科腹腔镜修补,2例患者术后第3、4 d出现大出血,经再次内镜止血夹治疗后出血停止。患者术后5~10 d出院,术后3、6及12月内镜检查观察创面情况,随访3~30个月,3例患者因各种原因失访,其余患者随访病变无残留及复发。结论ESD是一种治疗非乳头十二指肠黏膜病变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大部分病变都能完整剥离,由于十二指肠解剖结构的特殊性,更要警惕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必要时仍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