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林伟  汤化民  陈宝  汪俐杉  唐康宁  刘勇 《华西医学》2013,(12):1850-1853
目的 探讨成年人颅骨表面遮盖重建(SSD)的理想阈值设定,为利用SSD进行的头部CT血管成像(CTA)去骨成像提供阈值设定的依据。 方法 选取2012年8月,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的、同一单位工作的86位体检对象,进行颅骨平均CT值、腰椎骨质密度、性别及年龄的两两对照及多重线性回归拟合,建立起预估颅骨平均CT值的多重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出18~80岁人群的理论平均颅骨CT值作为SSD的理想阈值。同时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2月在该院进行头部CTA检查的12例患者的相关资料以验证其可行性。 结果 18~80岁人群的理论平均颅骨CT值约为640 Hu。以该值作为SSD的阈值进行去骨成像,所有患者图像质量评分均为5分,可视为去骨成功。 结论 在利用理论颅骨平均CT值作为重建阈值的基础之上,通过简单的SSD图像质量再判断及修正,即可简便地完成后处理工作,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表面遮盖重建进行头部CTA去骨成像技术(简称SSD‐CTA)对脑动静脉畸形(AVM )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提供的27例利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VCTDSA )确诊为AVM 的患者资料,将其数据导入本院CT工作站,进行SSD‐CTA去骨重建,并将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另收集成都市第一人民院5例经SSD‐CTA检查确诊为AVM的患者资料,将其结果与DSA进行对比。结果 SSD‐CTA重建图像质量不及VCTDSA ,但两种技术的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限于本院技术条件,收集AVM 患者数量不足以进行统计分析;对图像的观察体会,SSD‐CTA 细节分辨不及DSA ,但所收集病例与DSA诊断一致。结论 SSD‐CTA 具有临床实用价值,可作为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检查、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诊增强CT对腹部钝性单纯性肠及肠系膜损伤(BBMI)手术干预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行急诊腹部增强CT检查,手术或随访证实的单纯性BBMI患者54例,其中31例行手术治疗(手术组),23例行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组)。由2位影像医师分析临床表现及CT征象,并计算基于影像学肠道损伤评分,即Faget评分和Mc Nutt评分(BIPS)。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的预测效能,CT判读肠道损伤部位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肠壁中断、系膜缘及游离气腹、肠系膜血管中断/活动性出血、节段肠道强化减低、非局灶肠壁增厚的发生率在手术组与保守治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get评分、BIPS评分在两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Faget评分的预测效能最佳,曲线下面积为0.928,最佳阈值为8.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6%、95.7%。CT诊断BBMI肠道损伤部位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阳性及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7.2%、87.5%、90.3%、76.1%、98.7%、7...  相似文献   
4.
利用表面遮盖法进行头部CTA去骨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初步探讨利用SSD进行头部CTA去骨的可行性,并与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技术进行比较。方法 制作颅骨血管模型,采用64排螺旋CT及两组不同的参数对标本各进行10次扫描。方法A:平扫与增强扫描的参数一致,120 kV,200 mA,转速0.75秒/圈,层厚0.67 mm,Pitch 0.531。方法B:平扫80 kV,100 mA,Pitch 0.924;增强为120 kV,200 mA,Pitch 0.924,余参数与A方法一致。利用SSD对A、B两种方法进行头部CTA去骨成像,观察模拟血管的显示效果。同时测定两种扫描方式的平均辐射剂量 及SSD重建后颅骨模型的平均CT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通过SSD重建两组方法均遮盖去骨成功。采用A方法的DLP为(1215.25±41.35)mGy·cm,B方法为(701.90±19.24)mGy·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A方法的平均CT值为(642.96±12.02)HU,B方法为(642.23±13.23)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SSD重建进行的头部CTA去骨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 angiography,CTA)目前已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技术具有无创、辐射剂量较DSA低、检查时间快等优点,但由于头部CTA存在颅骨的干扰,影响了对疾病的诊断。为了去除颅骨的干扰,国内外学者先后提出了多种减影及去骨的方法,其方法各有优劣,笔者就上述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莫迪司MRI增强扫描在周围性胆管细胞癌及肝脓肿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以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搜集经病理证实的22例肝脓肿及21例周围性胆管细胞癌,所有病例均行莫迪司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对比分析2组MRI表现差异。结果:周围性胆管细胞癌与肝脓肿在病灶形态、信号均匀性、边缘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灶增强扫描多为渐进性强化,且DWI呈高信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灶伴随征象(邻近胆管扩张、胆管结石、异常灌注及肝包膜回缩)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期,周围性胆管细胞癌外周部呈相对低信号18例(18/21),肝脓肿外周部呈均高信号(22/22),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胆期,周围性胆管细胞癌外周部强化减低,而肝脓肿外周部呈持续强化,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64排螺旋CT诊断主动脉夹层3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A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37例经临床证实AD患者的CT检查资料,并参照DeBaKey标准进行分型、总结。结果 37例患者CT均可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不同密度的真假腔、分隔真假腔的内膜瓣、内膜破口的位置以及真腔夹层延伸范围。其中Ⅰ型5例(13.5%)、Ⅱ型2例(5.4%),Ⅲ型30例甲亚型4例(10.8%):乙亚型22例(64.9%),另外4例(10.8%)为主动脉分支动脉内局限性夹层腹腔干动脉2例(5.4%)、肠系膜上动脉及左肾动脉各1例(2.7%)。结论 64排螺旋CT可成为诊断AD的首先检查方法。DeBaKey标准尚不完善,应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8.
李红  段萍  汪俐杉  银文杰 《西部医学》2018,30(10):1531-1534
【摘要】目的 探讨肺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和微浸润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 MIA)的高分辨CT形态学特征,与周围血管位置变化关系。方法〓选取1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IS和MIA患者,分为AIS组(48例)和MIA组(79例),总结患者术前胸部的高分辨CT图像特征及术后的病理学资料,并分析其组间差异。结果 两组术前肺部小结节病灶的大小、密度及是否有血管穿行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IS组小结节最大直径平均值为(91±08)mm,MIA组的最大值径为(96±11)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S组中小结节密度不均,呈混合性磨玻璃结节(mixed ground glass nodule,mGGN)有10例,占208%,MIA组mGGN为31例,占39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S组中结节周围有血管穿行的有13例,占333%, MIA组中结节周围血管穿行的有41例,占51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部小结节的高分辨CT形态学特征可以对AIS及MIA这两种病理亚型进行预判断,可为患者提供手术方案及预后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